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脚之后,我们忙碌的生活正式开始。学业繁忙。进入了硕士课程的下半场,各种assignment此起彼此,其中一个是期末实习,需要我每周抽时间到奥克兰南部的Papakura Museum,实习目标是为这个博物馆写一个social media report。于是,我每周一都会和同学乘坐Intercity大巴到Papakura,下午又匆匆坐大巴回家。与此同时,老公也开始了他的另一种生活。他在国内充当平面设计师,来到新西兰后为了生计,加入了木工大军。在新西兰做木工,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但前提是你必须能吃苦,同时也要考虑长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配偶工签还是非常慷慨的,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工作签证,签证持有者可以为任何雇主工作,没有工资和时长的限制。新西兰政府对大龄留学生还是挺慷慨的,他们会考虑到这个年龄的留学生大部分拖家带口,同时还花费高额来支持学校的国际业务,从而为申请人家庭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这就是为什么我依然觉得大龄留学在经济方面是可行的,毕竟这些福利稳定,长期看来,变数不多,跟这个国家支柱产业的发展是一致的——新西兰需要向海外推广教育产业,越多人来读书越好,贡献的都是真金白银的纽币;而工签则不一定,只要本地人还需要工作,对海外求职者的限制就会一直存在且不断调整。除了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要逐一解决。3岁的女儿入读附近的幼儿园,完美解决;买车,也打了√。我很享受这种“tick all the boxes”的过程,令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不是吗?重点说说买车这回事。来自广州老城区的我们不是很热衷于开车,所以非常尴尬,等过来了,才开始考本地车牌。这无疑是为我们已经足够繁忙的生活雪上加霜。幸好,老公开车比较有天赋,很快就一个人开车到处跑了,除了极其偶然地开错车道基本上没毛病(不过,逆行这回事,再小也是致死量)。而我是个天赋很差的司机,学了很久,过环岛时依然压力山大,尤其是面对4个以上出口的环岛时,头脑会瞬间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