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史视频课小记-绪论、第一和第二讲
绪论
一、从艺术观的角度来看什么是艺术
从艺术观的发展和变化谈艺术与非艺术
艺术Art,来源于拉丁文Ars,带有技能和技巧的含义,在生活中用到的手段和方法。艺术起码是一种手艺,脱胎于手艺人/匠人制作物品的过程(绘画雕塑、粉刷匠泥瓦匠)。实用的艺术早于美的艺术,美是实用当中慢慢抽象演变发展过的。因为艺术诉诸灵魂、难为、难懂,所以艺术的地位逐渐提高,直至17世纪进入宫廷、皇家贵族。
原始社会艺术观
原始艺术的起源是什么?基于生存的目的和巫术说(诅咒、祝福、护佑)、泛灵论(万物有灵,互相影响)的观念,为了助力繁衍和狩猎等生存活动的实用需求。
- 助力狩猎的洞穴壁画艺术。现今发现最早的艺术品是,距今25000年前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的山洞中野牛图案的洞穴壁画。
- 助力繁衍的生殖崇拜的器具艺术。雕塑,用泥巴,石头,骨头做的小雕像。只雕女人,并且把女人的性特征夸张化。
- 助力生活便利的陶罐、木梳等符合实用艺术的各项器具。陶罐上的纹路:如指甲纹,绳纹,网格纹,以增加摩擦力和标记。木梳底端花纹:最初是绑木头缠绕产生的结构,最后演变成装饰作用。
- 其它如:纹身,能够展现实力、提升抵抗力。一方面防止死后被认出: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灭,通过文身防止被死灵辨识实施恩怨报复。另一方面,防止感染,增强皮肤抵抗力:文身的染料堵住毛孔,毛孔减少,也就减少了人受感染的概率。此外,也用于彰显身份地位、区分部落氏族、图腾崇拜、表现忍受痛苦的能力。
古典主义的艺术观
古希腊奠定欧洲艺术的基础,所谓言必出希腊。
- 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艺术最初的追寻,是自模仿中获得快感,通过艺术让人产生幸福感和认同感。模仿说最终促使西方艺术走向写实主义的诞生。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进步,人们为了画得像,画的美,人们开始追求完美、合适的比例、正确的人体结构,人们研究出比例(数学)、透视(几何)、解剖(生物)。
- 理想美:画的要跟真实的自然一样(像),更要以自然的完美和优美去修正自然的驳杂,修正它的瑕疵,创造一种理想的美。于是形成了一系列造型手段:均衡、整齐、和谐、典雅。
古典主义的美学、传统艺术观的两个追求:像与美,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这种艺术观维持了2000年之久,在19世纪初20世纪末受到了猛烈的反叛和极端的否定。
现代主义的艺术观
技术工业迅速发展,人的天性、自然性受到压抑,于是艺术家率先起而反叛。否定工业文明、现代文明,藐视且不承认一切限制,不愿固守传统,反叛成了现代艺术家的标志。他们认为觉得现代人最多的就是虚伪,失去了原始的纯真,于是从原始文化、儿童文化等各种文化中吸取、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进入了一个充满变革、标新立异、风格多元、个性突出的时代。
现代艺术的两个共同点:强调主观与创造。
现代艺术强调创造,否定模仿与美的传统标准。
从审美观来看,原始时代人以稳定为重,进入农业文明后追求质量和完美,但现代人审美观不再满足于平衡和永恒,追求更多的变化和创新。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追求刺激、变化、短暂性、新奇性和多样性的审美观。
后现代主义艺术观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说:
- 具象的东西被抽象的不拘一格的东西替代了
- 结构性被机遇性和偶然性替代了
- 形象被符号替代了
- 涂彩被点彩和泼彩代替了
- 颜料被各种材质代替了
- 艺术品的表现性质被“什么是艺术的概念”代替了(非艺术的一面被强调了)
后现代艺术的重要概念:
- 艺术的不确定性
- 艺术表现的概念:表达对生活里理念、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表现某一客观事物,即否定了物,强调了非艺术的一面。
- 艺术要参与生活:杜桑说,美术作品的真正生命就存在于那昙花一现的过程中,一般人接触到的美术只不过书早已失去生命的尸体。行动绘画的“真实”,就是那转瞬即逝的“行动”本身。人们更加强调行动、过程,结果是不重要的。而行动与过程,就是生活。艺术就是生活本身,艺术就在生活里。
二、西方艺术是怎样的——从中西美术比较谈再现和表现
中西绘画差异
西方绘画
- 人
- 象,逼真
- 明暗、色彩
中国绘画
- 山水、花鸟
- 不求真,简单
- 线条
西方用扁笔在调色盘上调色, 颜料油性,管状(液体),用油来调料,覆盖性好(丹培拉,用鸡蛋来调)。而中国:
- 笔。中国用圆笔,西方扁。(黄)是黄鼠狼毛做的,狼毫笔,(白)羊毫-山羊毛,毛发做笔吸水,会裹住,后粗前细,有尖尖。
- 墨。用灰做的,固体,磨出来。中国人画画用水来调,透明性好。油烟墨,乌黑发亮。松烟墨,哑光。
- 纸。宣纸。安徽宣城。檀树皮+稻草。结构很松,化水。好纸铜版纸密度高200g,普通A4纸70g。
- 砚。砚台。调颜色,磨颜料。石头要细腻,比墨硬。要粗,发墨。摸上去光滑细腻。端砚最好,其次歙砚。
以上是中西方用料工具差异,但更重要在于审美与文化差异,即对艺术的功能看法不同。
绘画的功能是探索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真谛。西方比较注重物质、注重再现/写实,中国比较注重精神、注重表现。
如果把世界看为客体,把自身看为主体,则西方更关注客体,与主体对立(人对自然进行欣赏与改造);中国人更关注主体,主客体相融入契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造成了绘画面貌的差异。
西方绘画用纯客观的方法模仿自然、再现形象,用科学的办法尽可能准确地再现自然/客体。中国人承认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合而为一,主客体无法区分(张璪:外师造化,中德心源)。中国绘画不求像,注重神似、气韵。
谢赫:气韵生动(表达人的精神情绪)、骨法用笔(用笔方法)、应物象形(造型、像)、随类赋彩(色彩)、经营位置(构图)、传移摹写(学习方法)。
中西传统绘画差异
西方:追求逼真再现、立体/光影/色彩、解剖/透视
中国:强调轮廓形似、线的运用和发挥、骨法用笔
线条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要素,区分中西绘画的分水岭。
线的功能:
- 描物(客体)
- 抒情(主体)
线的形态:粗与细、轻与重、快与慢、浓与淡、干与湿。绘画时,指实掌虚、立腕悬肘、中锋用笔、提按顿挫。
西方扁笔,有大小号,调色板之外还要同时拿好几只笔。中国圆笔,有尖、肚、根3大部分,能做到轻重粗细浓淡快慢干湿,符合人情绪。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物品的材质(麻、布、丝绸)、人的年龄等等,亦可与人的心灵起伏一致表现情感。
中国绘画基本用笔方法:勾、皴、擦、染(点),其中最重要的是皴法,是用笔变化最多的 *分南派北派。
怎样欣赏艺术作品——从欣赏的两个层次谈具象与抽象
具象:表面、内容、说什么
抽象:内在、形式、怎么说
给严格的写实主义打开缺口的是,印象派主义的大师,莫奈。
写实绘画有明确的描述性,画面上有明确可辨认的物象。而抽象绘画语言的特点是非描述性,画面上没有可辨认的自然物象,即使有,也无需辨认。
写实绘画所传达的思想,有很明确的一部分是借助其所描述的物象组合来传达,而抽象绘画是通过画面上的图形与色彩传达,这些图形与色彩无需构成某个生活场景的幻觉,而仅仅以其自身的组织来传达某种思想情怀。
- 热抽象:康定斯基,把物体去掉直接的图画色彩
- 冷抽象:蒙德里安,剩下结构
神奇的起源——原始艺术
一、为什么去研究原始艺术
- 探索艺术起源
- 了解原始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 对自然问题(能源消耗、气温上升)的恐惧,对自然的向往
- 原始人独特的构造能力
二、探索艺术起源的途径
1、史前考古学角度对史前艺术遗迹进行分析研究——证据,最可靠
人类最早艺术距今3.2-1.2万年,几乎创造了现今所有的艺术门类,艺术创作工具与现在类似。
2、对现代残存的原始部落的艺术进行分析研究——旁证
3、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假设



三、艺术到底起源于什么
1、艺术起源于模仿。模仿是人的天性。
2、艺术起源于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的需要
列夫托尔斯泰提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应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重新描述、创作的过程,表演、表现的手段
列夫托尔斯泰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
3、艺术起源于劳动
4、艺术起源于游戏——原始人无闲暇,被否认
5、艺术起源于巫术:用想象力把世界上所有事情联系起来
人类开始有想象力的时候不是艺术的想象力,而是巫术的想象力。
巫术依据的思维原则:
- 同类相生(相似率、模仿巫术)
- 凡是接触过的物体在脱离接触后可以继续互相发生作用。(接触率、感染率、交感艺术)
——巫术不灵了后相信宗教,祈求发生不了作用时走向科学。
四、原始艺术起源
原始绘画作品:形象累叠、箭矢诅咒
原始先民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力图通过巫术这一特有的形式去控制自然。它早于科学,也早于宗教。弗雷泽:“巫术想通过其特有的形式去控制自然力,当这种方式证明无效后,人才想去通过祈祷去求得神的恩赐,而当人们看到连顶礼膜拜也无法使神降恩之时,他才踏进真正科学之门。”
原始时代划分
旧石器时代(100万一1万年前):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仅在晚期发现人类艺术作品;晚期划分为:奥瑞那文化期(3万年前)、帕里高底文化期、疏吕特文化期、马格德林文化期(1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15000-12000年前)
新石器时代(12000-3000年前)
旧石器时代 VS 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狩猎采集+打制石器 VS 畜牧农耕+磨制石器
原始艺术作品
旧石器时代:1、洞窟艺术(洞穴壁画 &岩壁浮雕) 2、器具艺术
中石器时代:岩画
新石器时代:1、陶器;2、巨石结构
旧石器时代以绘画和雕塑为主的模仿艺术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以陶器和建筑为主的实用艺术的时代
旧石器时代原始艺术:洞穴壁画
主要题材:大型哺乳动物——马、牛、山羊、鹿、猛犸;驯鹿、长毛象、犀牛、狮子、熊,等等。
主要特征:形象单独、孤立、无构图意识、没有情节;重叠、画面素乱、无装饰效果;没有一定的垂直或水平的方向性;与真动物大小一致,画得很逼真。
旧石器时代原始艺术:岩壁浮雕

旧石器时代原始艺术:器具艺术

中石器时代原始艺术:北欧岩画
由于冰河期消失,气候转暖,中石器时代的绘画由洞窟转移到露天岩壁。随着人们狩猎工具的进步,对大自然征服能力的增强,动物形象在绘画中逐渐减少并失去原始的野性,而人类活动开始成为绘画描绘的主要对象。岩画主要分布在北欧和西班牙的拉文特地区,其中拉文特岩画尤为突出。
北欧岩画分写实与抽象两大类风格。写实风格属于渔猎部落人的作品,表现了与实物同样大小的动物形象,以线刻为主,极为写实。抽象风格属于农牧民的作品,他们把动物简化为抽象的图形,最后演变成几何图形,反映出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孕育了工艺美术的萌芽。
拉文特岩画是表现人类活动的情节性绘画。以人类狩猎为主要情节,以表现人物、动物的运动和速度为特点,把运动中的形象表现成剪影效果或带状样式,以拉长的四肢和夸张的动作强调动势,表现狩猎场面中的紧张和活力。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刻画,用色单纯。
新石器时代原始艺术:陶器
摩尔根“陶器的使用被看作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最早的陶器都是手工、捏制的,后期为轮制。陶器最值得关注的两点:形状和纹样。
- 纹饰一般都是生活当中实际上的东西,最早的是动物和植物表面的局部图案。动物纹饰如:蝴蝶的翅膀、老虎纹、蛇的纹;植物纹饰如:树木的年轮、植物的叶脉、丝瓜筋、人们使用的绳、布都会放到陶器的花纹上。编织纹、网纹是最多的,因为生活中用的最多。布的纹样也有运用、还有鳄鱼纹饰,后来要批量生产就做木模,再统一印上去,木模相对制造较难,图案就开始较为抽象。
- 中国文化艺术当中最早的辉煌时代:彩陶;李泽厚《美的历程》研究过中国图案的变化,菱形就是从鱼演变过来的;又具象的鱼抽象抽象过来的。生活中对规律的把握,比如重叠反复。中国经典图案包括:菱形(鱼)、云雷纹、回纹(回形针)。
新石器时代原始艺术:巨石结构
在欧洲从地中海诸岛到大西洋沿岸,分布许多巨石结构,与丧葬、墓葬有关,可看作最早的建筑。在西欧这样的巨石不下4-5万块。
- 门希尔式巨石结构(单石):一块石头
- 多尔门式巨石结构(梁柱结构):两个柱子上面盖一个梁,往往会发现人的骨头,最早的时候的坟墓(单独墓、长墓、通道墓,现在看到的都是裸露的石头,我们会认为原来上面盖有石头和泥土,古冢/古墓)。
- 克罗姆列克式(英格兰的斯通亨治Stonehenge巨石阵):多尔门式与门希尔式的结合,有一个缺口,缺口正对东方,被认为是祭祀太阳神的。
追求来世的永恒——埃及艺术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埃及艺术在建筑、雕塑和绘画三方面有了最早的成就。埃及文化不仅影响周边区域,还直接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从埃及到克里特岛,到雅典到罗马,直至整个欧洲)。
- 埃及地理条件:地中海附近,非洲东北角,尼罗河下游。
- 埃及历史划分: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200年战乱纷争,直至公元前3200年由上埃及的法老纳美尔,实现上下埃及统一;公元前332年被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王征服。
三千年中经历了31个王朝;可分为五个时期,前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和后王国时期。
前王国时期:01-02王朝 公元前3300- 公元前2680
古王国时期:03-06王朝 公元前2680-公元前2260(最兴盛,特别是第四王朝)
中王国时期:11-13王朝 公元前2130-公元前1790
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 公元前1570-公元前1185
后王国时期:21-31王朝 公元前1085-公元前332
- 埃及艺术特征:独特的艺术风格、持续而稳固的传统。
- 埃及文化特点:政教合一,法老有至高无上权力;信仰多神教,统一后信仰太阳神阿·蒙拉、具有全埃及意义的神奥西里斯是土地、植物、食物、水之神,是尼罗河化身,是生命象征,后来被称作冥国之神;埃及人的生死观念中,相信身体只要保存,灵魂不灭,死者就可以永生,这种信仰后来发展为”奥西里斯对死者的审判,人就可以死而复生“,埃及艺术建立于此将陵墓看作死者住所,将雕像看作死人灵魂的不朽之躯。
埃及艺术特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表现手法简练概括、同时有很强装饰性、一整套稳定法则。
古埃及的艺术
前王国时期
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的一个过渡时期(埃及的艺术刚刚开始形成,作品少)。
- 舞蹈女性雕像

- 纳美尔记功石板

石板正面:画面上面是两个牛头怪,屋子里面是纳美尔的符号;画面中间是纳美尔戴着上埃及的王冠,背面戴着下埃及的王冠,一手持权杖,一手擒奴隶,身后有牛尾(力量的象征);画面左侧是为纳美尔拎鞋的奴仆;画面右上角有作为上埃及图腾的老鹰,蹲在下埃及盛产的六根纸草所构成的底座上;画面下方为奴仆,形象相对较小,表现地位高低。
石板背面:画面中段,纳美尔视察庆祝胜利的游行军队,中段右侧两列是被砍头的俘虏。
古、中、新王国时期:古埃及历史最鼎盛的时期
金字塔:简单朴实、浑厚庄重
古埃及建筑主要是王陵和神庙,而金字塔是埃及艺术的象征和代表,囊括建筑、雕塑和绘画三种艺术形式。
- 古埃及最早的法老墓葬,仅是一个椭圆形的坑,入尸后盖土。
- 前王国时期,第二王朝发明新的陵墓形式“马斯塔巴”,是一种长方形的陵墓。

- 第三王朝,左赛尔王把七层“马斯塔巴”垒起来,叫做梯形金字塔,现在概念金字塔的雏形。

- 第四王朝是埃及最鼎盛的时代,出现我们熟悉的金字塔类型,其中最有名的是吉萨的三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胡夫、哈夫拉、门考拉三个法老的陵墓。

所有金字塔都在尼罗河西岸“日出为生,日落为死”、东面通道尼罗河岸边建小庙

库孚金字塔:高146.5m、底边长230m、230万块每一块重2.5吨石头、靠自重垒压

中、新王国时期,由于战争和迁都,陵墓改成石窟墓,神庙开始重要起来。
石窟墓:明朗优美、玲珑轻快
新王国时期:哈特舍普苏特女王陵墓石窟墓

女王陵放弃了传统的陵墓布局,完全按山崖谷地环境的需要把整个建筑设计成叠升的三层。台阶柱中央以平缓的梯道连接,最上层柱廊的后面才是殿堂本部,其内殿凿于山崖之中。正面柱廊为简单的方形柱,上层侧廊则为刻有凹槽的圆柱,各种廊墙面皆有彩色壁画,柱廊外观则以清亮纯净的色调和作为背景的悬崖相呼应。这种建筑手法被认为是古代建筑中和自然景观充分结合的典范。虽然历经3000 多年,大殿上的浮雕至今保存完整。两层平台极其广阔,每层平台前设廊柱和通廊,配有极细腻的浮雕,内容为女王降生、女王出访蓬特、众人搬运方尖碑等。
神庙
新王国时期:卡尔纳克神庙:神象林立5000座、圆柱大厅134根(当中两行十二根最粗最高,直径3.57m,高20m、上面有浮雕)

雕塑
古代埃及的雕塑埋在坟墓里,是人的遗体的替代物,因此埃及人称雕塑家为“使人生存的人”。
- 舞蹈女性陶像:埃及最早的雕
- 哈夫拉狮身人面像:埃及最大的雕塑

埃及雕塑特征
- 正面律:人的头、躯体和两条腿必须和地面垂直
- 头的雕像除了注意轮廓的相似之外,还要进行理想化的修饰。
- 为了分清主次,雕像中的随从人员比例上特别缩小
- 注意头部的雕琢,其他部位只勾画大体轮廓
- 雕像一般都着色,黑墨加画眼圈
- 眼球用水晶、石英等矿物做成,眼珠用普通乌铜镶嵌成,这是埃及雕像艺术最突出的表现技法
- 左塞尔王及王后

- 拉霍特普和他的妻子诺夫勒特

- 书记像

- 村长像

- 磨粉女像

埃及法则三千年不变,只有一个人第十八王朝的一个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进行宗教改革,立新的太阳神叫阿顿,法老叫埃赫那顿
- 埃赫那顿像

马脸、大腹便便,不做修饰

- 尼菲尔提蒂王后

绘画
埃及绘画法则
- 造型方法: 从最具特征的角度去表现事物
eg画人物:侧面头部、正面眼睛、正面上身、侧面下身
eg游泳池:从上往下看,树:从侧面看,鱼:从侧面画
eg画水面: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eg画百人:并行法、并列法
- 分段叙述
- 文图兼用

只有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那顿改变了埃及绘画原则

埃赫那顿女婿-图坦卡蒙继承、18岁去世-1922年坟墓被挖掘,保存最完好。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3 2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