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百岁榜第二版 共13位 严寄洲秦怡车毅韦伟上榜
本榜单从已经出版的《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和正在编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电视艺术家大典》中的2000多位入选者中产生。
2022整理发百岁榜的第一版:严寄洲、汤小丹、王为一、于敏、陈鲤庭、许琦共6位,这6位均已去世,当时秦怡老师健在!
现在发布第二版!下面将13岁电影电视艺术家的基本信息按辞条方式汇集如下:

陈鲤庭(1910.10.29-2013.8.27)男,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电影理论家。曾用名陈思白,笔名麒麟、C.C.T等,上海市人,1910年10月29日出生。少时曾在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读书,并加入了大夏剧社,翻译并编导了爱尔兰作家的短剧。毕业后在南汇县大团镇小学教书,同时创作了著名剧本《放下你的鞭子》。1932年回上海执教,1933年组织“骆驼演剧队”从事进步剧目的演出,同时参与左翼电影运动,是“剧联”影评小组的成员和主要撰稿人之一,翻译介绍了不少苏联影剧理论书籍。1936年接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秘书,同时参与主持上海业余实验剧团进步戏剧的演出。“八·一三”事变后,离开上海赴四川,沿途进行抗日宣传、慰劳伤兵活动,先后担任第四救亡演剧队队长、旅川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导演、第二战区文抗话剧队队长等职。1941年在重庆先后受聘于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影场担任编导委员,同时担任中华剧艺社理事兼导演。1946年后任中电二厂导演、上海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导演。1947年在中电二厂编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全国解放后,主要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参与创办了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并主持工作。1957年到1966年,担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1977年后,担任上影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从艺以来,导演的话剧有《月亮上升》、《钦差大臣》、《复活》、《屈原》、《大雷雨》等;编导的影片有《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合作)等;导演的影片有《丽人行》、《人民的巨掌》、《劳动花开》等;在电影理论研究方面,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演员论》、伊埃也托夫的《苏联电影艺术史》,编译了《电影艺术理论史略》,编著了《电影规范》等书籍。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及第四届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及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2006年获上海电影杰出贡献奖。2007年,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之际,两部授予他"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

汤晓丹(1910.2.22-2012.1.21)男,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1910年生于福建省华安县。童年时侨居印度尼西亚, 10岁回国。从小喜爱绘画,并对电影发生了兴趣。后来在集美农村专科学校读书,广泛地阅读文艺作品,为从事电影艺术事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1929年,他只身一人来到上海,结识了沈西苓、田汉、阳翰笙等戏剧电影界有影响的人物。观看了大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还从报纸上学习了一些戏剧电影理论,丰富自己的电影艺术知识。1931年进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当美工设计师,一年之后改行当了导演,1934年夏天至香港南粤影片公司,解放后进入上影厂,成为我国电影界以擅长拍摄战争题材影片的优秀导演。从影以来执导的影片有《白金龙》、《飞絮》、《飘零》、《一个女明星》、《糊涂外祖父》、《翻天覆地》、《金屋十二钗》、《时势造英雄》、《肖女怀春》、《花开富贵》、《闺怨》、《再生缘》、《舞台风光》、《上海火线后》、《嫦娥奔月》、《小广东》、《窈窕淑女》、《民族的吼声》、《敢死警备队》、《天堂春梦》、《苏风记》、《万象回春》、《失去的爱情》、《胜利重逢》、《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合作)、《怒海轻骑》、《沙漠里的战斗》、《不夜城》、《钢铁世家》、《卧龙湖》、《红日》(合作)、《水手长的故事》、《难忘的战斗》、《祖国啊,母亲!》、《傲蕾·一兰》(上下集)、《南昌起义》、《廖仲恺》、《肖尔布拉克》、《荒雪》等数十部。其中《渡江侦察记》1957年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一等奖;《傲蕾·一兰》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南昌起义》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廖仲恺》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二等奖、1984年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2004年获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生成就奖。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两部(局)联合授予他“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王为一(1912.3.12-2013.10.8)男,珠江电影制片厂导演。原籍江苏吴县,1912年生于上海。1930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并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因从事救亡活动,被学校开除。曾任百代唱片公司演奏员和艺华影业公司场记,后到香港全球影业公司任剧务。1935年回上海,翌年加入新华影业公司,同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实验剧团的演出。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演剧三队,1938年在重庆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1939年与赵丹等人赴新疆开拓话剧工作,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五年。抗战胜利后回沪,入昆仑影业公司。建国后相继在北影、上影、珠影任导演。参与拍摄的影片有《狂欢之夜》、《夜半歌声》、《关不住的春光》(合作)、《珠江泪》、《火凤凰》、《山间铃响马帮来》、《祖国的园地》(舞台纪录片)、《椰林曲》、《铁窗烈火》、《南海潮》(合作)、《七十二家房客》、《打铜锣·补锅》(戏曲片)、《蓝天防线》、《一个美国飞行员》(合作)、《三家巷》(合作编剧)、《阿混新传》、《异想天开》、《男人的世界》(合作编剧)等。其中《珠江泪》1957年获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阿混新传》1985年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及第二至四届理事、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珠影艺委会主任等职。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作为50名“优秀电影艺术家”受到总局的表彰。

于 敏(1914.3.15-2014.10.13)男,中国电影家协会研究员、评论家、编剧、小说家。1914年3月生于山东省潍县。在上海当过电影公司场记,1938年春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中华报》记者、鲁艺实验剧团副团长、延安中学教导主任,1946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7年进东北电影制片厂、电影局剧本创作所、长春电影制片厂;1978年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电影艺术》主编。主要作品有:1948年创作的电影剧本《桥》,1949年完成的电影剧本《赵一曼》,1951年至1961年十年中先后写了《高歌猛进》、《无穷的潜力》、《我们是一家》、《工地一青年》、《一个平常女人的故事》、《炉火正红》、《天外有青天》、《奢香夫人》等电影剧本;出版了70万字的长篇小说《第一个回合》,1979年又出版了《千里从军行》;还参加过电视剧《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的改编工作;出版过电影论文集《树人》、《探索》等。他曾被选为鞍山市第一届至第六届人民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两部(局)联合授予她“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严寄洲(1917.8-2018.6.21)、严寄洲 男,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1917年8月出生,江苏常熟人。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在晋察冀边区抗大二人校文工团任演员。1940年入一二零师战斗剧社任编导,抗战胜利后任西北野战军战斗剧社编导,1949年后在成都军管会文艺处从事电影审查工作,1953年进入八一厂任导演。创作的话剧及歌剧有《甄家庄战斗》(话剧)、《开荒一日》(秧歌剧)、《九股山的英雄》(话剧)、《女英雄刘胡兰》等;执导的影片有《脚印》、《这决不是小事情》、《战斗里成长》、《五更寒》、《英雄虎胆》、《一日千里》、《海鹰》、《赤峰号》、《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猎字99号》、《带兵的人》、《万水千山》、《二泉映月》、《三个失踪的人》、《破雾》、《琵琶魂》、《陈赓蒙难》、《陈赓脱险》、《再生之地》、《柳菲的遗书》、《死亡集中管》、《猎豹出击》等;此外他还担任了电视剧《谢觉哉在兰州》、《刘少奇在皖东》、《晋中大捷》、《生存空间》的艺术指导;与人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野火春风斗古城》、《再生之地》等。其中《哥俩好》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三等奖;《带兵的人》获总政治部创作奖;《二泉映月》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曾是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他执导的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同时,两部(局)联合授予他“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许 琦(1917.5.16-2020.1.9) 男,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曾用名一夫,江苏江阴人,出生。初中毕业后改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于1938年进上海新华影业公司当学徒。1941年他在上海民华公司开始处女作《国色天香》的摄影创作,但效果不佳。后来他参与拍摄了《不了情》、《假凤虚凰》、《母与子》、《太太万岁》、《夜店》等影片;独立拍摄的《好夫妻》、《表》、《人尽可夫》、《艳阳天》、《思想问题》、《腐蚀》、《太阳照亮了红石沟》、《哈森与加米拉》、《为了和平》、《家》、《海魂》、《布谷鸟又叫了》、《三毛学生意》、《红色的种子》、《黄浦江的故事》、《兄妹探宝》、《丰收之后》、《阿诗玛》、《丫环传奇》、《渡江侦察记》、《难忘的战斗》、《天云山传奇》、《曙光》、《牧马人》、《秋瑾》、《牡丹亭》(昆剧)、《风雨故园》等数十部影片。在《天云山传奇》中,他依照中国绘画特点进行造型处理,在构图、色彩、气氛等方面体现出国画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该片获得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1992年获中国影协电影摄影师学会优秀摄影奖特别奖。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4、第5届理事,中国影协电影摄影师学会名誉理事。

秦 怡(1922.1.31-2022.5.9) 女,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艺委会顾问、一级演员。原名秦德和,1922年1月31日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大家庭。1938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肄业后去武汉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同年至重庆,进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实习演员,后相继参加中国万岁剧团、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作为特约演员参加拍摄影片。建国后历任上影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参演主演过《好丈夫》、《忠义之家》、《遥远的爱》、《无名氏》、《大地回春》、《海茫茫》、《失去的爱情》、《母亲》、《农家乐》、《两家春》、《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哥哥和妹妹》、《女篮5号》、《林则徐》、《红色的种子》、《鸦片战争》、《青春之歌》、《摩雅傣》、《北国江南》、《浪涛滚滚》、《征途》、《风浪》、《苦恼人的笑》、《海外赤子》、《张衡》、《倔强的女人》、《青山夕照》、《雷雨》、《闺阁情怨》、《千里寻梦》、《梦非梦》等影片和《上海屋檐下》、《激情年代》等电视剧以及《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等话剧。其中《两家春》获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故事片三等奖;《女篮5号》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影片展览银质奖章、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1983年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兼任艺术顾问)获第3届中国电视飞天奖特别奖,本人获首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曾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1962年被授予“新中国人民演员”(22大明星)称号;1995年获第5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1995年获“中华影星”荣誉称号,同时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被评为百年百位优秀演员,国家人事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授予她“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2019年,她作为电影界的唯一代表获得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和 “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车毅(1920.4-2022.9)女,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演员、北京军区文化部顾问。1920年4月出生,辽宁省辽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5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苏联专家表演进修班。曾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演员,1978年调至战友话剧团担任编导、业务副团长兼办公室主任。从艺近半个世纪,先后在数十部影片中扮演过各类角色,主要有《卫国保家》、《保卫胜利果实》、《丰收》、《深山里的菊花》、《一天一夜》、《槐树庄》、《自有后来人》、《猎字99号》等影片。此外,还导演了《人逢佳节》、《留下一曲动情的歌》等电视剧。1962年曾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6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2022年9月去世,终年102岁。

管宗祥(1922.12—2023.1.13) 男,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曾用名管叔,1922年11月28日出生,山东人。1942年在山东参加八路军文工团,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第三野战军7兵团35军政治部文艺宣传大队任副队长,1949年后任北影厂演员。参演和主演了《神鬼不灵》、《新儿女英雄传》、《智取华山》、《祝福》、《海霞》、《小兵张嘎》、《并非一个人的故事》、《神秘的大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苏小三》、《伤逝》、《骆驼祥子》、《梨园传奇》、《包氏父子》、《五张照片》、《双雄会》、《木屋》、《高山下的花环》、《宝石戒指》、《月牙儿》、《湘女萧萧》、《侠女十三妹》、《天音》、《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京都球侠》、《超速》、《魔力》、《良宵血案》、《老少爷们》、《空海》(日本)、《黑楼孤魂》、《五郎八卦棍》、《荒唐事件》、《微笑》、《老炮儿》、《飞越老人院》等影片和《浪迹天涯》、《黄粱梦》、《单家桥的闲言闲语》、《大饭店小故事》、《武生泰斗》、《七日》、《活着真好》等电视剧以及《放下你的鞭子》、《血泪仇》、《白毛女》、《雷雨》、《日出》、《家》、《箭杆河边》、《桥》等歌剧和话剧;著有《电影疯人》、《表演艺术生涯四十五年》等书及艺术评论文章等40余篇。其中,《祝福》获1957年第10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小兵张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伤逝》获1981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骆驼祥子》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2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高山下的花环》获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4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故事片一等奖、解放军文艺奖;《湘女萧萧》于1988年获法国第4届蒙特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第26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京都球侠》获法国巴黎1988年华语影视片雄狮奖。曾任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理事,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2005年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

苏菲(1919.5.19-2023.12.12)女,原名周素珍,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马海德基金会创始人。1919年出生,浙江舟山人。早年在上海天一影业公司当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苏菲因积极宣传抗日,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苏菲随艺术供应社部分同志撤离上海,经香港、越南转至云南昆明,通过地下党组织介绍,参加昆明抗敌后援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8月,经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介绍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文学和戏剧,1942年,毕业后分配到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任演员。曾在中央戏剧学院专家进修班学习。后转入昆明抗敌后援会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当演员, 1949年进入北影厂。早年曾主演过《海葬》、《遥远的乡村》和《中华儿女》等影片;此后在《矿灯》、《水上春秋》等片中担任副导演,与人联合导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和《孔雀公主》等,独立执导了《拓荒者的足迹》。其中《中华儿女》获1950年第5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1956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2023年12月逝世,享年104岁。

殷子(1918-2022.5),著名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电影导演。原名项爱如,浙江瑞安人。1936年4月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特别班毕业,在校期间参加演出过话剧《爱人如己》(饰女孩)、《群鸦》(饰女仆)。曾在教育部作临时书记数月,1937年参加四川旅行剧团,在话剧《雷雨》中扮演“四凤”一角。1940年春,参加陈治策主持的成都航委会神鹰剧团,在话剧《飞将军》、《天罗地网》及多个独幕剧中均扮演了角色。1941年参加成都艺术剧院,在话剧《软体动物》中饰演家庭教师,在《以身作则》中饰演小姐。1942年春,随西南旅行剧团去昆明,出演了《北京人》中的圆圆、《大地回春》中的树惠、以及《结婚进行曲》、《重庆二十四小时》里的重要角色。1944年入重庆中电剧团,演出话剧《小城故事》、《小人物狂想曲》。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到北平入“中电”三厂任演员,拍摄了《圣城记》、《追》等影片。1949年南京解放时,随演剧一队合并到南京市文工团。1950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6年由演员组调导演组。担任过《小伙伴》、《阿福寻宝记》、《兰兰和冬冬》、《好孩子》等影片的助理导演;1961年起在影片《周信芳舞台艺术》、《宝葫芦的秘密》中担任副导演。1965年独立执导了影片《柜台》。文革中退休,后转为离休。退休后,曾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导演过舞台戏,1981年应浙江电影制片厂之邀,担任了越剧戏曲片《花烛泪》的导演。1983年在上海艺术研究所拍了电视剧《青春脚》,1984年应聘编导上下集电视剧《夕阳情》,1985年完成电视连续剧《夜上海》的导演工作。2022年05月逝世,享年104岁。

顾温厚(1921.7-2023.11)男,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影师。1921年7月出生于上海。1936年起在上海明星、大同、中华等影片公司当剪接学徒、摄影助理,1949年进上影厂后,曾调科影厂、湖南电影厂、长影厂、峨影厂任摄影师,1980年调回上影厂工作,多年来拍摄了《天魔劫》、《三人行》、《喜迎春》、《农家乐》、《南征北战》、《一场风波》、《水乡的春天》、《椰林曲》、《幸福》、《两家人》、《小足球队》、《小足球迷》、《代用木材》、《我们都是向阳花》(歌舞)、《寄托》、《并非一个人的故事》、《风流千古》、《烦恼的喜事》、《杜鹃声声》等故事片和《苏长有砌砖法》、《日食与月食》等科教片及《东北农业在前进》等纪录片数十部。其中《南征北战》获文部化1949—1955年优秀影片创作个人二等奖。2023年11月逝世,终年102岁。

韦伟(1922.5.17-2023.11) 中国女演员,原名缪孟英,1922年5月17日出生,籍贯广东中山人。祖父是茶叶商人,家中兄弟姐妹众多,韦伟排行老五,1964年前往香港定居。1941年登上戏剧舞台,参加上海职业话剧团,成为专业演员,1947年出演了处女作《夜店》,1948年主演《小城之春》,1951年后在龙马、长城、凤凰等公司主演了《江湖儿女》《闪电爱情》《一年之计》《妹妹曲》《水火之间》《少奶奶之谜》《太太传奇》《寂寞的心》《风尘尤物》《未出嫁的妈妈》《草木皆兵》《假婿乘龙》《子夜冰封》《酒徒》等影片,2010年出演贾樟柯纪录片《海上传奇》。2023年11月在香港去世,享年101岁。
13位百岁老人涉及到影视制作的编、导、演、摄个部门,还有两位是电影理论家!大部分均获得过国家级奖项!
下一步我们将把99周岁列入关注对象,按虚岁也进入百岁了!2022年榜有两位演员虚岁100的是于蓝老师(1921.6.3-2020.6.27)和舒适老师(1916.4.19--2015.6.26),两位均超过99岁!99周岁关注对象将会不断增加!
注:人物资料来自《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和编辑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电视艺术家大典》
(中影中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