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生命中的至暗时刻
查看话题 >人如何能够不抑郁——说说我在马来西亚如何熬过读博的至暗时刻
我觉得自己最后能够开题过关并且克服自杀、退学的心理,基于以下的原因:
1. 我没有和其他的很多学生一样,选择很多时间呆在中国,少部分时间去马来西亚。我认为在国内的日子,失去老师的督促和校园的环境,人会越来越懒散和失去目标感。最好是去找一个让你有动力的环境。记得我想申请到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在家乡复习英语完全没效果,但是一个人背井离乡,在清华大学校内租了房子,然后和清华的学生一起拼搏。在那样的环境里,也许我吃不了苦,但是太多比我更能吃苦的人在契而不舍地努力着,我不用过多的思考,也慢慢地跟了上去。 所以我建议你找个有动力的朋友为伴,或者到一个能激励你奋进的地方学习。人还是不能高估自己的自控力,你和有动力的人在一起,还是会慢慢地有动力。而且人也有一定的斗争心态,和坚持不懈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不服输。
2. 开题报告的准备过程中,我去了马来西亚,和身边的一些读博的同学们在一起交流。他们成功了,也给了我信心。所以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追求成功的意志力对自己很重要。要和高手学习。有人说没有动力,其实动力这个东西,很玄幻的。我们成年了,考虑的是这个读博需不需要做,而不是兴趣或者快乐。不知道题主是否工作过,我觉得工作过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大。那就是他们知道,生活中和工作中太多需要自己忍耐的事,读博并不是多神圣的事,只是既然接到了一个任务,已经选择了开始,那就把他做下去。
3. 至于抑郁。我认为需要和人交流,尤其是和积极向上的人交流。其实我们已经没那么苦了,中国最苦的人是中学生,而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年龄是23岁(一次心理学讲座上听到的,准确数字不太记得了)。我们读博的时候,年龄已经大了,也有了本科和硕士文凭。就算博士毕不了业,也不至于像考不上大学那么压力山大。
4. 摆脱他人的眼光。我看到一些人在欧美国家读博,然后自杀的新闻。我曾经在美国读研,我理解那种感受。拿着父母大额的费用读书,就意味着必须学成回来,没有失败。我们从小的成功教育,给了我们不能失败的选项,所以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放弃。这就让人承担了无比巨大的压力。有的压力是动力,但是压力太大就是阻力了。如果所选的学校并不是一个自己能力能够驾驭的学校,给自己打再多的鸡血,也是浪费时间。想要读博顺利,还是应该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但是一些读不下去的博士们,一开始就选错了,但是又好面子和花了太多的时间和金钱,无法舍弃。比如一些人选择去马来西亚最好的几个学校读书,但是老师不指导,或者看不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读博的过程中百般刁难或者敷衍。老师如果怎么样都无法接受和认可学生,学生和老师难以合作。 我觉得读博是一个和老师合作的过程,如果对方不想和你合作,而你自己又无法独立完成,那这个合作就不是良性的。总而言之,读博是自己的事,假如浪费了家人的钱,那么以后退学了,多辛苦几年,还了就是。
5. 失望。不知道你是不是对读书、科研这个过程很充满向往,但是真正有价值的科研并不多。我听到名校某老师的讲座,她已经是教授。曾经她也满怀热情地做研究,和XX合作。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努力做的事,别人事不会实施的,只是为了交差而已。所以她下次做科研的时候,就问XX,你们只是想要一篇好文章,完成工作,还是真的想根据我的文章,落到实处?如果是前者,那我就不用那么呕心沥血了。 所以这就是现实。我读的是文科。我看到的文科老师们,科研成果大都付诸东流。所以你说对科研要抱着很大的信仰,那可能一生都过不好了。 人还是要和自己和解。我写这些文字,为了鼓励别人,也为了安慰自己。我们即使读博,也可以在读博期间,享受那么几天 。毕竟这是一段生命。当年华老去,回忆起这段时光时,想到的都是深深地痛苦?那有什么意义?不管是读博还是工作的人生,都是自己重要的一部分。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读博的同伴!所有想读博的朋友!所有正在求学的同路人,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博士生!出生在贫困地区的我,读小学时,比现在更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