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黄灯《去家访》(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春节返乡笔记而一举成名的高等教育从业者和非虚构写作者黄灯老师继《大地上的亲人》和《我的二本学生》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非虚构佳作。作为持续关注自己在广州某二本院校任教期间接触到的学生的作品,本书跟《我的二本学生》是紧密相关的姊妹之作,后者聚焦学生们在高校校园和毕业之后的学习、成长与生活,而本书则通过对自己知行合一的家访之旅的见闻感思记录,来探究这些学生的生命旅程背后的原生家庭影响,以及她们努力突破原生家庭与阶层的努力、挣扎与成长。黄灯在家访中的思考与书写,从来没有将自己置身于客体般的高高在上的老师,而是一直以自身的乡村成长背景以及通过高等教育实现的人生跨越与救赎,与这些跟自己有着紧密情感联系的学生,做充分共情与身体力行的对话、交流与超越。她跟学生之间的这种主体间性,从来都不是单方向和单向度的。借助于深入走进学生们的家庭与生命世界,黄灯不只实现了“把自己作为方法”的学术公共化传播,也跟自己的家庭、亲人与生命历程之间,进一步实现了融通式的体悟与和解。这种带有作者生命温情与“致良知”式当代理想主义实践的作品,是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后世最宝贵的历史文本之一,值得推荐。

陈晓卿《吃着吃着就老了》(新经典&文汇出版社):因制作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而一举“破圈”成名的导演、作家陈晓卿老师的美食随笔合集。这些随笔最动人之处,并不是单纯的美食制作过程,而是跟美食相关的人事记忆、行走历程与成长轨迹。一如他制作的纪录片一般,在陈晓卿的美食随笔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个热爱美食的鲜活有趣的人,一个个跟美食制作相关的生存打拼与品牌营造的动人故事,是一场场以美食为载体的欢聚故事、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在动人而温情的美食故事与记忆之中,陈晓卿还时而戏谑,时而调侃,这些富于知识趣味的幽默桥段背后,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会心一笑,是春有百花秋有月的禅家机锋,是世间万事不如一笑的从容与笃定。文如其人,随笔文字所呈现出的陈晓卿老师形象,实在是当今中国的妙人一个,让人“吃完鸡蛋”之后,也很想认识“生蛋的鸡”,一起海阔天空,共话天下美食。

(日)大野裕之《卓别林与希特勒》(商务印书馆):日本学者大野裕之关于卓别林和他以希特勒为人物原型的讽刺喜剧电影《大独裁者》的研究佳作,充分发挥了日本学者研究细致的优势特点,根据卓别林众多尚未公开的一手史料,细致还原出他与希特勒的人生交集、以及这部《大独裁者》的拍摄始末,并对这部电影展开之于摄影、创作、音乐、剪辑、发行与宣传历程等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研究分析。尽管以卓别林和电影《大独裁者》为研究中心,但书名定为“卓别林与希特勒”,实在是精彩之笔。二人的出生时间仅仅相差四天,相貌和造型也类似,均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却一人发动战争、仇恨与屠杀,成为全人类的公敌;一人制造欢笑、幽默与浪漫,以喜剧倡导人道主义与天下大同。作者和出版方,以这样的对比式书名,告诉我们人之善恶,各自可以到达怎样的极限,而我们自己的做人做事,又应该遵循怎样的法则与底线。

(英)帕沙·米特《印度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世纪文景引进出版的西方艺术史领域的一流丛书——“牛津艺术史”系列中的作品之一,涵盖了从史前时期一直到印巴独立之后的现当代的数千年间印度半岛的艺术演进概貌,且不只涉及美术,也广泛涉及包括雕塑、建筑等在内的各类艺术形式。作为英国学者的作品,本书在一般的通史性概述之外,也具备三个鲜明的内容特色——一是注重关注多元文明交织与人文地理交流之于印度艺术的影响;二是将英国殖民主义者跟突厥-阿富汗政权和莫卧尔帝国等并列,同样视为外来政权和外来文明,从而淡化英国殖民之于印度艺术史上永恒的内外文明交汇现象的特殊性;三是将英国的殖民视作印度艺术的现代性革新的重要机遇,以“冲击-回应”式的西方亚洲研究的经典范式,梳理印度艺术的现当代变迁脉络。基于这些内容特点,本书同时具备了艺术史、跨文化交流与文化研究这三个层面的内容价值。值得推荐。
(本书单所收书目,全部来自蓑翁在一月份读过、最近三个月里出版、并且个人评星在四星或以上的文学人文艺术类书籍,点评为蓑翁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书友们参考。)
江海一蓑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4月推荐非新书书单 (1人喜欢)
- 2025年4月音乐分享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社科类)
- 2025年4月推荐新书书单(人文类)
- 2025年4月电影分享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