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2.黄金屋432~《隳三都》
2024.02.07

历史系界分丰富,但是结尾太仓促。
## 2022.03.09(周三)
### 《隳三都》- 01
楔子一段“崖山”之前的故事
新娘看起来前路多舛。据说,成吉思汗极为鄙视她的父亲卫绍王,公开宣扬:“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拒绝承认他的皇位。卫绍王即位不到两年,成吉思汗就挥军南下,攻掠金朝的西北境,屡屡围逼中都。
金衰落
这个由东北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早早就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使北宋蒙受了“靖康之耻”,俘虏宋钦宗、宋徽宗北上,渡江追击宋高宗入海而还。
何其了得
可惜,哪怕是“仁君”,也无法应对深重的王朝危机。三位皇帝统治的二十多年,完整展现了一个有着相对稳定的统治基础和合法性的国家,如何在“军事失败——内部矛盾加剧、可支配资源锐减——军事失败……”的恶性循环中竭力挣扎,最终覆亡的过程。金朝就像一艘经历长途航行有些破损,却还不至于漏水沉没的大船。这三人,不过是这艘大船猛地撞上蒙古这座陡然出现的冰山之际,恰巧把手放在了船舵上的凡夫俗子。
凡夫俗子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不能太优秀,因为好人遭殃,徒增观众反感;悲剧的主角又不能穷凶极恶,否则观众会觉得他活该。最能同时激发道德感、怜悯和恐惧的悲剧主角,是平庸的,和我们一样的人。按照古希腊人的审美品位,武王伐纣写不出动人的悲剧,金朝的灭亡却可以。
悲剧主角不能是大好人,也不能是大恶人
面对更加强悍的蒙古,金朝的表现比当年的北宋要强。南宋配合蒙古攻陷蔡州后,金朝的临时宰相张天纲被南宋将领俘虏,很快被锁在囚车里送到临安(今浙江杭州)。临安知府薛琼负责审问他,开口就讥诮:你这个亡国奴,“有何面目到此?”张天纲昂起头回答:“国之兴亡,何代无之!我金之亡,比汝二帝(徽宗、钦宗)何如?”一句话便让在场的宋人羞愧得无地自容。
有骨气的金国宰相
上篇
按照金朝和南宋的外交礼节,“射弓宴”,换句话说,宴会形式的射箭比赛,是双方暗中较劲的重点节目。
孰料,这位“善射者”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金史·世宗本纪》用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奈语气记下了当天的成绩:宋使中五十,押宴者才中其七。面对这份成绩,东道主金世宗显然无法心平气和。
可惜,这么一位高手,楼钥的评价仍是“射虽不能命中,而善于发矢,人多服之”,就是说,姿势娴熟标准,命中率很低,中看不中用。
金国竟然找不到射箭高手
英国哲人穆勒(J.S.Mill)认为,不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追求的终极人生目标都是快乐的最大化,而快乐有质量之差,学会欣赏和享受高质量快乐的人,很难放弃并转而追求低等快乐。叛逃匈奴的汉人提醒单于,汉人的缯絮,不如毡裘便于驰骋,汉人的佳肴,不如干酪食用便捷;《阙特勤碑》叮嘱突厥子孙,千万小心唐人的甜言蜜语、金银锦缎。这恰恰证明,对于被排斥在发达农耕社会边缘的人群来说,这些单凭感官就能体验到的诱惑,委实难以抵抗。
都想过好日子
历史记载灭亡北宋的那支金朝军队,语气一度充满了敬畏:“耐寒忍饥”“勇悍不畏死”“精射猎”。[34]北宋灭亡前夕,给事中李邺曾去金朝军营议和,回来后大肆渲染金人“如虎,如马,如龙,上山如猿,下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人送外号“六如给事”。[35]元朝修的《金史》,也夸赞曾经的敌人一度“用兵如神,战胜攻取,无敌当世”。
北宋对金的观感
宋军屡攻燕京不下,反而暴露了自身低劣的军事实力。年底,阿骨打率军亲至,调侃宋人:“燕京一分地土,我着人马三面逼着,令汝家就取,却恁生受,奈何不下?”他还故意询问宋使马扩,北宋对“一夜走了”(连夜败退)的都统刘延庆等人有何惩罚?行不行军法?
说罢,阿骨打举起马鞭,指着前方铁甲生寒、枪戟如林、杀气腾腾的女真大军,骄横地说:“等过两天,到了居庸关,你看我家兵将战斗,有敢走么!”
阿骨打的部队
衡量金朝早期军队的实力,举一个例子足矣。《三朝北盟会编》抄录了宋人的一则战役简报:河北路兵马钤辖李侃以兵二千与金人十七骑战,败绩。
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乘势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金军骑兵小分队
初期的金军,“专尚骑”,主要由骑兵构成,有轻、重二种。轻骑兵牵着备用的副马,行军时“约五十为一队,相去百步而行”,作战时往往部署在左右翼,在敌军薄弱的翼侧实施突击,称为“拐子马”。
金军用来破阵攻坚的王牌部队,乃是一种“重铠全装”的骑兵,远远望去,仿佛一座座铁塔,宋人称为“铁浮屠”。“铁浮屠”骑兵戴着铁面具,“只露两眼,枪箭不能入”,上半身披挂沉重的铁甲,由于骑马作战,下半身的甲裙“独用过膝三寸”。腰上系着八棱棍棒或刀,握着一丈二尺的铁枪,背着弓和百余只长箭,箭镞形状如凿,入不可出。战马也覆以铁甲,可能还用铁索将骑士固定在马背上,“虽死马上不落”,后来讹传为用铁索将战马勾连的“连环马”。
拐子马和铁浮屠
定居农耕社会总是苦恼怎么把庄稼汉训练成合格的战士,蒙古人却生来就是骑兵。同时代的亲历者莫不惊叹,蒙古人“生长于鞍马间,人自习战”,游牧和围猎,让骑射几乎成了他们的本能。
骑射是生活状态
遭遇敌人之后,蒙古骑兵团通常会集中火力,从远处射出迅猛的箭雨,袭扰敌军,甚至破坏敌军阵形。接着,他们骑马冲向敌阵,一边驰骋一边射箭,在距离敌阵40—50米的地方射出最后一轮箭雨,向右拨转马头退回本阵。这个距离足以射穿甲胄,又不便于敌军发起反突击。蒙古骑兵一边调头,还一边转身向后射箭。这个动作,西方称为“帕提亚射术”,中国称为“抹鞦”。按照每名骑兵携带六十支弓箭计算,蒙古骑兵能够这样反复冲击敌阵长达一小时之久。
蒙古骑兵战术
初兴的蒙古骑兵,以掳掠为资粮,本无固定的后勤补给线,沿途那些难啃的坚城险隘,特别是首府城市,不妨暂时甩到侧翼或背后。散落各处的小城小堡,防御薄弱,往往迅速沦陷。这样一来,野战军被歼,主城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被切断,难民从四面八方涌入主城,散布恐慌心理,造成了严重物资短缺,主城陷落也就指日可待。
围困城市,不强攻
蒙古骑兵一人往往备有几匹副马,蒙古语称为“可团勒”,以备长途机动。大队蒙古骑兵,平均一天能行进三十里(15公里)。[79]在极端情况下,如奔袭或追击,速度还能更快:追击花剌子模算端扎阑丁,蒙古军两天行进四百多里;拔都西征时,四天行进六百里,[80]同苏德战争初期的德军装甲师相比毫不逊色。
战争初期,哲别攻打金朝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正是借助这种战术。他先佯退五百里,等城守懈怠,就命令士兵一人牵一匹副马,一昼夜驰还,袭取东京,大掠而归。
强行军战术
野狐岭战败,给金朝的命运投下了漫长的阴影。经此一役,女真人苦心经营数十年的西北军精锐一朝尽丧。此后有十年左右的时间,金朝再无能力同蒙古军打一场旗鼓相当的野战。南宋还传言,金朝为此投入的“百年兵力”,都“销折溃散殆尽”。[101]史家甚至评论:“金之亡,决于是役。”
野狐岭大败
金军虽然谨慎,却大大低估了前面说的蒙古军打探情报的能力和机动性。太行山脉号称“天下脊”,东西阻障,但是,穿过太行山往来山西、河北的孔道,可不止居庸关守护的“军都陉”这一条,而是至少有八条,统称“太行八陉”,均是东西向的横谷。北段的四陉——军都陉、飞狐陉、蒲阴陉和井陉,都能够作为直接或迂回进攻中都的通道。
居庸、紫荆两关都是京师的咽喉要地,通常认为居庸比紫荆更为重要,其实,“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这一点,对当时的蒙古军来说,已不算什么秘密。
成吉思汗留下客台、薄察率军牵制居庸关北口的守军,自率主力沿着桑干河西行,取道蔚州(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广灵(今山西大同市广灵县)、灵丘(今山西大同市灵丘县),直入紫荆关。金军尚未反应过来,蒙古大军已冲入平原,在五回岭大败金军,攻占涿、易二州(今河北保定市涿州市、易县)。
可以绕开居庸关
## 2022.03.10(周四)
### 《隳三都》- 02
黄河是金国境内最重要的自然河流,它从云内、东胜二州,沿着夏、金两国的边界流入金国境内,向南穿过山西、陕西之间,在潼关折向东流,掠过南京以北,再向东南经徐州、邳州入海。黄河两岸不乏灌溉便利的丰腴田地。不过,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裹挟大量泥沙而下,进入地势低缓的华北平原后,泥沙沉积,河床抬升。自五代以来,黄河下游便屡次泛滥成灾,金朝时期更是“或决或塞,迁徙无定”,牵制了金朝的大量财力人力。
黄河永远是利弊结合
金朝占领中原后,从东北发祥地大规模迁徙到河北、山东的女真军户,高达四百万之众。金朝通常按照户数或丁数,分配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让他们屯种。官田不足,则夺占民田。这些份地,多被女真地主转租给了佃农,加上汉化风气不可阻遏,女真人逐渐沦为不事生产、只图享乐的寄生阶级。
女真军户堕落
1219年夏,成吉思汗正式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蒙古西征,这一年是金宣宗兴定三年。西征是一场迁延岁月的长途跋涉。《蒙古秘史》说,甚至黄金家族的成员,也不免担忧战争吉凶难测,敦请成吉思汗指定汗位继承人。蒙古帝国的左右翼各千户、西道诸王所部、投降蒙古的汉军和色目军,几乎所有精锐部队,无不倾巢而出,随成吉思汗西去。
西征是精锐尽出
下篇
历史上,凡是“归正人”组成的军队,比起一板一眼选拔训练出来的正规军,战斗力的性质迥然不同。一是他们来自敌营,熟悉敌人的作战方式。二是他们背井离乡,大部分是漂泊无依的浪子,厮杀之外唯一的乐趣,就是领完银钱回营豪赌,上阵拼起命来也无所顾忌。不过,最重要的是,他们心里清楚,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双重变节者”,自己若再落入蒙古人手中,等待他们的会是怎样一个地狱。用忠孝军一个张姓都统的话说:“我辈皆大朝(指蒙古)不赦者……”
类似北府军
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帖所生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俱是人中之龙。四人追随父亲南征北战,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称为“四曲律”。曲律(kulug),意为骏马、豪杰。成吉思汗在世时,曾令术赤管狩猎,察合台掌法令,窝阔台主朝政,拖雷统军队。不过,长子术赤是孛儿帖遭蔑儿乞人掳去后回途中所生,身世可疑,又与察合台不和。因此,成吉思汗在晚年选定了性格敦厚大度的窝阔台作为汗位继承人,而按照蒙古旧俗,拖雷作为幼子(蒙古人称为“守炉灶之主”),继承了父亲的营地、家室和大部分军队。这个颇为矛盾的安排,或说妥协,对蒙古帝国的命运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成吉思汗四个儿子
蒙古巫师“祈雪”用的石头,称为“札答”或“酢答”(ǰada),是一种动物腹中的结石,传说有招致风雨的魔力。当时流传一种说法:蒙古军惯于在极端条件下作战,甚至故意制造极寒天候,“极寒无雪,则磨石而祷天”。[94]其实,金朝开国初年的铁骑何尝不是如此?女真发祥地气候本就寒冽,在与辽军的战争中,金军把水浇在己方城墙上,“其壁凝冻成冰”,生生造出一座冰城。[95]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围攻北宋汴京,当时也下了一场暴雪,粘罕率军趁着大雪,加紧攻城,他仰天长笑:“雪势如此,如添二十万新兵!”[96]如今,百年方过,山下的金军僵立在齐腰深的大雪之中,瑟瑟发抖。刀枪剑戟,寒不可触,弓弩缠冻,无法施展,还有官兵三天没吃饭。金军士气和战斗力一落千丈,这“二十万新兵”,却是添给了蒙古人。
作法降雪,当年不怕雪的女真,现在不行了
## 2022.03.11(周五)
### 《隳三都》- 03
一架抛石机,由数百人轮番操纵,一日之内可射出数千枚石弹。抛石机的发射,通常还带有一种奇特的巨响。离南京城墙数里开外,都可以感觉到地面和屋瓦在微微震颤。
抛石机
蒙古军弓弩齐射,千砲并发,造成遮天蔽日的石弹箭雨,却不能像西方中世纪晚期真正的火炮那样轰塌城墙,打开缺口,最多只能暂时压制城头的反击,让垛口后方的金军死伤相继。要攻陷这座坚城,蒙古军还得依靠最传统也是最惨烈的方式——“蚁附”攀爬。
还是要爬城墙
这支队伍里有不少滥竽充数的难民,混进来只为刀下求生。领队的“人匠达鲁花赤”王德真(山西人),奉蒙古人的命令到太原集中考校这群“工匠”,才发现很多人身无一技之长,什么也做不来。王德真可谓谆谆善诱:“大伙儿会扶着锯子锯木头吧?会?那就算‘匠人’了,别怕!”接着,他耐心教授这些难民营造的技艺,“积以日月,后皆为良工”。
啥也不会就学锯木头
## 2022.03.14(周一)
### 《隳三都》- 04
虎儿一本正经地解释:“诸位大人,鞑靼唯一的凭仗就是马,要对付敌人,先要对付敌人的战马。我军先用常规马队诱敌,边战边退。等敌军进入埋伏圈,我派出几百匹训练好的战马,穿上我设计的怪兽道具,在脖颈上拴上大铃铛,选壮士骑乘,出其不意冲出来,敌军战马一定会吓得乱蹦乱跳。我军乘胜追击,必定大获全胜。战国时,齐国将军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用的就是此策。”仲德将方案上报,金哀宗转过头问张天纲:“你觉得如何?”张天纲苦笑说:“敌众我寡,就算这次吓走了敌人,难保不卷土重来。我看,这些小把戏不顶用,浪费了工料和人力,还让敌人瞧不起,不值,不值!”
馊主意,哀总还能分出来
张柔将军和他的救命恩人孟珙将军,在城门口脱下头盔,握手,举起马鞭道别。二人未必料得到,下次在河南战场上邂逅,他们将是你死我活的仇敌。
未来的敌人
贞祐年间,河朔动荡,金朝举国南迁。当年,无数人扶老携幼,渡过黄河,穿过那段痛苦揪心的逃难之路,艰难地在河南安顿下来。如今,南京和蔡州先后沦陷,他们不得不草草收拾行装,再度北上。
难民回归北方
## 2022.03.15(周二)
### 《隳三都》- 05
祖籍太原的史子桓,是元好问的好友。他和老父亲也在南京陷落后失散。渡过黄河后,史子桓“周流数万里,历六七十城”,跋山涉水,风雪无阻,“饿体冻肤而不顾,箝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花了整整五十年的时间寻找父亲。
他对朋友说:“我已经快七十岁了,但是,这个心愿未了,死不瞑目!”
战乱中寻找父亲五十年
后记
公元1211年到1234年间,在北方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是新兴的蒙古政权甫一踏出草原即发动的最大规模征服战争,是大金王朝顽强抵抗外敌侵袭,“图存于亡,力尽乃毙”的悲壮历史,也是生活在金朝疆域内的数千万生灵,在惨烈战火中饱受蹂躏、颠沛流离的哀史。
灭国都是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