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置议二十一:雹神
在中国的古代民间传说中,有不少是将活着的时候有过突出贡献,或者有某种高尚品德的人,在死后奉为神仙。家喻户晓的有关羽,因武艺高超,忠义两全,被奉为武圣;有秦琼和尉迟恭,战功赫赫,守卫宫门,被神话成门神;有包拯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死后成为了阎王。作为一本专门描写神鬼的小说集,《聊斋志异》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题材,于是便有了聊斋的第二十一篇《雹神》。
故事的主人公是王筠仓,后文我们称他王公。他在到湖北地区上任之后,准备登龙虎山拜会天师。他来到湖边,才登船没多久,就有一个人坐着小舟而来,叫船上的随从通报求见。王公见来人仪表堂堂,身材魁梧,从怀中掏出张天师的文书,上写:听闻贵客大驾将临,天师特遣在下在此迎接。天师未卜先知的技能让王公很是惊讶,王公打心底更加神往,满带诚意前去拜访。
王公到后,天师设宴相待。他的侍从,衣服须发都跟平常人不一样,湖中相遇的使者,也在侍从之列。天师说使者是王公同乡,但王公并不认识。当天师介绍说他就是民间所传的雹神李左车,王公大吃一惊。接着天师又说他接到了上面的旨意,要降冰雹,所以准备告辞了。因为冰雹准备下在章丘,和王公所管辖的地方相邻,他很担心。于是请求免去这场冰雹,但这是上帝下的旨意,免不了。王公一再哀求,天师想了很久,对雹神说,可以把冰雹下在山谷之地,这样就可以免伤到庄稼了。又叮嘱,有贵客在,离开的时候斯文一点。雹神听了,走到庭院,脚下烟雾环绕,慢慢地升起来,升到跟阁楼一样高的时候轰隆一声向北方飞去,殿堂振动,王公惊骇。因为天师特意嘱咐,雹神才花了一个多时辰起飞,不然一下子就飞走,动静更大。王公回家,记下拜访当天的年月,回去后派人去章丘打听,果然当天下了冰雹,布满了沟壑,田地里只有稀稀疏疏的几颗。
此篇故事篇幅简短,语言精练。由于文章故事性的需要,在文字的使用上,作者选择了动宾短语和语言描写两大主要手法,不同于集中其他故事,本篇的语言描写占了很大的篇幅。在动作、环境等描写给读者身临其境的基础上,人物的对话又给读者增加了“听”这一维度,两者相和,最终达到“视听”的效果。这种形式,不仅需要创作者艺术创造,也需要读者的艺术想象力,创读双方在此刻共鸣。这在我看来是纯纸媒时代,艺术创作者们与艺术感受着之间的浪漫。
本篇情节很简单,背景事件为王公到新地方上任,想拜谒天师,在拜谒的过程中,雹神出现,王公求免雹,天师出了个点子,既不违背上帝的旨意,又不辜负王公的好意,最终将冰雹下在沟壑之中。既然情节简单,那就不能有过于拖沓的节奏,于是在简练的文字以及交替的对话中,故事迅速进入高潮并结束,也即王公再三哀求天师免除这场冰雹的人物对话中。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偷偷藏了一个人物情感转折,即天师从一开始带有不屑语气的“你老乡你还不认识吗”到后来叮嘱雹神斯文一点别惊到王公的情感转变。
故事中的雹神李左车是一个民间故事中由人变神的形象。因为李左车有兴汉奇功,使生灵免遭涂炭,后人感念他的功德,兴建庙堂祭祀他,他便成了大庙的主神,四时享祭。至于他为何被封为“雹神”,有的说他是“雹泉村”人,为百姓赊下了大量荞麦种子,使粮食丰收,于是百姓为其修建庙宇,将他供奉起来,称他为雹泉爷,或尊他为雹神。也有的说他以身躯堵泉眼,从洪水之下救下了全村人的性命,被人们奉为神明。
无论什么版本的故事,皆和关羽等人的故事主旨异曲同工,以小见大,以小保大,在这类故事中个人的价值完全被弱化了。这和千年以来儒家思想所宣传的“为公”、“为义”、“为社稷”如出一辙,这些故事能千百年流传,这些庙宇、神仙能不断被重建与供奉,我想与统治者的统治意图是脱不开干系的。就算到现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价值观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与其一脉相承的。
蔡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二: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一:少妇骗风月,壮士试官刑(上)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二十: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下)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十九:假官街出丑,真义代求名(上) (2人喜欢)
- 我读《儒林外史》一百十八:翰林谈龙虎,中书占凤凰(下)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