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 第二章
一、西潮與中國傳統的匯合
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程度愈加深入,對西方文化的態度也發生重大轉變,從開始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之後的提倡新學、開展洋務再到之後的“泰西”,對西方文化愈加尊崇而對中國傳統則愈加輕視或擱置。
中國士大夫階層對西方的認識愈加深入,從器物政制到思想文化,其接受的內容越來越深入,到最後,甚至於西方文化中的許多器物、觀念、制度都已經成為中國舊傳統中的新鮮內容被廣大中國知識分子和普羅大眾接納。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諸多“主義”,主義所提倡的“平等”、“自由”的諸多理念無疑都是從西潮中汲取的,這些西方觀念一時間成為中國知識人的推崇,演化成為中國的新傳統,“西方文化”已成為中國文化格局中的一個既定組成部分。而且,有著文化保守主義傾向的國粹派和學衡派學人自身都可以說是一個西化的知識分子,這就更加證明了西潮與中國傳統的融匯,以及西方文化壓到中國傳統的統治力。
西潮伴隨著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舊中國的國門,在之後幾十年的對抗和交融中逐漸壓倒中國舊傳統、參與構建並形成中國文化新傳統。西潮衝擊讓中國知識分子深刻體會到了中國文化自身存在的問題;新舊的對抗又產生出許多新問題;西潮傳播又被一部分守舊人士作為掩蓋中國自身問題的替罪羊遭到抵制,但同時也給予了中國解決問題的豐富的新鮮資源。西潮深刻改變了近代中國的思想方式和行動方式。
二、西潮的傳播方式
近代以來,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使得西方人對自己的文化的自信心與日俱增,與此相伴的就是對中國文化更加清醒和客觀的認識,並最終在堅船利炮的威脅下和傳教士的和平傳播下使得西方器物和觀念深深改變了近代中國的面貌。
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希望征服全世界,將全世界都納入西方基督教的勢力范圍內,總體而言西方都是積極傳播自己的文化和思想,有著強烈進取精神,希望改變異教徒。但是中國文化並不有著很強的使命感,“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好為人師並不提倡,對於異狄並無很強的使命感要將其改造或者同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傳播方式使得中西文化各具有防御性和進攻性的特點。
西方列強在近代用其器物文明所造就的堅船利炮向重視義理辨析的中國士人證明了西方文化對於中華文化的優越。但這種侵略性的傳播方式激起了中國人心中的防御心理,使得中國近代始終難以以平和的心態接納和學習西方文化,始終抱有著學習進而超越的心裡,學習西方文化更多是一種不得已而必須進行的階段,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弘揚自己的文明,也就是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且中國始終沒有被列強完全瓜分,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了中國士人以一定的文化自信心。當中國士人廣泛接受西學後,其本身固有的文化防禦心裡逐漸鬆懈,隨著對西學認同的增加,西學的傳播也逐漸形成一股巨浪,這也最終在根本上導致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模式的破產。
三、中學不能為體,西學難以為用
西學為用對中國文化的改造
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說法就逐漸發展,最開始由馮桂芬提出類似的觀點,接著由魏源林則徐鄭觀應等發展完善,最終張之洞加以總結。在西學為用愈加深入的情況下,這種致用的觀念逐漸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思想模式。在張之洞勸學篇中,他強調西學為用更甚于中學為體,認為中學也要以致用為要,可以說這種致用傾向和言用必言西的心理,暗示中學實際上已經難以擔當起“體”的重任,已經被西學挖了墻角。
中國傳統的中學不能為體乃是應為致用的西學在生產力和效率方面更加強於舊傳統的中學。隨著士人對西學接納的逐漸深入,為體的中學已經必然產生動搖,當人們拿西學新觀念檢視中學舊傳統,中學的號召力和說服力勢必捉襟見肘,以中學做地基的西學大廈也勢必搖搖欲墜。
而且當中國士人開始注重勝敗、學習西方的艦船利炮和新質生產力時,事實上已經放棄了傳統中國所著重的理,這就是中國開始接受西方思考方式的體現。進化論的風行以及強調鬥爭的社會氛圍也顯示出西潮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傳統並不尚爭,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的衝擊和西潮的風行,爭的哲學再次顯現出來,中國不自覺地陷入到西方的語境之中,舊有的價值觀念隨之改變,那麼西方文化優越性的確立也就只是時間問題。
西潮風行對中國人文化自信心的打擊
由於西潮衝擊,短短幾十年間,中國士人就體會到了自身固有文化從世界中心到世界邊緣的轉變,以及萬事不如人所帶來的屈辱感、西方強大所帶來的震撼感,這種心態的轉變不能不說是對中國士人文化自信心的打擊。中國人自發開始用西學檢視原有的中學,更加速了中學價值體係的崩塌和西學無上地位確立。同時,在意識到這種差距之後,文化自尊心所造成的文化防禦心態以及鬥爭哲學的復興使人們更加渴望追趕上西學的腳步,實現中國的富強,而與此同時,中國對西方文化基本上缺乏完整而深入的了解,在向西方學習過程中產生種種阻礙,這就導致了中國文化在近代的激進化傾向,而拋棄了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常表現出的內在的漸進傾向。最終的結果就是,越想中國好,越破壞中國文化傳統,越是愛國,越提倡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