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行业的末班车
从2009年师范专业毕业,我就阴差阳错的进入了建筑设计这个对于我来说还很陌生的行业,从一开始做啥错啥,到现在可以对别人的工作指手画脚,从一开始对这个行业兴趣昂然,到见证它的落寞萧条,我觉得对于这个行业,我有一些外来人的视角,在这个行业寒冬之际,也想记录一下我现在的一些想法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思考。
还记得大学时候跟朋友谈到建筑学,那的确是一个在我心里觉得蛮高大上的专业,建筑师听起来还是一个蛮有逼格的职业,时至今日像那些明星建筑师可能依旧还保有他们的尊严,但我所接触的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建筑师,在我和我那些职能类的同事们看来,他们更像是普通工厂里的打工仔。这么说,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工作环境,大都是一些类似工厂大敞间,办公卡位密密麻麻排布,工作环境也很潦草,一点没有视频里面传播的那种高大上;另一部分原因是大多数建筑师其实没有什么尊严可言,面对甲方的挑剔,公司的压榨,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做的东西也不是像宣传的那少部分项目一样充满了创意或者有深刻的思想,大部分人只能说更像是一个房地产产品生产流水线的工人,画一个局部的图,最后拼在一起交差。我没呆过明星建筑师事务所,但是我呆过很多大型的商业建筑公司,在我看来,可能有90%的建筑学毕业生都只能进这样的公司,去做一些完全不匹配自己学生时代梦想的设计。也许有那10%特别有才华天赋异禀家庭条件特别牛逼的人,才能真正走上我们曾经梦想中的那种建筑师的道路,然后能出名的,更是少之又少。有很多小型建筑工作室,最终也会变成为了养家糊口的一个选择。
在房地产行业仍有余晖的时候,大概也是我刚毕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有一些炒房热,买了房子倒手卖掉,就能赚得朋满钵满,有很多人赶上了这趟车,可以提前退休实现财务自由。我们入场的时候其实已经比较晚了,再到后面,基本上就没什么机会入场,到现在看来,更是没有人敢入场。有一段时间,房价暴涨的时候,很多人也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就比如我身边的朋友基本人手在深圳有一到两套房,然后资产自然而然就过了千万。那个时候其实有一种错觉,就是原来一千万那么少,少到买一套房子就能获得了。而到了现在,房价猛跌的时候,跟房地产绑在一起的所有东西就都不安全了。直线降薪和高额的房贷,依旧压垮了很行业内的普通家庭,以前得利的是他们,现在失利的也是他们。所以不用说30年河东河西,就是10年,以后甚至是5年可能都要河东河西了。行业内的焦虑早已散布到小红书这些分享平台,失业,转行,对建筑学的质疑,甚至是我去参加一些建筑学院校庆都能看到很多学生抱怨说这个行业没前景,没出路。我不知道其他行业是什么情况,但是我在建筑设计行业一直待到现在15年,差不多已经到了绝望的状态。当然唯一积极的可能是,这波洗牌,也许会让真正做设计的公司活下来,成为小而精的独立存在,而大部分商业公司都会转型或倒塌。要么索性就把自己变成一个产品制造商,不谈设计,工程总包,要么等着开发商一个个死掉之后自己关门跑路。很不幸的是,我们这样的家庭成为了这波变革中的牺牲者,因为整个资金链都被捆绑在房地产里面了。我相信,还有很多同行也都处在这样的尴尬境地。
所以其实很多建筑设计公司都在谋变寻求出路,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样的。建筑设计师其实还算是一个综合素质蛮高蛮全面的职业。他们能说会画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不错,所以转型也是有很多机会的。而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本来也是一路不停变换工作内容,也早已习惯成为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虽然前途未卜,但也不能否认,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重生的机会。这次的行业危机,难保不是我开启人生新征程的机会,不破釜沉舟,那就只能是温水煮青蛙等死罢了。
我来过这个行业,整整15年,15年的历史,享受过它辉煌时候的骄傲,也感受过它没落时候的焦虑。这个过程其实颇像小说里写的那种小人物,无法参透时代的脉象,在无知和懵懂中被一个大时代所抛弃,只是值得庆幸的是,在被碾压和更替的时候,我们还不算太老,也许还有力气与命运去抗争一波。我觉得我会成为离开这个行业的那群人,就像已经过去的土运必定要被已经来临的火运所替代。顺势而为,没有执念。而选择继续留在这个行业里的人,也许是真的带着他们的热爱,等待着大浪淘沙,我相信他们也会成为最终的微笑者。无论如何,时代的洪流不会因为我们任何一个小人物而改变它的方向,但我们仍可以有很多的选择,经历它,感受它,然后穿过它,这些作为人生背景的事件都能提炼出精彩的生命体验,也都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