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潮:女神原型与自恋情结
其一,这是什么心理问题?也就是详细描述、了解一个心理现象的认知、情感、需要等各方面,并且命名它。在命名它之后,我们有望在前人的研究那里得到这个问题的解答,或者,我们发现这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心理问题,从而也会借此术语和同行交流,打造好共同的语言平台,供后人研发。
比如说,有人说有个心理现象叫做“巨婴”,我们根据这种描述来探索就会发现,原来以前就有infantile personality这样的名词;还比如说,有人说“空心症”, 我们根据其内涵,就发现它和前人提出的“意义神经症”相差无几,那么,如果有个案再次说自己或他人“巨婴”“空心”的时候,我们咨询师就可以比较淡定地来修通这些问题。
其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心理问题?通过了解心理问题的原因,一是帮助我们找到对因治疗的手段,而不仅仅是对症治疗;二是帮助我们形成“无条件自我接纳”的态度。
比如说存在单身女性这个现象,我们如果了解到它的成因——有很大一部分在于社会演化,是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就自然能够帮助个案接受这个现象,而不是拼命自我谴责,从而开始充满活力地选择结婚还是单身,不再把“结婚”标定为“正常”,也不把“单身”标定为“变态”。毕竟,临床心理学里面并没有“单身型人格障碍”这种诊断,更没有“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种集体主义迷思。
其三,这个心理问题怎么办?也就是找到处理问题的方式。一般来说,大多数心理问题的解决,都是“接纳”和“改变”这两种心态的平衡,就像中医是阴阳平衡一样。但是具体到如何辩证平衡,就涉及数百种心理治疗技术的调配,就像一服中药要从成千上万中药材里面调配选择一样。

博伦的女神理论,属于精神分析中的荣格分析这一分支,比较突出研究了“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个模块,偏重于分析、觉知各种女神原型意象,分销它们对女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看作是荣格的心理类型学的发展,和MBTI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一,让整个理论的语言风格呈现出古雅和优美的特色。
其二,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对这些心理类型产生一种神圣的情感链接,在这种敬畏的神圣情感作用下,人们如果再使用她推荐的各种观想和祈祷技术,就容易产生顿悟感、依归感,有时也会引发各种共时性事件。
其三,如果一个人熟悉希腊神话,这一套女神系统也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文化共鸣。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孤独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就比起INFP这四个MBTI的字母缩写,更加让人觉得形象生动。
为了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使用女神理论自助,接下来会简要地介绍一下女神理论的基础理论,并讨论一下西方女神中对应的东方女神系统,以及简单的心理自助技术。(本书的写作,和伍迪·艾伦的电影一样,默认读者已经了解了精神分析的本能理论、情结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
这些理论总结为附录的“情结原型发展表-女神版”,在鄙人拙著《荣格的30个梦》中,有对此表的更加详细的介绍。(李孟潮,2022)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女神系统,它属于“原型意象”,原型,相当于心理的DNA,它们必然表达,DNA表达出来的第一个产物,就叫做“原型意象”,原型意象再进一步地在母婴关系、家庭关系、社会文化中进行投射和认同,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情结”。这些情结驱动着人们产生各种心态和行为。根据驱动力的发展方向,它们被区分为爱本能和死本能。
根据埃里克森等精神分析师、发展心理学家等研究,我们可以把驱动我们终生发展的情结总结为八种情结,分别是自恋情结、控制情结、三角情结、学习情结、青春情结、名利情结、家国情结和生死情结,根据马斯洛等人的论述,它们体现为八种需要。为了实现这八种需要,人类的自我,需要动用八种心理功能。
引导这八需要、八功能和八情结的,就是八组原型配对,它们就像DNA碱基配对一样相反相成,这八组原型配对,在表达的时候,就形成了八套女神原型意象,其实在八套女神原型起作用的时候,必然有八套男神系统也被启动,这些男神意象会被投射到外界,投射到客体关系八老(老爸老妈、老哥老弟、老板老师、老公老小)上面,然后被他们认同,形成我们的人际关系,所以女性读者们,其实也有必要阅读了解本书作者的书Gods in Everyman: Archetypes that Shape Men’s Lives ,了解你身边的男人们。
而心理咨询的目标,就是了解识别目前我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心理冲突(是什么),分析是哪些原型、哪些情结、哪些心理功能,哪些原型意象,诱发了我的心理冲突(为什么),以及最后,我应该如何来整合这些冲突,让我更好地度过这个人生阶段(怎么办)。
因为原型如此的神奇,神秘莫测,支配一切,就被人类称之为“神力”,与之配套的原型意象,就被人类命名为“神性”。它们对人生的影响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阶段,自恋情结,这是人们从出生到断奶(1岁或1岁半)形成的情结,也是我们咨询工作中最常见的情结。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这个阶段的发展描述描述为“安全感vs怀疑感”的整合。
这三大自恋需求,可以被简称为“自恋三求”:求欣赏、求理想、求共鸣。生命中缺乏这三大自恋需求满足,就会不断外求而非不假外求,形成负性自恋情结,也就是贪婪地追求三大自恋需求,如同饥荒时期的婴儿。我们不难看出,这三大自恋需求,来自母婴相互融合的身心相互联系,正如David Scharff在《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一书中所总结的,这种身心一体感,来自婴儿投射了伟大母亲原型给自己的照料者,而照料者认同了伟大母亲这一原型意象。
听到心理咨询师居然可以鼓励个案去参加宗教活动,估计会让我们某些同行不寒而栗,尤其是中国大陆的同行,深受20世纪初的科学主义世界观的影响,在那个年代,信奉宗教等于愚昧无知,有些地方的教徒甚至要被抓起来劳动改造。科学主义世界观把科学等同于机械唯物主义,又把唯物主义等同于无神论,最后把基督教的一神论混同于所有其他宗教的神,乃至中医的五神学说也被当作封建迷信。
比如美国心理学会的大刊Psychotherapy,最近专门出了一期专刊,讨论心理治疗中宗教灵性整合的研究证据,让人惊奇地看到,这方面居然有如此多的研究,而且居然有元分析了。具体可以参考Richards和Barkham所写的文章《推进灵性整合治疗的循证实践:进展到实践为证据基础的范式》(Enhancing the evidence base for spiritually integrated psychotherapies: Progressing the paradigm of practice-based evidence),文中总结了不少灵性心理治疗的研究证据,号召大家“科学地”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灵性心理治疗的模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