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知日42)
阅毕。石组和砂砾构成世界,人眼与静心窥得禅机。
枯山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诞生于日本,但枯山水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则诞生于禅宗,两者的关系相当于前者赋予其石头和砂砾,后者赋予其审美与精神。而禅宗在传入日本后,又因为岛国的约束,发展朝向枯寂苦涩,审美上愈发强调悲和哀,如此一来,枯山水便在侘寂文化中愈走愈远,成为日本庭园中极致的文化凸显者。
本书内容并不多,去掉后缀,去掉景点介绍,去掉对理解本书主题依旧没什么卵用的无关联非圈子凑数问答,就没剩下几篇文章。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篇访谈分别是枡野俊明和重森三玲的孙子重森千青,前者大部分是在讨论禅心的作用以及禅文化的启示,尽管枡野俊明枯山水的成就的确卓越,但他在本书实在没贡献什么科普性的知识,除了禅心就是禅思,左手是大谈特谈,右手是特谈大谈,枯山水呢?翻到前面看看照片吧,那还挺美。后者的访谈中稍微讨论到了庭园中结构组合的利用,不过旁边缺少配图解析,科普作用肯定高,后面的文章倒有简化结构图,不嫌麻烦的可以对比下。重森千青的历史观非常公正,在承认中国园林祖师爷身份的同时,说明了中日文化发展的不同细节,读者完全可以心满意足的离开。
枯山水作为一种抽象至简的艺术表现,需要从符号学中理解元素,从意向中提取象征,更需要从结构美学的角度剖析结构,光站在禅的位置,那就是套话,套完人心套生活,套完生活套社会,完全没意义。
在“走向世界的枯山水“中有提到通过介绍日本的传统造园技术,让英国的普通家庭也能接触到日本庭园中与自然共生的思维,这点很有启发性。如何将复杂、费时、深层、隐喻的文化,简化成日常人可以触碰到、感受到、理解到、利用到的事物,不论是公园中的景观,还是可以普及的家具,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比方说中式园林中的造园技术、思想是否可以普及到普通家庭中,让园林不再是别墅的专供,大平层拥有一步一景,小民居可以小中见大,哪怕是五平米的空间,也可以做到景深效果。传统的现代化是普及的基础,如何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发展中式园林、江南园林的可能性?这就是文化自信,现代化的重构,现代化的永恒。
最后,摘抄一句书中的金句:“中国式审美基于生命的蓬勃,是喜乐的。相对的,日本是审美的多少带有一点悲观的色彩,有一种哀怨枯寂的调子。”当然了,读者完全可以把哀当作喜的延伸,大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总有一些极致变体,如果以对立的态度看,结果无非你赢我输,要是以延伸的态度看,你赢我大赢,你大赢我特赢,这不就赢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