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第二部 自由 第六章 责任(责任与存在的内疚)摘抄
读书目标:读很多西方人物自传总是会讲“成为你自己”,“找到自己的使命”,比如著名的单人无绳攀登家托马斯-布本多尔夫,桥水基金的Ray Dalio,Steve Jobs,Maye Mask,Naval Ravikant等。反而日本的稻盛和夫却说如果你应该使自己努力爱上自己的工作,有种后天人为之功。
到底是做你想做的,感兴趣的,follow your heart,还是服从责任的驱使,扛起自己应承担的担子,这两个方向一直是我无法参透应该选择谁。以至于难以付出全身心的投入,像是在十字路口打转,真的内耗特别严重。如果减少这些内耗,我的很多精力和能量都能够去投入在自己想做的方向上去,岂不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出些成绩和共享?
阅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特别是第六章“责任”,想于此找寻一点灵感。
两类内疚:
- 神经症性的内疚:来自于想象中的对他人的侵犯,对过去或者现在的某种禁忌的违反,对父母或者社会习俗的违背。
- “真正的”内疚:来自对他人真正的侵犯。
处理方式:
- 神经症性的内疚:修通对自己的负面感受、无意识的攻击、受处罚的愿望。
- “真正的”内疚:以实际或象征的方式做出适当弥补。
基本原则:为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所以,人的负疚感的强烈程度=人对于自身、人对于自身世界的责任感。
当人们听到“良心的呼唤”时,(也就是让人直面自己真实存在的呼唤),人们总是会感到“内疚”,而其原因是人们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真实的可能性。
《存在的勇气》保罗-蒂利希:人对于失去感有三种焦虑:死亡、无意义、(存在的)内疚。
人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负责=他必须要回答使自己成为什么的问题。他是自己的审判者。因此这种情境带来焦虑。
1.从相对的角度,就是内疚的焦虑;
2.从绝对的角度,这是对自我排斥或者自我否认的焦虑。
- 人被要求使自己成为自己应该的样子,充分实现自己的命运。
- 人通过实现自身命运,通过实现潜在的可能,获得自我肯定。【comment:这里不是说的外部肯定,而是自我内心的审判,自我对自我的肯定。想要过一个自己不糊弄自己的人生,就一定会常常受到此审判】
“你为什么不是苏西亚?”,“你为什么没有成为你本可以成为的你?”
当我们限制自己不去经历很激烈、很敏锐的生活,也不实现自己的潜能时,我们为自己未被运用、没有活过的生命感到内疚。
罗洛-梅:把存在的内疚描述为“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感情。是对于已实现和应该实现的事物之间差异的觉知。”因此,存在的内疚(以及焦虑)是符合心理健康的,甚至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当一个人拒绝承认自身的可能性时,他无法实现自身的可能性,他所处的状态就是内疚。”
第四大罪【懒惰】被许多思想家诠释为“无法把人知道自己能做的,在真实生活中实现的罪。”【=自我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发展、潜能发展、成长、自主等】
其内在的含义是简单的,即: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潜力,而且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很早就有认识。 无法充分尽己所能生活的人,会体验到一种我在此称为“存在的内疚”的深刻的、强烈的感受。
卡伦-霍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认为心理病理起源于不良的环境阻碍了儿童向实现自我潜能的方向成长。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无法看到自己的潜力,于是发展出了另一个自我形象“理想的自我”,并将生命能量指向理想自我。
“自我疏离感”:即个体和真实的自我分裂而导致不承认自己真实的情感、愿望和想法。
人会在无意识的层面上,不断地将可能的自我与实际的自我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会导致强烈的自我轻视,而这种自我轻视会贯穿人的一生。
马斯洛:如果人的本质核心被否认或压抑,人就会“生病”。
人的本质十分细腻微妙,它很容易为习惯和社会文化压力战胜。
但即使他收到否认,也不会消失,而是会一直潜藏,不断要求得到实现。
每一次我们与自己本质核心的疏远,每一次违反我们本性的“罪行”,都会在无意识中有所记录,让我们自己鄙视自己。
【人如何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呢?怎么能在遇到它时,认出它来呢?人时如何知道自己迷失了呢?】
一致的回答是:通过内疚!通过焦虑!通过良心的呼唤!
一致同意:存在的内疚具有积极、建设性的作用,可以引导个体回归自我。
在存在的核心之处,人是认识自己的。
奥古斯丁:在我内心,有一个比我的自我更真实的我。
他的内疚来自于他对生命的背弃和对生命的限制,来自他拒绝成为他本可成为的人。
卡夫卡《审判》这则寓言的意义:
卡夫卡笔下的乡下人是有罪的。他的罪不仅是没有活出应有的生命的罪、等待他人许可的罪、没有把握自己生命的罪、没有走入只为自己准备的大门的罪。他的罪更是因为没有接受自己的罪、没有用自己的罪作为内心的向导、没有“无条件”地认罪(认罪本可以让大门“自动打开”)。
T先生就像约瑟夫一样,并没有倾听自己的声音,在治疗中他尽一切努力逃避对自己生活的深入检视。虽然受到了存在的内疚的召唤,两个人都选择通过以“传统”解释内疚的方式来逃避这种召唤。
可是,存在的内疚并不是因为犯下某种罪行而造成的。恰恰相反!存在的内疚(其他名称:自责、遗憾、悔恨等)源自不作为。都是因为生命中没有做的事情而导致内疚。
因此,存在的内疚,不仅仅是一种令人不安的主观状态,或是一个需要被修通和排除的症状。更应该把它看做是来自病人内心的呼唤,可以成为自我实现的向导。
要得到救赎,就必须把自己投入“真正的”人生使命中,正如祁克果说的“愿意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