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戒
今天在网上刷到冯唐的一个视频,他说读《资治通鉴》最大的感触是狗改不了吃屎,人总是重复历史和错误。之前高晓松也说过类似的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吃一百堑也不长一智。之前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几千年下来人性从来未曾改变,而冯唐说人没有长进的最根本原因是:能够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戒的人世间罕见。对,他用了“世间罕见”这个词。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子罕第九》,这是孔子的弟子介绍孔子生活态度的一段话。去年东方甄选小作文事件在网络上矛盾激化持续发酵的时候,董宇辉就曾经把自己的个性签名改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很容易懂,网上也可以查到各路大咖的各种解读。可是,这不单纯是文字的问题,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真正履行这八个字,实在很难。只有做到的人才是思想和行为的升维,才能够打破总在不断重复历史的魔咒。
毋意,意是以我觉得、我想、我以为为核心,以自己生命中固有的认知来处理人、情、事。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眼界和认知水平也具有各自局限性,因此从意出发处理事情出错的风险很高。
毋必,直接从汉字本身讲,是指不要绝对化,天下事没有一定必然的。辩证法里说: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易经》也提出了八卦,来阐发变易的道理。
毋固,是说不要僵化固守,不要故步自封、固持己见、画地为牢,不要拒绝变化。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变化,生命才有无限可能。
毋我,这是四戒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无我”相,放弃我执心,以利他和做事为主,淡化自我的概念。若是真的能够做到毋我,那么这世间便也没有了烦恼、痛苦、挣扎,也没有什么能够真正束缚住我们的事情了。
读书是一件开慧的事情,在精而不在多,读书而不透过文字进行深入思考,就好像吃多了不消化。读书最关键是这个对知识的“化”的能力,是把知识化成智慧。看书使我们懂得不应该用自己的认知去接纳世界,而要用自己的慈悲去感知万事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