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公开课|昆曲艺术|剩余+花雅之争与昆唱时剧








暂时还是先写在豆瓣吧

乾隆时期,传奇创作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是演出还方兴未艾。
当时昆曲遍及包括台湾以内的东部所有省份……
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顾公爕《丹午笔记》
形成了庞大的产业——做乐曲的、做戏服的、卖点心的、经营剧场的(正好刚看《莎翁情史》,借此想象下)

百姓婚嫁、祝寿、中举……了,都有唱戏。农闲时,家家请来唱戏,唱到过年。

总共有130+个戏班子——《儒林外史》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描述了乾隆时期昆曲的鼎盛情况。
扬州七大内班——职业戏班。
在扬州,梨园总局老郎堂在的地方叫苏唱街,现在还能在扬州找到。

乾隆十六年,乾隆成年了,第一次巡幸江南,正是他母亲60大寿,在圆明园里仿山塘街造了一条苏州街。(这两年正好去游了苏州,也去了山塘街)(这条被英法联军烧掉了)
他回北京还带回了好些唱戏的名角(献给老妈妈),叫新小班,养在南府,后续陆续有人去,估计乾隆时南府所属的戏曲演员不下一千人。
到他儿子嘉庆,慢慢减少了,最少也有340+人。
景山到内垣西北角上,一连串100多间房子,就是苏州梨园供奉所居,叫做"苏州巷"。
到了光绪年间,慈禧太后重新造园,颐和园,她要遵照祖制,也造一条苏州街。(这条还在)
乾隆时期,苏州、扬州、杭州的戏班子里挑选最好的演员,组成了"集秀班",为首的是苏州的小旦金德辉,到道光年间才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