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情节梳理(第八十四回)
有鲁“三桓”、晋“六卿”做前车之鉴,越王勾践这种貌似无情驱逐功臣的举动不可谓不明智,看似缺少了些人情味,却符合帝王之术。
当时的晋国都城位于山西高原南部临汾盆地的新绛、侯马、曲沃一带,故而赵氏在其北部汾河谷地兴建晋阳城,还修得高大坚固,其动机确实很有问题。智氏打着晋侯大旗仿效孔子手段“堕三家”本为正义之师,却无孔子大义,目的只为削弱他人,壮大自己势力。
赵氏所修晋阳城位于现在太原市主城西南部晋源区,五代十国末期毁于赵匡义,现仅存一地理概念。
主要情节:智宣子徐吾之子智瑶,从小才智过人,被立为世子。但同族人智果看出智瑶这个人人品不好,如果将来由他执掌智氏,一定没有好下场,于是暗中找到太史官,将自己这一支智氏人改称辅氏,与智氏划清了界线。
徐吾死后,智瑶嗣其位,被称为智伯,独掌晋国大权,位高权重,朝野上下都是他的亲信之人,逐渐起了夺晋国君位的想法。为了尽早实现他的设想,智伯打着晋侯的旗号,向韩、赵、魏三家要地,这样既削弱三家,又增强自己。
在这三家中,智氏与韩、魏交情较好,与赵氏最差,于是决定先从韩、魏开刀。智伯派出智开去韩氏交涉贡献采地的事,韩氏家主韩虎看出来智氏的意图,不想献地,但他一来不想背上违抗君命的罪名,二来觉得赵、魏两家一定会反抗智氏,自己不必做出头鸟。于是拿出百里土地,献给智伯。搞定了韩氏,智伯又派智开向魏氏家主魏驹求地,魏驹原本也不想给,但经谋臣任章劝说,认为等智氏得了土地志得意满轻敌之时方有可乘之机,于是分出万户之邑献与智氏。智伯又派智宵向赵氏讨要蔡皋狼之地,赵氏家主赵无恤坚决不给。智伯大怒,起智氏本族之兵,又联合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氏。
赵无恤带领家臣、族人,向北逃往晋阳。晋阳城城堞高固,仓廪充实,董安于在建城之初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又有贤臣尹铎治理,百姓归顺。赵无恤在此率领军民协力固守,直守了岁余。三家面对晋阳城池,束手无策,智伯在详细勘察地形后,决定用水攻。他他命人将晋水决断,修智伯渠,存蓄水源,引水灌城。
眼看晋阳城即将被大水淹没,赵无恤只得派出谋臣张孟谈出城游说。张孟谈潜出城门,直奔韩家大营,面见韩虎,向其痛陈利害,假如真的灭掉了赵氏,那么只能导致智氏坐大,韩氏和魏氏最终下场就是任其宰割。韩虎有所动摇,答应他会与魏氏商议此事。
这个时候智伯又来火上浇油,面对奔腾的晋水感叹晋国境内的河流都可以这样利用,魏氏、韩氏顿感唇亡齿寒;有智氏家臣提醒智伯当心韩魏两家有可能叛变时,智伯竟当面说穿,这下更坚定了两家联合赵氏反抗智氏的决心。
韩、魏两家择时掘开水坝,大水反灌进入智氏军营,营中军士慌乱不堪,被杀得大败。智伯、智国趁乱西行想要出奔秦国,被赵氏所设伏兵所遇,智国投水溺亡,智伯被擒,家臣豫让逃入石室山中。赵无恤数出智伯数条大罪,处以极刑。
周贞定王十六年,智氏覆灭,韩氏、魏氏收回各自献出的土地,又将原智氏食邑,三家均分。只有智果一支改姓辅氏,得以幸免。豫让躲在石室山中,多次谋划针对赵无恤的刺杀行动,未果,最终在智伯新渠赤桥下失手被擒。赵无恤感其忠义,允许他击打自己外衣三次,完成了他为智氏尽忠的夙愿。




主要人物:晋——晋哀公
徐吾(智宣子)智瑶(徐吾之子,也称智伯)智果(后改辅氏)智开 智国 絺疵 豫让 智宵
韩虎(韩康子)段规
魏驹(魏桓子)任章
赵无恤(赵襄子)张孟谈 高赫 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