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之旅有感
2023年7月底到8月初,彻底结束了手头杂七杂八的工作,为参加泸沽湖的艺术节,特地安排了十来天的云南之旅,美丽的风景、民俗文化、旅途中的安定都让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当时也刚好是前司正在进行四川泸沽湖旅游策划策划和概念性规划设计的阶段,于是就着我的旅行见闻,写了一些感受给到前老板,希望对团队有些启发。很开心,最后他们中标了,方案的解读和回应也很精准,是值得信赖的一支设计团队。
当时我基于旅行见闻给到的反馈如下:
——————————————————
【一些关于摩梭人和泸沽湖的想法和资料】
1. 关于泸沽湖的整体感受
+ 自然景观秀美具有神性,旅游业发展繁荣,以餐饮和客栈为主,但极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 周边古村落具有古色古香民族风情,但缺乏文化内涵展示,主要以旅游产品售卖为主,当地摩梭人丰富文化尚未得到良好的传播展示。
+ 泸沽湖周边热门景点有趋向大理、丽江古城的同质化商业的势头、本地人的习俗和风貌反倒显得有些没落和凄凉,非热门地依旧保有较传统生活习俗和面貌。
+ 目前周边环湖骑行步道不健全,一半左右的道路与公路同行,骑行体验因此受较大影响。目前大洛水村附近有较连续的车行道。
+大洛水村为最早开发,附近设施较为齐全,沿湖有做过生态修复或是景观改造项目,看着比较偏向景观美化,景观体验或是自然教育相关的结合还可做优化。
2. 关注问题
如何在快速现代化(旅游业)发展中找准原住民的角色定位?如何平衡快速的经济发展和长期的本土文化的繁荣?
+ 问题1:原住民与外来经商者之间的对立。原住民现状主要为两种身份,土地出租者或者是小摊小贩(无正规场所)零售者(小摊小贩主要为年老妇女带孩童,可能居住较为偏远),小摊贩售卖内容基本无人问津且盈利较少;外来经商者(主要来自四川)带着资金本,租借本地人土地,经营客栈、餐厅,客栈旅游旺季可高达300-600元/晚,估计为旅游业营收主要去向;
+ 问题2:原有本土文化未被呈现展示。现有的旅游开发模式下,本地人作为商品或土地的提供者,其和游客的互动方式只局限在农产品或者同质化的民族风首饰的交易,其原有的本土民族的价值(自然、文化、社会等)未得到展示,未被游客深入了解、甚至错误理解(例如“走婚”原本的内涵被游客视为当地乱搞关系的秘辛段子)。
+ 问题3:在外来消费文化的冲击下难以坚守原有文化价值。本地人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不但无外来经商者有竞争力,而且容易受市场影响,去寻求快速便捷的收入方式,越来越远离淳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例如试图依赖游客对老弱的同情来售卖商品,甚至利用游客对“走婚“的好奇,错误解释制造噱头吸引游客的关注。
3. 原住民角色转变的思考
从商品/服务提供者,到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传播及分享者。不以短期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而以文化长久繁荣为最终目标。
+ 设置文化传承体验馆。向原住民对本土文化内涵进行培训,让原住民正确理解自身文化,传播传统智慧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招募原住民作为介绍导览员。(现有大洛水村的摩梭人博物馆应该是私人创办的一个以摩梭人四合院为展示空间的展览馆,空间体量小且地理位置较偏僻。)
+ 通过社区营造的设计长期赋能在地居民。通过工作坊或是培训班的策划,让原住民除了原有技术(如编织)之外,结合本土自然文化传承保育等议题,既学习绘画设计、视频剪辑、普通话教学与表达等有利于提升原创手工艺品竞争力、宣传传播等方面的综合技能,也同步从自身作为文化传承人角度思考
+ 招募共创达人(艺术家、新媒体运营者等)。在地结合摩梭文化进行创作设计,同时原住民可结合编织等技术,合作完成具有设计感的民族风情手工艺品。
+ 设置本土文化自然风情体验课程或者活动。引导游客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与学习。结合当地的自然、东巴文化、母系社会文化、手工艺编织等多个维度,可设置面向成年人或初高中生的短期课程,邀请学术大咖和本地代表性人物共同策划和开展相应课程。
(参考公众号:登龙云合森林学校,在泸沽湖畔。)
Ø 参考文件夹“泸沽湖艺术节”
4. 纳西族与摩梭人
摩梭人和纳西族为同源的不同分支,可以理解为摩梭人未被汉化影响的纳西族。摩梭人的达巴教和纳西族的东巴教的神话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万物有灵,尊重自然。
5. 摩梭人的文化
摩梭人在对待自然,尤其是水。以及对待家庭、亲情、祖先上有独特的信仰和文化,影响从日常生活习俗、房屋及村落布局、以及祭祀等各个维度。
Ø 参考文件夹“摩梭人博物馆”,同步可参考纪录片《纳人说》
其中水文化可以了解纳西族水系统的代表——丽江古城。
Ø 参考文件夹“纳西水文化”
6. 定位上可以参考的概念——生态博物馆
民族村寨型生态博物馆,这类博物馆突出旅游的价值,将生态和生计并置,践行文化为引领的新发展观。强调人文与自然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