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郊区的花椒鸡
在云南吃鸡,极少让人失望,昆明的老同学说去郊区吃花椒鸡,我欣然前往。
出门在外,每逢点了一盘鸡,都得在心中祈祷“肉质别柴”,可惜在颇具规模的城市,这愿望十有八九会落空。

梁文道在《吃的恐惧与偏见》中就有写道: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很多鸡完全不能和四十年前相提并论,尤其是美国鸡。工厂环境只需要四十天就能把一只刚孵化的小鸡变成一只大肉块,这种鸡肉质绵软,味同嚼蜡。
速成鸡虽然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于鸡肉的需求,但舍弃的却是肉质和口感。
但世事往往不那么绝对。
新疆有一道名菜是大盘鸡,在喀什的某些大盘鸡餐馆,会标注大盘鸡和大盘土鸡不是一个价格。土鸡的价格差不多翻了一倍,而我狠下心准备“高消费”的时候,商家却又说售罄。每每我吐槽此事,一位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同学就跟我说:“大盘鸡用土鸡有什么好吃的,肉太硬,软一点不好吗?”难怪我回深圳的时候,有人推荐自己“最喜欢吃的”石橄榄煲鸡,那速成鸡绵绵的胸脯肉,我吃上去索然无味,人家却是津津有味。

知名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关于炸鸡的篇章,有一句话:“速生肉鸡滋味单薄,却胜在肉嫩,与热油的相遇让它扬长避短”。只要食材找准自己的位置,那就能像炸鸡一样“酥脆里包裹着焦香,焦香里掩藏着软嫩”。

但是对于炒鸡,终归对肉质的要求还是要结实点、弹牙点。若是粉嫩绵软,那就跟吃干瘪的馒头渣无异。
老同学说昆明郊区那家花椒鸡,绝对是土鸡。开着车,驶过一段城乡结合部,进入了山道。弯弯绕绕,看上去像是进入了郊区的森林公园一般。据说,好吃的农庄往往开在这些地方。只有会吃的老饕,才会知道这些农家乐所在,吃的境界从城市到农村,对食材的要求,也就高了一重。
绕过山路十八弯,到了一个半山腰的村子,四面绿树环绕,开上一个斜坡,“红发农家乐”几个字映入眼帘,看上去就是一户普通人家的小院,门口贴着一幅大红对联,不同于居家,农家乐也算生意人,对联上书:“如意财源日日来,顺心生意年年旺”,横批:“生意兴隆”。再挂上两个大红灯笼,颇为喜庆。

院子很大,停几辆车不成问题,庭院右边上了台阶,搭了个大棚子,吃饭就在这里。四方通透,可远眺山林绿景。
因为提前打过电话,我们车在路上行,鸡就已杀好。人到院子,鸡已下锅,柴火爆炒,一小会一大盘让人食指大动的花椒鸡上桌了。

菜名带着“花椒”听着像是川菜,实则云南农家炒法。花椒不仅仅是指花椒果,更多的是加入了新鲜花椒叶。花椒叶同样有着花椒味,气味稍淡,略微清新。辣椒面和八角放的很足,重口味的炒法往往能第一时间紧抓味蕾,让人为之垂涎欲滴。
迫不及待地夹上一块鸡胸肉块,这是验证鸡肉肉质最快速的方法。如果连鸡胸肉都能入口紧实弹牙,不老不柴,那其它部位的肉质定然是入味七分,嚼劲十足。
同伴嚼着昆明的花椒鸡,说这个味道不差于山东的沂蒙炒鸡。

我想起前些日子在山东,也算吃过不少炒鸡,遗憾的是炒法虽不错,食材欠佳,而且口味有几分偏甜,可能怪我没往县城跑吧。后来到了淄博,一家名为“小两口炒鸡”的店倒是让人印象深刻,一家夫妻店,能把半散养的鸡炒得鲜嫩可口,二十多年的炒鸡经验,无他,唯手熟尔。
四食不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武汉,想吃江湖味还是得去“江湖” (6人喜欢)
- 五一前后,我去了浙江这几座小城 (13人喜欢)
- 小长假,我再推荐几个小众旅行地 (7人喜欢)
- 古丝绸之路上,有哪些小众旅行地?
- 小长假,我来推荐些小众旅行地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