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文明之夢 胡適傳 第四章
本章記述胡適的留美生活和留美期間的思想變遷
一、留美生活
胡適一開始就讀的是康奈爾大學的農科專業,其中含有胡適兄長(二哥)的期望,以及自己最初的想法,並且與當時留美學生多選擇理工科專業以期科技實業救國的潮流相合。
胡適在美國留學期間,在日記中和記述中多記載美國光明的一面,多講的是美國的好話,並且下意識將美國和中國對比。胡適初讀康奈爾農科專業,享受學費減免,且本身是庚款留學生,所以境遇較為優越,不必為學費發愁,不必在美國討生活,故而較少接觸美國醜惡的一面,所以對美國一往情深。
胡適留美七年,對美國社會做出許多觀察,雖然主要是美好的光明形象,但也記載了美國較為暗黑的一面:美國學生的種族歧視和膚色歧視、主觀上同情弱小的美國人下意識也流露出自我優越感,這些都刺激了胡適,讓他了解到美國的不同側面,也激發了他的民族主義思想,立志要實幹救國。
胡適曾一度加入基督教,但在之後又修正了他對基督教的看法。胡適最先接受基督教是因為將其當做先進的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加以悅納,也想以此證明自己接受了西方先進優越的文化。但之後卻退出基督教並對其多有批評,因為胡適看出來基督教與中國的佛教、道教一樣塑造神像,與佛道一樣是“野蠻”之物,所以就遠離了基督教。理論層面的原因則是,胡適再之後所堅持的文化可分論(文化是可析取的與基督傳教士的文化整體論相衝突)。總的來說,胡適由短暫接受基督教到最終加以摒棄和譴責,事實上也是對西方文化祛魅的過程,他認識到西方文化也有壞的部分,腐朽的部分,加之當時的傳教士傳教時,所帶有的一種優越感和對異教徒的傲慢,另胡適最終放棄了基督教。胡適能夠對西方文化有意識地加以區分擇取,說明其自身對西方文化已有了相當的了解和把握,也說明其能逐漸適應留學生活,從美國優越文化所帶來的衝擊中走出來。
胡適在留學時努力用心,不甘心落後於人,但漸漸覺察出自己並不適合學習農科,並最終轉向文學哲學的學習。在胡適轉入哲學專業之後,其本身的經濟壓力驟然增大,加之家道日漸衰微,胡適不得不買文約稿以補貼家用,且轉科之後,胡適發掘了講演的興趣,講演日漸增多,功課卻有日漸廢弛的危險,且=引起同學朋友和家人的擔心。沉迷演講導致胡適失去了獎學金,加之其演講在康大熟人太多,讓人發現不是美事,所以胡適決心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
但是,胡適在哥大並未樹立起優等生的形象,讀書時間並不很多,來往應酬交友卻也並未斷絕,甚至更甚於康大,平均每日寫兩到三封信件。在學業上,胡適多選修的是哲學史類的課程,做的博士論文卻又是漢學相關,杜威名頭雖大,但並不研究哲學史,更對中國古代思想缺少了解,胡適有是轉學過來的,實並不重視胡適的研究。
但,胡適似乎並不重視文憑,他最終也到了可以博士畢業的門檻。胡適留學時,二哥和母親多加督促和勸導,並十分尊重胡適的意見,願意讓他率性而為,自始至終支持胡適完成學業。
二、在美思想變遷
胡適既是一個現代的知識人又受到儒家士大夫傳統的影響,對自己的使命有一種自覺,正是這種對自己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的自覺,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胡適、引導了胡適。
事實上,胡適在學習時常常陷入專與精的糾結之中,這實際上也是率性和作聖兩種不同心理狀態的投射。胡適希望自己能夠既專又博,兩者相輔而行,透出魚和熊掌兼得之意。胡適最終以哲學為中堅,輔之以宗教、文化、政治,希望在哲學上出類拔萃的同時也能博覽群書,周知博覽,為國人導師之預備。胡適這種致力於自己所熱愛事業並有所成就,即是在“率性”的方向上作聖。
胡適的涉獵遠超其專業所及的範圍,一開始就注意閱讀美國人關於中國的論著,並吸取其中觀點和視角看待中國發生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其原有的思維模式已經漸趨西化。此外,胡適在課業之外依舊注重閱讀古書,在中國古代經典上下功夫,發表了其第一篇舊學論文《詩三百篇言字解》,此時還是其選讀農科之時,之後的轉專業在此時就已經有所預兆。
此外,胡適能夠在面對西方文化時候,以中國人的視角加以觀察點評,這種敘述視角上的偏差和錯位,體現出胡適聰明的一面,也使其成為在美國報刊上發文的中國留學生之一。學業上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胡適,更堅定了其率性以作聖的選擇。
這期間,胡適對於東西方的家庭製度頗有觀察見解,比照西方家庭製度,他認為中國家庭成員之間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和奴性,西方則培養出的是獨立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