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心理科跟诊的这半年
记得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对医生嘘寒问暖,说孩子的情况实在耗尽了心力,现在已经手足无措。孩子始终低头不说话,医生问她是不是要让家长回避,她点点头,家长走后,她还是沉默,医生问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让**知道的吗,她很轻地说“他对我不好”,医生谨慎地试探“他看上去挺和气的样子嘛”,女孩开始绝望地摇头,眼泪滚滚落下,泣不成声。
有一对母女进来后剑拔弩张,医生建议妈妈先回避,女儿讲了一系列揪心的家庭待遇,实在让人同情感慨谁要是活在这样的家里会不出毛病呢。在女儿出去做心理测评的时候,妈妈进屋向医生询问状况,然后说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我们就像经历了一场罗生门,最后妈妈说自己其实也一直在吃药,是啊,女儿这么不让人省心,妈妈能不焦虑抑郁么。
有一个三口之家,儿子无法控制情绪,爸爸重度抑郁,只有妈妈生龙活虎,控诉着儿子不规律的生活坏习惯,她和医生说,这次来看病主要是儿子的问题,她希望儿子能改掉生活中的坏习惯,不要顶撞她,不要发生类似路怒等情绪失控问题,希望能像她一样,拥有优良的生活作风,获取体面的职业地位,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她绝对不能让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得到贯彻。
还有好多未成年人背着家人来医院求助,做出来的测评都是中重度抑郁焦虑,但是他们不敢告诉家里自己生病了,因为试探过,得到的都是否认嘲笑拒绝和不被接纳的回应。
有个女孩情绪无比稳定,说起残酷的经历和绝望的心情都云淡风轻的样子,她的心理测评是重度抑郁焦虑,医生立刻就提高了警惕,坚持要和她的家长通话,让她立刻住院。这个孩子上周刚刚自杀未遂,医生不敢给她配药,因为一旦她恢复精力,大概率就会再次付诸行动。
几乎每个初诊病人都会对精神药物提出担心,当然绝大多数的药物都有副作用(这一点不用回避,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就行了),但伤害大脑的不是药物,而是一直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研究已经证实长期抑郁会让大脑萎缩,所以有些重度抑郁的病人会感觉自己的脑子生锈了,转不动了,迟钝了,记性也变差了。
康复快的病人往往是那些对医嘱的依从性比较高的人。我亲眼见到一个焦虑症的病人不停地更换医生,自述去过宛平路600号,但觉得那边的医生不理解自己,于是又跑来这里,在这里又几乎把每个医生的号都挂了一遍。这构成了一个悖论,缺乏信任感就是他心理问题中很重要的一点,但这一点又阻碍了他安心接受治疗。
在医院跟诊的这半年,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叫“心身一体”,很高比例的病人都是内科查不出问题转诊到心理科来的,那些身体的症状其实都是心理问题的化外。
但很可惜,很多病人在医生的建议下也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在医院体系内,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结队提供的服务叫做心理治疗,可以用医保,只是要排队2个月左右。在医院外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服务只是单纯的心理咨询,如有躯体症状需要自行就医)。
我想拒绝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怀疑心理治疗到底有没有效。要理解这个问题,不如反过来想,心理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行为或症状,都伴随着不合时宜的情绪,而情绪是由大脑神经系统管控的,不是我们通过意志来控制的,神经系统的运作受大脑结构,神经递质,激素等非常复杂的系统影响,与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都密不可分。
大脑的神经系统发出情绪的信号是为了让我们顺应所处的环境,比如我们在森林里看见一条毒蛇,大脑就发射出恐惧的情绪让我们逃跑,以免受到伤害。但试想如果我们身边总是有毒蛇,是不是每天都必须提心吊胆?久而久之,我们会过度警觉,变成了惊弓之鸟,即使换到安全的环境,依然会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已经适应了危险的环境,而无法和安全的环境所匹配了。
每个人都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早年经历,因为年纪越小,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也越大(但好在大脑永远都是可塑的,只是越来越难)。要改变一个人的情绪,最快捷的方法是吃药(调整神经递质),但是它不治本,因为我们的情绪除了受到神经系统的影响之外,还和我们的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情绪认知和行为是三位一体的。如果一个人的想法和处事方法不改变,停药之后,情绪问题还会卷土重来。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1.纾解情绪,2.调整认知,3.改变行为。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为控制情绪的神经系统已经固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那些无法脱离原生家庭的未成年人,如果不把整个家庭系统一起纳入咨询中,个体的心理问题还是很难改变,因为生活环境并没有发生变化,一周只能见一次咨询师聊50分钟,这点微不足道的作用一回去就消减大半。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这么说可能会让人觉得太轻描淡写了,好像心理咨询就有办法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很遗憾,当然不能,个体之外有家庭系统,家庭之外有社会系统,社会之外有世界系统,世界格局又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太多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
最近我突然意识到,仅2024年这一个多月,已经听闻身边三起自s了,自s这种触目惊心的事件在往年感觉是很遥远的。
但如果觉得什么都改变不了,又不免过于消极。就像医生反应,最近一两年好多青少年检查出来贫血,贫血这种主要由营养不良引起的问题本来已经很少见了。其实,还是有一些事情是不难做到的,比如好好吃饭。
尽管窗外凄风冷雨,但我们都要先把自己照顾好,对么?
(文中提到的案例已作简化和虚化处理)
Gustav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在共情宫琳时,我们在共情什么? (55人喜欢)
- Deepseek可以替代哪些心理咨询的部分? (8人喜欢)
- 向着死亡之镜 (3人喜欢)
- 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感…… (4人喜欢)
- 咨询室里的性爱议题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