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梦境、夏日残骸,和仍望向的月亮 | 2023年读书报告
“我长期坠入梦乡,
梦见你的树,
和蓝色的风。”
——赫尔曼·黑塞
2024年已经过去1/12,深陷bullshit jobs,时间拼拼凑凑,还是趁着记忆模模糊糊存在,来给过去的2023勉强写下点什么。
2023年用友邻红泥ls的话来说,是读得连滚带爬的一年。Flag除了读完耶茨可以说是全线溃败——读书量创新低,女性群和主题群都在“不要被踢”的底线挣扎,《中国通史》的进度至今仍在商朝,英日语原作?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一年了都没读完……又想起和酒鬼女人们的年终忏悔局关键词:真是一塌糊涂!一事无成!
2023年总共读书78本,较之2022年下降36%(…)

但也有值得开心的地方,阅读的女性作者的比例高于男性作者,非虚构和虚构的比例也近乎持平。2024要再接再厉。


2023年阅读主要类别大致可分为三类:性别、历史和文学。
看见“看不见的女性”
年中读罗莎·蒙特罗的《女性小传》时有个很深的感受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样本——不仅仅是符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毕竟“成功”的定义也是当下社会给的),也可能是糟糕的,“只有当女人可以跟某些男人一样愚蠢、无用、邪恶,而不会因身为女性而被特别指责的时候,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平等”。
——的确如此,男性会因为他的行为被指责,而同样的行为放在女性身上,首先被指出的总是女性这个身份。
“女性”总是在不必要的时刻被特别注意,而在应当被考虑、被注意时,又总是会被忽视。如《看不见的女性》一书所写,不管是行李架的高度、汽车安全气囊的设置,还是药物实验样本、洗手间设置,在这个发展的社会中,好像只有70kg的男性——因为政策、制度、行业标准,以前大都由男性参与,而不管他们有意还是无意,总归是造成了大量的性别数据缺口,这些缺口早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甚至成为了“从来如此”的陷阱。就像Prima Facie里说的,你怎么能指望由男性制定出的关于性侵的法律,真的可以照顾和保护到女性?
如果说《看不见的女性》又一次打破我的一些“从来如此”的固有印象,《他们用女性主义干了什么》则是解答了我这一两年的不甚清晰的困惑。
虽然这本出版于2016年的书所讨论的部分问题并不适用于我们当下(比如公众人物站出来自陈自己是feminist所获得的反应),但也有很多被解答的疑问。最明显的一个就是,为什么在女性明明还能切身感受到压迫和不平等时,仍有很大一部分不带恶意的人认为如今已经男女平等——甚至于“女性主义”大行其道?
这本书指出,一部分原因是“市场女性主义”导致的。
有太多品牌借由“女性主义”的概念来吸纳消费者,吸纳逐渐觉醒却又不太知道该做些什么的女性。于是整个市场弥漫着女性的味道,女性被赋权、女性做自己的选择……但实际上呢?女性主义真正聚焦的问题被模糊了,大量无法消费的女性被忽视了。性别暴力、职场歧视、薪酬差别……就像是Barbie里,一群男性高管围坐一圈,讨论如何给女性赋权。
导致的就是不了解女性主义的人和女性主义者的认知差距越拉越大,一边觉得“你们怎么还不满足”,一边觉得“明明什么都没有改变”。
“儘管「女性主義」成為傳遍各地的流行潮語,從麥迪遜大道到好萊塢都聽得見,但推動女性主義運動向前邁進時會面臨的真實關鍵問題卻依然嚴重。”
还有一点是关于“选择”。
作者指出,新自由主义和市场女性主义很多时候只是把一些陈规和刻板印象“重新包装成选择”,比如女性可以选择化妆、可以选择减肥……把一些规定冠以“选择”,好像女性就获得了自由。再比如女性的婚姻和生育,有人会以“这是女性自己的选择”来反驳“父权制剥削”,但
“把‘女性主义者’定义为‘一个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的女人’当然很好,前提是你必须先是早就有余裕选择的人”。
没有机会接受足够教育的女性,她们知道有可以不结婚的选择吗?被“A4腰”“漫画腿”包围的女性,真的能够做出“多元化审美”的选择吗?
而看到结语里作者说“在堕胎及身体自主权方面,我们其实还在开倒车”时,不仅长叹一口气——毕竟,2016年的书讨论的是堕胎权紧缩,而2023年保护女性堕胎自由的罗诉韦德案已经被推翻了。
整个世界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历史:不曾过去的时间
虽说没有完成2022年的按时间顺序读历史的flag,但中外零散地还是读了一些。
去年很强烈的一个感受是,我们很需要关注个体的遭遇,因为我们都只可能会是那些个体。所以印象比较深的几本历史书也都是个人的或是微观的。
《少年凯歌》是4年后重读,经历过三年之后读那段历史总归是多了一点体会。群体的失控和被放大的人性之恶,不会有人是幸存者——连大自然都不能。变得黢黑光秃秃的又何止是山,还有人。
“在一个人口众多而格外拥挤的国度里,以仇恨作为火炬而加以传递,其结果就不难设想。”
虽然现在很一言难尽,但不愧是能拍出《霸王别姬》的陈凯歌。
同样成为时代牺牲者的是《二手时间》里的故事。许多普通人讲述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的现在都带给他们什么,几代人又是如何被影响。有人怀念斯大林,有人喜欢戈尔巴乔夫。古拉格、克格勃、战争、屠杀,鲜血、暴力、种族残杀和失去。还有总是成为牺牲品的爱情。
“永远都是受害者留下来做证,而刽子手们保持沉默”。
另外两本很喜欢的小切口是《花衣魔笛手》和《中文打字机》。
《花衣魔笛手》以传说和其演变入手,探寻它如何又为何会从一个130个小孩失踪的事件演变成各式各样的传说,以此分析当时中世纪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难以翻身的阶层地位,难以改变的饥馑生活,难以为继的老百姓。
以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为母题,抽丝剥茧其每一次演变,从而捋出一条中世纪的线索,真的很有意思。
而《中文打字机》更是,早就习惯键盘打拼音再选字,很难去想只有打字机是中文如何自处,更不会想到在熟悉的“摩斯电码”里,中文永远都只能是“密文”。
从最开始垄断市场但不适应中文的雷明顿打字机,到陆续被发明出来的中文打字机——常用字、拼写和代码。三种讲解都非常有意思,为了做出便于使用的字盘,真的需要去研究一本书里特定字的使用频率(比如《庄子》里的“之”占8%呢)。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五六十年代打字员自创字盘,是如今输入法预测的雏形,但矛盾的点在于:自创字盘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但它的成立又是来源于当时需要用到打字机的文稿的僵硬和刻板。
这本真的很需要实体书,装帧排版字体都非常舒服!
文学:梦境与月亮
首先,是2023年唯一没倒的flag,终于和梅老师读完了耶茨!
读作品集的风险就在于,读得越多,越可能发现作品间重复的地方,比如耶茨的作品里就有太多的战中或战后的士兵、拥有艺术(一般是雕塑)梦想却无法实现的母亲。他很擅长写战争时期被裹挟进时代和战场的无辜的年轻人在格格不入中产生的孤独,长篇比短篇好。
2022年读过的里面最喜欢的是《革命之路》和《复活节游行》,2023年最喜欢的应该是《年轻的心在哭泣》。这本里,女主角露茜的部分足够打动我,她是一个对艺术和生活都充满热情的理想主义者,次次尝试又次次碰壁,她找不准自己想要什么,笨拙又迷茫。翻自己以前的短评——“很喜欢她和哈罗兰分手那段,哈罗兰在最后终于告诉了她自己的真名,可她已经不需要了”——又想起那个场景,还是很喜欢。
但耶茨在擅长写理想主义破灭的同时也很会写男性身上那种微妙而典型的自大,以迈克尔为中心的部分实在是太典了。耶茨所写的,搞艺术的露茜处处受阻,而搞艺术的迈克尔从头到尾就只有几本平平无奇的诗集却可以找到小自己二十岁的漂亮老婆,谁看了不说一句这个世界真的一点都没变。
2023年也读了一些韩国女性作者。
因为群共读读了金爱烂,一两年前读《你的夏天还好吗》和《外面是夏天》就觉得她十分会写,把二三十岁的女性在生活和感情中的困境以一些看似有些魔幻(《虫子》)的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滔滔生活》那阵子我刚好很忙,所以在疲倦的加班后读到她写“脸色浮肿的人们排成一列,站在自动扶梯上。这些人小时候的梦想哪怕不是成为‘优秀的人’,恐怕也不会想要成为‘休息日还要上班的人’”时,真是背脊发凉般的沉浸式体验。
不知是阅读时间还是timing的缘故,这本里她所写的难以启齿的贫穷、无法割舍的亲人、矛盾的人际关系和心情,还有东亚人的应试教育,都很难不让人共情。她的句子短促,用词也简单,就像是每个人的时间,仓促、痛苦又挣扎。
最喜欢的是《过子午线》《刀痕》和《方寸之地》。
《刀痕》里写,“我”吃下妈妈的食物,
“我的心脏、肝脏、肠子和肾脏在茁壮成长。留在食物上的刀痕也在我体内凌乱地游转,碰触着我”,
实在是很妙。而《关于女儿》以母亲的角度来写东亚母女关系,也巧妙地写出“爱”和“理解”实际并不一定共存,“爱”有时就是会带来背道而驰、“为你好”和伤害。
母亲的矛盾太真实了,接受不了女儿是同性恋,所以会想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自责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女儿为了被无端解雇的老师出头时,母亲的反应也非常东亚:为什么你要去?总会有人要去的,为什么得是你?跟你有什么关系?——但母亲又会把跟疗养院自己的服务对象、实际上跟自己无关的老人带回家照顾。而母亲最终可能会因为爱最终退步接受女儿和“那孩子”,但正如她所说,她可能这辈子都无法理解。有点无奈。
还有沉重的一本,以历史为背景,将慰安妇的口述糅杂,以虚构的形式表现真实的《最后一人》。
这本书让我想起当年读房思琪,很难以好看与否来评价。
虽是“小说”,但每一句不忍卒读的文字、每一段难以置信的经历,都有注解告诉读者,这是慰安妇的真实口述,作者只是以文学的形式将这些表达出来。故事以“她”发现除了她,还在世的慰安妇只剩一个人开始——混乱的、努力维持稳定的现状和同样混乱、充满了痛苦的回忆交叉叙述。那些十几二十岁的、被抢夺被欺骗的女孩,有些连性为何物尚还不知道,便要被残害,甚至被夺去子宫和生命。说那些施暴者是“野兽”都是侮辱“兽”,它们根本不配活着——但实际上呢,二十万的慰安妇真正等到战争结束的只有两万,这两万受害者还要面临回忆的痛苦、旁人的质疑和否认,是漫长的、漫长的破碎。
又想起前些时候看到新闻,说《二十二》的纪录片里所采访到的奶奶们都去世了。历史的亲历和见证者一个一个离开,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倾听、去记得。
“十三岁以后她知道,对人来说,最可怕的是人。”
最后想留在2023年读书报告的一本书是王小波的《绿毛水怪》——同名作里,陈辉和妖妖一起读了258本书,从一个月亮走到了另一个月亮。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陈辉和妖妖最终也没能再见,小红也没有真的地久天长。
爱恋或许真的只是一场高烧。
2024年就不立太多flag了,多读女性,浅尝历史,少买书,多创作,找回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