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帝以下:不顶事的胡广
东汉儒臣胡广有着最辉煌的仕途。他的门生蔡邕在《太傅胡广碑铭》赞美道:用能七登九命,笃受分祉,亮皇圣於六世,嘉庶绩於九有,穷生民之光宠,享黄耇之遐纪,蹈明哲以保身,与福禄于终始,五蹈九列,七统三事,和神人於宗伯,治水土于下台,光弼六世,历载三十,自汉兴以来,鼎臣元辅,未有若公者焉。 这不是虚夸,是历史的定评,《后汉书.胡广传》总结说: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事六帝,广以顺帝汉安元年为司空,至灵帝熹平元年薨,三十一年也。(六帝谓安、顺、冲、质、桓、灵也。)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尝满岁,辄复升进。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蕃等每朝会,辄称疾避广,时人荣之。年八十二,熹平元年薨。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奉策赠太傅、安乐乡侯印绶,给东园梓器,谒者护丧事,赐冢茔于原陵,谥文恭侯,拜家一人为郎中。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皆缞绖殡位,自终及葬。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之所以如此,胡广在学识、道德、才能上都有出众之处:尚书的同事史敞推荐他时,对此作了一个概括: 时陈留郡缺职,尚书史敞等荐广。曰:“.......窃见尚书仆射胡广,体真履规,谦虚温雅,博物洽闻,探赜穷理,《六经》典奥,旧章宪式,无所不览。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不矜其能,不伐其劳,翼翼周慎,行靡玷漏。密勿夙夜,十有余年,心不外顾,志不苟进。臣等窃以为广在《尚书》,劬劳日久,后母年老,既蒙简照,宜试职千里,匡宁方国。《诗》云:“厥德不回,以受方国。”陈留近郡,今太守任缺。广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颓俗,使束修守善,有所劝仰。” 学问好,有见识,待人谦和有礼,办事能力强,勤恳谨慎清廉。这简直是公务员的榜样。也难怪“太守法雄之子真,从家来省其父。真颇知人。会岁终应举,雄来真助其求才。雄因大会诸吏,真自于牖闲密占察之,乃指广以白雄,遂察孝廉。既到京师,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年二十七,举孝廉。及拜郎,恪勤职事,......旬月拜尚书郎,五迁尚书仆射。”自此后由尚书而州郡而九卿,以一人而六世三公,在位三十年,“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和帝以下的儒臣,多以气节壮烈胜,以犯颜极谏胜,学问优长的就不多,而胡广是其中的佼佼者。《谢承书》曰:广有雅才,学究《五经》,古今术蓺皆毕览之。他著述不少。《后汉书》其本传载:初,杨雄依《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阙,后涿郡崔骃及子瑗又临邑侯刘騊駼增补十六篇,广复继作四篇,文甚典美。乃悉撰次首目,为之解释,名曰《百官箴》,凡四十八篇。其余所著诗、赋、铭、颂、箴、吊及诸解诂,凡二十二篇。 他尤其对于礼仪、典章、制度,有深入全面的研究,《谢沈书》曰:“太傅胡广博综旧仪,立汉制度,蔡邕依以为志,谯周后改定以为《礼仪志》。”《隋书。经籍志》录有《汉官解诂》三篇,汉新汲令王隆撰,胡广注。《旧唐书。经籍志》录有《胡广集》。他对于宗庙、祭祀、舆服、官制、礼仪的见解被《后汉书》各志,《通典》、《太平御览》、《文献通考》广泛征引。
他似乎有意与门生蔡邕合作写出东汉本朝的志。《后汉书.律历志》载蔡邕戍边上章曰:“朔方髡钳徒臣邕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候望,忧怖焦灼,无心复能操笔成草,致章阙庭。诚知圣朝不责臣谢,但怀愚心,有所不竟。臣自在布衣,常以为《汉书》十志,下尽王莽,而世祖以来,唯有纪传,无续志者。臣所师事故太傅胡广,知臣颇识其门户,略以所有旧事与臣,虽未备悉,粗见首尾,积累思惟,二十余年。 可惜王允因为蔡邕依附董卓而坚持杀了他,这部志并没有完成。 三不朽中,胡广的立言是成立了。但他的立功,即政治上的成就,就逊色许多,乃至大大引人非议,这又使人追究到他的德性缺失上。 他是一位极好的尚书,一位事务官的榜样,他能很好地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解决技术上的难题,维持中枢的运作。他任尚书时,还颇有锐气与胆略,上疏阻止了顺帝的抽签选皇后的荒唐行为,又驳斥了左雄的“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虽然没成功,也可见他积极议政的态度。 但官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忌讳就越多,人却越来越谨慎乃至怯懦。胡广漫长的三公生涯中,可以称道的,一是较为清廉,二是辟举了崔骃、徐稚、李膺、刘矩这些天下名士。
他做官的特色是“性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不得罪人,好相处,能提供专业意见,善于权衡形势,善于自保,能说的说,不能说的就躲。东汉的三公,是朝廷最高级的官员,他们的作用是参议大政,要在关键时候坚持原则,拿大主意的。宁可容容,绝不谔谔的胡广,这方面完全靠不住。其本传载:及共李固定策,大议不全,质帝崩,固为太尉,与广及司空赵戒议欲立清河王蒜。梁冀以蒜年长有德,恐为后患,盛意立蠡吾侯志。广、戒等慑惮不能与争,而固与杜乔坚守本议。又与中常侍丁肃婚姻,以此讥毁于时。 这件关系东汉王朝命运的大事,《后汉书.李固传》记载更清楚详尽:因议立嗣,固引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与冀书曰:“天下不幸,仍遭大忧。皇太后圣德当朝,摄统万机,明将军体履忠孝,忧存社稷,而频年之闲,国祚三绝。顺帝崩,冲帝立一年崩,质帝一年崩。今当立帝,天下重器,诚知太后垂心,将军劳虑,详择其人,务存圣明。然愚情眷眷,窃独有怀。远寻先世废立旧仪,近见国家践祚前事,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求群议,令上应天心,下合众望。且永初以来,政事多谬,地震宫庙,彗星竟天,诚是将军用情之日。传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忧愧发愤,悔之折骨。昌邑王贺,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昭帝崩,霍光立之。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冀得书,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议所立。固、广、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先是蠡吾侯志当取冀妹,时在京师,冀欲立之。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未有别理而易夺之。中常侍曹腾等闻而夜往说冀曰:“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秉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而固独与杜乔坚固意既不从,犹望众心可立,复以书劝冀。冀愈激怒,乃说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为桓帝。
临命,与胡广、赵戒书曰:“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文帝、宣帝皆群臣迎立,能兴汉祚。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臱,皆长叹流涕。
李固临死前对胡广、赵戒背信弃义,败坏国事的行为指责得义正辞严,胡广这样的怂货哭鼻子又顶啥用?关键时候顶不住,就必将承受历史正义的谴责。
《后汉书.五行志》载:顺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案顺帝即世,孝质短祚,大将军梁冀贪树疏幼,以为己功,专国号令,以赡其私。太尉李固以为清河王雅性聪明,敦诗悦礼,加又属亲,立长则顺,置善则固。而冀建白太后,策免固,征蠡吾侯,遂即至尊。固是日幽毙于狱,暴尸道路,而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厨亭侯、司空袁汤安国亭侯云。
范晔在其传后的赞评论说:胡公庸庸,饰情恭貌。朝章虽理,据正或桡。
这还是客气的,心直口快的苏轼说得比较直接: 他在【王元之画像赞(并叙)】里说:《传》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余常三复斯言,未尝不流涕太息也。如汉汲黯、萧望之、李固,吴张昭,唐魏郑公、狄仁杰,皆以身徇义,招之不来,麾之不去。正色而立于朝,则豺狼狐狸,自相吞噬,故能消祸于未形,救危于将亡。使皆如公孙丞相、张禹、胡广,虽累千百,缓急岂可望哉! 人还是得顶得住事才行啊!
谢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世界读书日,买了一套《柳文指要》 (1人喜欢)
- 2025年2月28日
- 临沂行--饮食、画像石与简牍 (6人喜欢)
- 临沂行--此地 (8人喜欢)
- 临沂行--在路上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