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 - 手太阳小肠经(27~28)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经,《内经》上说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是赤肠,胃之下口等。
《内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肠为赤肠。
- 手太阳小肠经,它流注的时间为下午一点到三点。有的人来找我看病,他说他吃完中餐就很累,昏昏沉沉到三点多以后精神又来了,这就是小肠有问题。这个小肠有问题,不见得是病,而是小肠比较虚弱一点。
- 当你按照时辰发病的时候,依《针灸甲乙经》,就是取俞穴。用我师父传给我的荣穴也可以。下俞穴比较不痛,下荣穴比较痛,因为越靠近四肢末梢就越痛,这是正常现象。
受盛之官:小肠
- 一般观念,小肠在肚脐少腹这边。小肠一样属火,属阳火,阳火来自阴火,来自心脏。心脏在上面,心脏产生的热能传给小肠,心脏的下方就是动脉血管,血管里面除了血以外,还带着热。
- 真正进入生理学中心,事实上是这样子:小肠消化食物和营养以后变成水和残渣,残渣会到大肠。小肠的火在大肠下面烧,水在上面煮,所以这水会回流到肺脏,就是口中唾液的来源。心主汗,我们全身会流汗,心脏功能很正常就会流汗,所以当你运动时会流汗,这汗是来自心,因为心脏正常。一接触到外面的热,热胀冷缩嘛,毛孔就打开了,流汗就流很多了,流汗流很多,汗水蒸发多了,水份就变少,小便自然而然也会变少。
- 小便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西医知道的,是从肾脏经输尿管传到膀胱里面,这只是其中一个。中医认为三焦是水道。这个三焦是脏腑之间的油网,三焦跟膀胱是连在一起。当我们小肠跟膀胱贴在一起的时候,尿液累积在膀胱里面的时候,因为小肠很热,所以这个尿液是紧贴在火边,水就气化了,水一气化起来,膀胱就膨胀,膨胀起来后,就好像毛孔遇热打开一样,膀胱也是一样。平常不遇热,毛孔是不会打开的,所以当膀胱一气化以后,膀胱会有很多小孔出现,这个小孔会排出来干净的水出来,这水会流到肝脏,帮肝脏来清肝脏,所以中医叫水生木。
- 如果小肠冷了,这个水就变冷的,膀胱也就是冷的,水气就无法气化进入三焦系统。
- 所以说,当你的肺受到外面的热,心脏受到热而心主火啊,所以两个火在相争,所以肺的水会变成汗排掉。如果没有变汗流掉,肺的津液,因金会生水,慢慢成入肾,进入肾后再排到膀胱出去,所以叫金生水。
- 肾再排到膀胱以后,会经过第二次的气化,好的水会再回到肝脏,而浊水则会排到体外去。

- 膀胱有上口也有下口,但上口看不到。所谓上口就是三焦进入膀胱。必须在活的人体里面才有,死了解剖你就看不到了。就好像平常不热,你看不到毛孔,流汗才看到。所以汗水绝对可以渗透出来,可是要遇到热,才能渗透出来。
少泽穴(井穴)与前谷穴(荣穴)
- 小肠经一共有十九个穴道,用到地方非常多。
- 第一个穴道我们叫少泽。小肠经是阳经,穴道这样走的,它的井荣俞经合,因小肠经是阳经,它的属性是金水木火土。小指,指甲旁边后面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少泽穴。他的穴性因阳经的关系是火,所以少泽穴是小肠经的本穴。
- 平常井穴是下针放血,放血用的。
- 第二个穴道前谷是荣穴,后面我们会讲到用导引,诸位记得有沟谷山林的穴道名称,像我们的阴陵泉,会用沟谷山林来命名。所以遇到谷的时候要留意一下。
- 前谷穴怎么找呢?你手握拳。当你握拳的时候,这个横纹头,就是我们的前谷穴。
- 下针的时候呢,要压一下肉,尽量下在骨和肉的中间,不要贴在骨边下,你紧贴着肉或紧贴着骨边下都很痛,不但穴道没有下到,而且很痛。我们所谓的巧手是下针进去没有痛,刚好在骨和肉中间。这个横纹头就是我们的前谷穴,针的角度是这样子,直针这样下进去。下针时也是手握拳,但叫病人不要握太紧。

- 前谷穴是心经的荣穴,穴性是水,用在很多地方,像妇人奶水不够,用前谷穴。现在讲针灸的导引术,奶水不足时,我们要找谷出来,水都在山谷里面,我们在奶水不够的时候可以用。它是荣穴也可以用在时症,下午一点到三点可以用。扎前谷穴比较痛,所以我们常用在俞穴后溪穴上治。后溪穴主督脉,身上的督脉是后溪在管。
- 奇经八脉,每一个奇经都有一个穴道在管。当然后面会有冲脉、带脉、阴蹻、阳蹻、阴维、阳维。
后溪穴(母穴,俞穴)
- 再过来这个横纹头的穴道就是后溪。前谷后溪都是要握手取。
- 后溪本身是小肠经的俞穴,它属木,小肠经是火经,本身属火,木生火,所以就变成后溪穴除了管督脉以外,本身又是小肠经的母穴,因为是母穴,所以小肠经的虚症在这治疗。
- 所以,当病人说,他整个脊椎骨痛。一看是督脉,就下后溪。那小肠经的虚症,肩膀痛,一看是小肠经的经络,同样是下后溪,都是用同样的穴道,所以我们常常一个穴道可以治很多症状。
- 后溪管整个督脉,而小肠经有绕过后面的肩膀。所以肩、项有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后溪。我们针督脉时候没有虚实,反正是一个穴道在管,但小肠经就有虚实。如果是小肠经的初痛,用小肠经的子穴。那久病就用它的母穴。
腕骨穴(原穴)与阳谷穴(本穴、经穴)
- 再来是腕骨。你手握拳,手这边有个骨头,有个特别的名称,叫小天星骨。小天星骨跟第五掌骨中间,要从这下针,这就是腕骨穴。
- 这个小天星骨,是武术名家在练劈掌的时候用的,劈掌不是用手侧面,而是在小天星骨这边,小天星这个骨头非常强硬。

- 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原穴才没有虚实寒热的区分,所以虚症实症都可以治疗。

- 一般来说,心主汗,心脏有问题的人出汗不正常,有的一年都不出汗,心脏没有办法把汗发到身上,我们在治疗病人的时候,病人告诉你“哇,我好久没有流汗,流的好舒服”,那表示心脏的力量恢复了。所以病人的病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你们要很清楚。因为我们了解很多脏腑主管的症状,比如说心主汗等等,由这即可以看出病人是在进步还是退步。
- 再来是阳谷。阳谷穴是我们的经穴,属火,阳谷也是小肠经的本穴。阳谷怎么找呢,手握拳,这个骨头跟掌骨的中间有个大筋,从这个筋的下方下针,从下方下针进去,就是我们的阳谷穴。它既不是在筋上,也不是在骨头上,是在关节和筋的中间。

- 阳谷穴要下很浅,一寸针。
养老穴(郗穴)(手不能扭毛巾)
- 养老穴只一个角度才有养老穴。我现在是病人,手要翻起来,转过来,才有养老穴。所以手按这个穴道,用这个姿势按到它,转过来后这个骨头会凹裂开,这个骨缝,就叫养老穴。要手按着这凸起弱骨头反过来,才有养老穴。
- 平常下针的时候,我们手指去按它,再把它反过来,要从这个角度才可以找到养老穴,别的角度都不行。

- 养老穴不是养老的病都可以扎。可治老年人眼睛不好。这也是我们第一个教到的治眼睛的穴道,在治眼科的穴道中,养老穴很有名。
- 养老可治视物不明,白内障、近视眼都可以。
- 养老穴要下浅,且要把手转过来下针,用一寸针,半寸就下到,这是针养老的方法。
养老透间使
- 养老穴是小肠经的郄穴。
- 用透穴的方法,专治手肘扭伤 、手不能扭毛巾。
- 所以我们下养老透间使的时候,先直针下养老穴,先捻针,气到之后,手指头先按到间使,用三寸针把针提起来这个角度,从里面穿刺到间使穴,手先按到间使穴这边来,会感觉到针尖到这边来了,你不要透出来,感觉针到了就是到了。针穿过去以后,左右捻捻、平补平泻完了后,不留针,针马上抽出来。
- 养老透间使,扎同侧,这边痛透这边,另一边痛透另一边
奇穴:肠关肝关 心关
- 位置:以左手为准,手腕骨上三寸,有个穴名叫肠关,再上三寸叫肝关,从这个地方再上三寸,这个穴道叫心关。
- 肠关就是把肠关掉,比如要下利,又找不到厕所,又很内急,这怎么办?男左女右,这左手是肠关,拿右手压肠关,压到时心里同时要想我不想上厕所,大概想三次,便意就没有了,就不会想上厕所了。你如果便意很强。就一直不断的压着它,确定找到厕所,裤子都脱了,再把手放开。
- 也可以下针,用来防止下痢。
- 少腹的痛,像肠绞痛 ,三阴交下去,因三阴交主腹啊。如果三阴交下去,公孙,关元,中极也下去,但腹部还痛。就下肠关,肠关下去,痛当场就去掉了,就是那么快。
- 肝关像肝癌到后来非常的疼痛,西医会开吗啡止痛,如果痛右边,就下左边的肝关,针下去平补平泻,痛就慢慢去掉了。如果是右边的痛,可能是被马踢到、摔到等等,或肋间痛,我们都可以在对侧的肝关下针。正好在胸胁的地方,都可以下肝关。 肝病也可以下肝关。因为是经外奇穴,所以无所谓补泻,平补平泻。
- 心关就是治心脏病的,也无所谓虚实,不管是心脏的虚症或心脏的实症,都可在心关下针。
- 用的一寸半的针。

支正穴(洛穴)与小海穴(子穴)
- 养老下来是支正。支正在手腕后五寸,从阳谷穴上五寸是支正。支正是小肠经的络穴,我们知道原穴是腕骨,络穴是支正。原穴和络穴都无所谓虚实,它们虚实都可以治。记得在阳经取穴的时候,阳经是在手肘的上面,下面都是阴经。在骨头的外侧。
- 支正是虚实都可以用,你看第二行,实则节弛肘废,手臂没有力气,泻之。虚则生疣,生了很多疣在皮肤表面上,都可用支正。
主风虚,惊恐悲愁,癫狂,五劳,四肢虚弱,肘臂挛难屈伸,手不握,十指尽痛,热痛先腰颈酸,喜渴,强项,疣目。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 小海穴是小肠经的合穴,也就是小肠经的子穴。
- 小海穴怎么找,将手肘弯起来握拳,这边有两个骨头,手这有个骨头,这边也有个骨头,将两个凸出来的骨头连成一条线,做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个三角形顶点的地方,叫做小海。你如果压到小海,压一下,筋就麻了。


- 小肠经的实症在上面治,像身上生疣,就可以用。手部的针,你们用一寸半的针,但小海不用一寸半,用一寸的针就够了,一下子就下到了,很浅。
肩贞穴与臑腧
- 肩膀跟肩头这边,你将手抬平弯起来,肩头凹进去的地方,这是属于大肠经的肩髃穴,从肩腴穴往上走,这有个骨头,走到内侧的骨头这边,有个骨缝,我们称为臑腧。
- 从臑腧往下走三寸,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肩贞穴。这个距离是三寸,所以大肠经跟小肠经非常的接近,在大肠跟小肠的中间,就是三焦经,我们三焦经还没有介绍到。

- 有时病人说,我痛到后面去,指的地方正好就是臑腧、肩贞。一般很多人会痛在臑腧。我们一看是小肠经,问他“痛多久”,痛三天,就下小海。三个月,就下后溪。穴道就这样取的。看身体那边痛,我们再扎对侧。
- 臑腧是手太阳、阳维脉、阳蹻脉的会穴。
天宗穴至秉风穴
- 再来是天宗,这个天宗穴很好找。我们在肩胛骨,两边都有两个肩胛骨,你摸上去,会有两个三角形。在这肩胛骨的正中间,就是天宗穴。
- 在这扎针的时候,旁边的骨头很大,虽碰到骨头,但不会碰到肺的部位。天宗很少用,但你要知道只有肩胛骨旁边的痛,都属于小肠经。大肠经在前面,小肠经在后面,中间三焦经。
- 曲垣跟秉风怎么找?我们先找肩井,肩井本身是胆经的穴道,肩膀这有个肌肉,这有个三角形,正上方最顶端,在这个缺盆骨头跟颈部正中间,这有个肩井穴,所以肩井穴摸都可以摸到。肩井穴正好在肩膀的上方这个地方,肩井不能重击,但可以下针,但不能太深,因为它是肺的上端,下太深会伤到肺造成肺气肿,要特别注意。找到肩井穴后以,从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就是我们现在介绍的这个曲垣。从曲垣再旁开两寸,就是我们讲的秉风。中间差三寸是三焦经经过的地方。


- 秉风和曲垣都很少用,但你要知道。所以如果病人说肩井上痛,就是胆经,后面这边痛,痛到三寸的地方(曲垣)就是小肠经。在三寸跟肩井中间就是三焦经。所以,确定是那一条经产生的痛,我们在该经的子穴或母穴做补泻,或者在原穴上做补泻就可以了。原穴是阳经才有,阴经没有原穴。

肩外俞与肩中俞
- 督脉是从上面下来,这是第一椎,第一椎在督脉上面,我们叫一椎上,我们称大椎。第一椎下叫陶道。肩外俞是从陶道外开四寸的距离。肩中俞是从大椎开二寸。左边右边都有。
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明堂》灸一壮。

- 肩中俞,我们扎背针的时候,下针的方向是从身体内侧对身体外侧方向下针,呈八字形。后面膀胱经通通是这样下。我们在背后下针的手法都是这样子,所以很整齐,这一排这样下来。顾名思义,肩中俞和肩外俞,这些是肩膀酸痛的近取穴。项强的时候,你可能是得到太阳中风或温病造成项强,或像西医讲的高血压,也会造成项强,瓣膜闭锁不全也会项强。但我们不管病是什么,中医是辨证论治,项强时通通可以治疗。这是项强的近取穴。
- 按照附近的穴道来取穴。不要直针,要斜刺。斜刺的时候,如这是四寸,你要从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在四寸的地方就正好碰到穴道。.
- 要在前一寸或半寸,要看你针的长短,一般都是这样子。我们把针画个剖面图,针斜刺下去的时候,大约是三十度角。不是四十五度,也不是七十五度,大概三十度针刺到身体里面。下针斜刺到底下,刚好在两个肋骨中间。针柄在这,针尖在这,要刚好扎到穴道。你只要是扎到穴道,穴道周围都可以看到一圈粉红色在穴道四周。
天窗、天容与颧髎穴
- 一般来说脖子都有两个大筋,每个人都有两个大筋,女孩子瘦弱一点会摸不到,但每个人都有。
- 天容在耳朵的下方。从人的侧面看,耳朵在这边,在耳朵正下方。
- 一般来说,头部的穴道,我们可以下针,但差不多下五分,下得很浅。下针的时候都要先用指甲切它,从指甲旁边下进去,这样就不会针到动脉血管。像脖子的甲状腺肿,脖子里面有肿瘤,硬块,天容通通可以治。

- 我们现在介绍天窗。足阳明胃经进入大迎后下来,进到大筋的内侧这穴道叫人迎,从人迎这里摸进去,有一个脉,人迎脉在这里。从人迎横开三寸,就是我们的天窗。天窗可以治疗喉咙的问题

- 三寸的地方是天窗,中间一寸半的地方,刚好是大筋的后方,就是扶突穴。
- 再来是颧髎,颧髎在眼睛这边,眼睛的后方有个凹谷叫做瞳子髎。瞳子髎就是我们讲的太阳穴。那这瞳子髎下三寸,就是颧髎,知道位置就好了,很少下针。颧髎偶尔会用到治上牙痛 。

听宫穴(耳鸣耳脓中耳炎)
- 在耳朵前面有一个像山峰的东西,叫耳屏,像个屏风一样嘛。所以叫耳屏。前面有个骨缝,要张口才能找到。先闭口,再嘴张开,就有一个骨缝跑出来。以前面这个骨缝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门,中间是听宫,下面是听会。

- 顾名思义,耳门听宫听会,都是治疗耳朵化脓、发炎 、耳鸣 、通通可以下听宫。下听宫的时候,病人嘴巴要张开来,针直接进去,闭嘴就没有穴道,你可以找个东西塞在嘴巴里面。有的病人一开始嘴张开,后来一闭起来,针就卡在那边,这骨头夹起来好像剪刀在那,针是不会断的,但会整个弯掉。
- 这三个穴道不要留针很久,留很久那不是整人吗,大概是五分,十分钟就可以了。起针后,耳朵的耳鸣就好了,但是牙关会开始痛,因为牙开太久了。
- 针进去时,直接下一寸那么深。这穴道可以左右捻捻,平补平泻,插提都可以,都不会伤到,无所谓补泻,补泻都可以用。
- 一般来说耳朵流脓,黄色的、腥臭味,这些都是实症,用泻的手法。那耳朵听力很差,常有耳鸣,或火车的声音,鸡叫的声音,什么声音都有。
- 一般来说,我们治疗耳朵流脓、化脓的时候,我们常用喷剂。我们常用的麝香矾石散,麝香它无孔不入,麝香加一点进去,然后再加矾石,可以保持耳朵干燥。我们还有很多配方可以保持耳朵干燥,只要保持里面干燥的话,里面没有水分了,那发炎就去掉了,炎就好像病毒喜欢待在水里面一样。中医是改变环境,我们把环境一改变,病毒就不会来了。那怎么改变,我们用外用的粉剂让它进去,一干燥后,这些病毒没有水,很快的就治好了,再下针止痛,很快就治好了。
- 耳门听宫听会三针都可以下,你可以用交换的,今天听宫,下次可以耳门、听会、可以换来换去。没有什么大的差异。所以只要有化脓,一定要保持干燥,炎症就不会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