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胡塞尔现象学思维导图
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象学运动的创始人。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和体系,旨在探讨和揭示人类意识的结构,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经验来建构和理解世界。以下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简要介绍: 现象学的起源: 胡塞尔于20世纪初提出了现象学,希望通过纯粹的描述和分析来研究经验和意识。他对康德哲学和心灵哲学的批判促使了现象学的诞生。他的出发点与笛卡尔一致,哲学要为科学奠基,为解决欧洲历史的时代难题提供思路 本质上:一种唯心主义的本质主义的反历史的形式主义和有机主义的批评 2. 意向性:现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这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感觉和愿望都是关联于某种经验对象的。 3. “表现”与“意义”: 胡塞尔强调“表现”(表象)与“意义”之间的区别。表现是主观经验的直接呈现,而意义是在我们的意识中构建的对这些表现的解释和理解。 4. “主观的归纳”:胡塞尔提出了一种称为“主观的归纳”(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的方法,通过这一方法,他试图揭示在所有经验之后的“终极结构”和“终极主体”。 5. “剖析意义”:胡塞尔鼓励对意义进行剖析,即超越表面的现象,深入理解事物背后的本质。他认为,通过对意义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揭示更深层次的真相。 6. “表达”:胡塞尔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一种方式,但他强调要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回到经验本身,以更准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7. 后继影响: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哲学、心理学、文学理论等领域有深远的影响。他的学生们,如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蕾温塔尔等,继续发展和拓展了现象学的理论。 总的来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致力于研究经验本身,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人类意识及其关联世界的方法。现象学确实成功提供了具有相当洞见的研究成果,文本被视为作者的意思,纯粹体现他的风格和语义方面的一切都被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的整体可以是李商隐象征怀才不遇的贾生,可以是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群,在困顿中苦苦追寻真理的悟净和归降匈奴的李陵背后都是中岛敦的怀疑主义。阅读作品时,虽然不一定弄懂了作者的原意,但总能直觉的察觉到作者在作品背后的那份独有的意志与声音,区分此作者与彼作者。 然而,现象学为科学而立,却一开始就立足于唯心主义。现象学视主体为一切的开端,主体使世界存在;为了阻止悬搁掉一切后,只剩下一个先验自我,胡塞尔搬出了“他者”的主体间性来证明世界的真实性。然而他者与我的心灵有着不通达性,我无法确认他者是否为设定好的NPC。在后来的20世纪60年代,福柯则重新思考了主体的地位,从话语及其历史维度质疑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认为人文科学从未言说人的本质,本性,自由。人并非有意识创造自己知识的历史,《词与物》谈论了人之死,人的主体之死,拒绝对真理做纯粹的内在的虚假探求,“我讲”取代了“我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