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摘要和笔记(20240128)
“个体化”是一个意义重大、易遭误解的概念,它甚至可能代表着某种缺乏理解的状况。……我们可以把个体化理论浓缩成这样一个核心论点:过去二十年发生在德国(或许还包括其他西方工业国)身上的事情已经脱离既有的概念框架,它不能再被理解为人的意识与处境的转变;相反,我们必须把这些现象看成新的社会化模式的开启,一种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形态转变”或“范畴转移”。
在这种一般意义上,“个体化”指的是文明化进程中某种特定的主观-人生的侧面,特别是在该进程最近的现代化和工业化阶段。现代化不仅导致集权化国家的形成、资本的集中、分工和市场关系的紧密编织、社会流动、大众消费等,它也引发了——这里我们得出的一般模式——三个层面的“个体化”:在支配、扶持等传统背景方面,脱离由历史赋予的社会形式与社会义务;在实践知识、信仰和指导规范方面,丧失传统的安全感;以及——相反的字面含义——一种新的社会约束。
脱离(或解放),稳定性的丧失,再约束:这三个因素本身就可能引发大量误解。它们构成了一般化的、非历史的个体化模式。但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把个体化的这一维度同它的第二个维度区分开来。具体而言,就是区分(客观的)生活处境与(主观的)意识(认同和人格形成)。
我们需要把个体化理解成一种历史-社会学范畴,一种社会史范畴。个体化范畴立足于生活处境和生命历程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假定,我们很容易就能在人们遭遇的事情与他们在行为及意识中对这件事的处理之间找到区分的办法。
我提出三点:
(1)发生在德国的个体化浪潮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它的结果上,即再生产领域的社会参考单位已经无助于理解这种个体化。以图式化的方式来说,取代身份等级的不再是社会阶级,取代社会阶级纽带的也不再是稳定的家庭参考框架。作为个体的他或她将成为生活世界中社会范畴的再生产单位。
(2)“个体处境”不仅分化出来了,同时还经历了高等级的标准化过程。确切的说,推动个体化的同一种媒介也带来了标准化。这种标准化以各种方式作用于市场、货币、法律、流动、教育等领域。因此,形成中的个体处境彻底依赖于(劳动力)市场。可以说,个体处境使市场依赖延伸到了(维持)生计的方方面面;个体处境也是福利国家阶级之后迟来的市场效应。个体处境诞生于已经完善建立的市场社会或劳动力市场,这样的社会早已抛弃或全然不知传统的支持体系。【个体化依赖于充分发展的劳动力市场,这只有在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才能出现。个体化虽然体现在整体上是个人和群体之间关系的松散,但其本质上如作者所说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范畴。】
(3)个体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同时出场仍然不足以描绘形成中的个体处境,因为它展现出了新的特征。个体处境跨越了相互分离的私人领域和形形色色的公共领域。个体处境不仅仅是私人境况,个体处境也总是代表着制度处境。因此,个体处境拥有矛盾的两面,即所谓依赖制度的个体处境。……对个体处境来说,这一切都指向依赖于制度的控制结构。个体化已经成为依赖于市场、法律、教育的最发达社会化形式。【现阶段可以这么说,但是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未来是否会回到群体共生的时代,还要看这些要素的发展情况。】
在个体化进程中,阶级差异和家庭背景并没真正消失。相较于新近形成的人生规划的“中心”,它们只是退入了后台。人生同样具有了自反性。……传统的纽带和社会形式(社会阶级、核心家庭)被继发性机构与制度所取代,这为个体的人生打上了烙印,使他们依赖于流行风潮、社会状况、经济趋势及市场行情。这一切与人们意识中建立的个体控制的图景构成了矛盾。
个体化的私人生活愈发严重而明显的依赖于社会状况。这样的生活彻底脱离了人们的亲自掌控。与此同时,各类冲突情境、风险情境、问题情境纷纷形成;从它们的起源和布局来看,这些情境根本不可能由个体来独自应对。……这样的一般社会条件恰恰构成了个体化运行的前提,这使个体想要自主引导生活的想法日渐成了泡影。
制度性生命历程模式叠加在了等级的、阶级文化的或家庭的人生节律之上,乃至取代了这种节律。这种性的模式体现为进入或退出教育体系,加入或退出雇佣劳动,通过社会政策确定退休年龄,等等。
个体化意味着引导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对市场产生了依赖。……个体化使人们处在外部的控制和标准化之下。对等级制或家庭的亚文化来说,这种情形是完全陌生的。
制度为生命历程打下烙印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体系、职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各项规章直接与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耦合的过程。同时,制度的决定和干预也成了生命历程中的决定和干预。……个体化意味着生命历程和人生处境的制度化,即为它们打上制度的烙印,从而也就是指它们的政治可塑性。
当这种制度依赖不断扩大的时候,形成中的个体处境也就极容易陷入危机。制度依赖的优先性并不体现在一般层面上,它是指所特指的。谋生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市场,而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教育。……由于经济趋势或劳动力市场的周期动荡,具有制度依赖性的个体处境会对某个特定世代造成“同辈群体生存环境”的起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也总是政府机构缺少救助和扶持的体现,这会使他们感到压力重重。于是,政府便通过法律条例和福利国家再分配的手段,努力预防某个世代、人生阶段或年龄组的所有人群遭遇制度意义上的机会匮乏,或对此给予补偿。【个体化只是有利于小部分能够适应这种趋势发展方向和需要的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体化加在他们身上的压力更大了。除了教育之外,还有许多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最终能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的个人,还要依靠许多的不确定性来面对这些境况和条件。】——“第五章 生活处境和人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