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七七七夜
也许平凡世界上存在这样的一个缝隙,从这个缝隙中拨开,就能透过看到事物的一点点荒诞,对自身现在所处、所想的,产生一点点动摇。
说是荒诞,绝不是那些一眼就看穿的不合理,而是看着都合理,甚至合理得不能再合理,几乎从来没人去质疑的事情。只要,只要我们一直盯着它看,任何一件事情的荒谬就会缓缓打开,就像用眼神和意念开了一个牡蛎。
白酒
回老家的一路上,有各种白酒的广告,出现在高铁靠背上,出现在别人的行李中,出现在墙上的招贴画上,出现在视频广告里,出现在电视节目的赞助商里。用来描述它的词语,要么是长辈,要么是团聚、欢乐,要么是酱香、醇香、浓香,要么是新春,要么是上市公司,股市龙头。这些词共同构成了当我们想到白酒时的词汇。一个词连到另一个上,不假思索。
而实际我看到的场景,或者先说我想不明白的,为什么我们渴望那种醉醺醺的状态,感觉可以和万物连上,也不再那么小心翼翼,有点失态的表露,都不被我们用在所有的宣传里?难道这不就是“酒神”带给人的吗?不就是想喝酒、能喝酒的人想要的肆无忌惮、思路飞跃,把天性,从一种紧绷里解放出来,附体在另一个躯体里吗?
可是我们也不直面这些,还是要遮遮掩掩的。即便无数酒公司,甚至是放在世界上,都在经济体中有一席之地。想想有点不可思议,我们理性地追求经济增长,其中包括了让人变得不理性的这种饮料,好像我们醒来之后,就和昨晚的那个人划清了界线一样。那昨晚你是谁,我是谁,是靠酒精召唤成的,各自不同的人格,一场幽灵之舞吗?
这里不太讨论酒量,酒量是洋相的阈值,是身体里幽灵出窍的召唤术。谁撑到最后,就可以保存一些体面。这里吊诡的就像,邀请人去参加一场幽灵之舞的聚会,但是大家都扛着,谁也别第一个进入舞池。可真矛盾啊,难道不是第一个人下场的人,最洒脱?
酒的占比如此之高,用来解决的问题如此之多。但是我们却回避、拒绝谈论种种不幸,和人身上的心理问题。它扮演药剂的那一部分使用量,本应该和人类社会心理健康程度挂钩的,但显然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也不做相关的度量。除了单向度的发明,比如CPI、GDP这样的测算名词,我们缺乏对于群体的描述语言,现有的群体描述词汇,是为了达成个人目的,它们几乎否认群体情感的存在。
也不会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哦?就是那些经历过来,感受如此之深,但是从其它地方都很少耳闻,甚至公共场合使用的,和真实场景里恰巧相反。我们对这类事情,知之甚少。
苟不教
为什么从小到大的教科书里,都不教人如何去办护照呢?也不教人如何买房子、排号、交税?也不教人在面对初入职场的时候要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大概率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也不说,挫折的问题。
更不会告诉,如果你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那这部分人全国有多少,收入在什么水平,你进入大学的概率是多少。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带给你的薪水是什么样,你所在的城市的中位数收入是什么样,你在你的年纪里的收入,在什么水平。
不同水平的收入,理财难度是多少,投资是啥,如何存钱,如何让它们升值?需要克服什么诱惑,大概推销员的话术是怎样的,我该如何识别?
也不告诉我们,该在什么年纪准备好面对父母的衰老,以及保险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在家里一锅粥、小孩哇哇叫的时候如何面对,如何调节,如何解释这一切。
体育运动和哪些激素相关,这些激素水平和身心健康的关联?缺乏这些,会引起什么样的问题,可能连自己也意识不到的问题。以及为什么意识不到,如何采取行动来干预自己。如果你的工作,是“困在算法”里,不给你机会去更健康的生活,为什么这些是有问题的,即便周围人都在忍受,默认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如果只能从电影的里的爱情片、商战片去想象一种生活,作为蓝本,为什么有毛病。
这些都需要有人越早告诉别人越好啊,可是啥也没有。教育除了完成一道筛选,分配了资源,刻上钢印之外,就松了一口气,离手了。倒不是说教育需要介入,而是作为人,终其一生都在这种体会和反省中经历漩涡,体验派永远滞后一拍的方式,如影随形,几乎命定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