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语言上的道德家易,当行动中的真圣人难

心理学实验往往能直击灵魂,有些结果让人失望,但是若能客观地对照自己,承认自己人性里幽暗的一面,也就能客观看待这些结果了。
《今日简史》提到的这则实验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给神学院的学生安排演讲任务,在前往途中设置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测试神学生能不能放下小我,帮扶弱者。结果神学生们都专注于准备自己的演讲而无视测试对象。
吊诡的是,实验安排的演讲内容恰恰是宗教故事中圣徒帮助他人的典故。由此形成一个道德陷阱,神学生无辜落入。
有些人可能会直观地把实验结果解读为:神学生一面道貌岸然地言传行善故事,一面在现实中自私自利,无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其实无论演讲主题为何,神学生都会因为专注于准备演讲,担心演讲结果的好坏,而无暇顾及周围的环境与人事。
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的一面。研究者和后世读到这个故事的人无需对这些受试者大加批判,因为这就是一种本能。
想想自己如果是上班路上或者出门办事的时候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由于时间限制,往往不会停下来询问情况。这里当然不乏一向自私的人。但是更多人则是处于一种任务状态,不能轻易转变。他们也会想应该有其他人会来帮助他吧。
我每次助人为乐、关心闲事,大都是在回家路上、出门散步等没有特定目的的非任务状态,时间弹性大。才会有闲心关心别人是不是迷路了,外卖掉了也捡起来找订单的联系电话,问对方是否要来取这个外卖。
可见考察人性也有很多限制因素。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品德修养也会有差异。高值和低值都不能代表平均水平。
更可见,佛教典故中,观音能在成佛路上半路停下来救人,放弃成佛机会,济公能在罗汉齐聚开会时中途溜号去救人,回来时没有座位只能居于梁上,还要留一个颠僧的浑名受人误解,才是真大德。
但是大德是需要修炼积累的。圣人固然可敬,普通人也不该被贬斥。做语言上的道德家易,当行动中的真圣人难。与其用语言苛责他人为圣,不如用行动修炼自己的佛心。
也恰恰是因为受试者是神学生,而非老学究或资深的神职人员,若是一辈子讲经颂德的人、常年站在讲坛之上侃侃而谈的人,在去演讲的路上依然会无视需要帮助的人,或许这个实验会有另外一种解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