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与挖2023观影总结
2023我去追星了,线下追星真的比看电影有意思太多,注入很多很多能量。原因之一,可能是电影批、文艺批实在是能量太低,学的东西很多没办法落地,只能用来“文人相轻”,整个群体持有一种建立在消费主义上的、单向的审美取向;当然也有可能是男的太多了。
而追星女不一样,我喜欢和她们在一起玩。她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有程序员、有小说家、有在做生意的、有老师、有设计师、有医生、有正在学习的学生……她们在这一场盛大的相聚中,在收集信息、在交流、在互动。在这个群体之中,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流动和仪式感。
交流,比装逼伟大;
开放,比封闭伟大;
创作,比消费伟大;
无解的爱,最伟大;
追星女,最伟大。
所以2023年对电影失去了兴趣,一共只看了45部新电影(不包括重刷),在我的标准里,相当于没看啦~所以一直很纠结,今年要不要写这个总结,但是从2017年开始,我已经年度总结了第七年了,就当每年我对自己过往生活和审美取向的总结了。
正因为我生活的圈层在扩散流动,我的审美也受到了影响:我已经看不了一些男性气质的作品了。就是……我会发笑。
所以45部中选出来的5部,排名有先后。
5. 《燃烧》
近几年韩国电影国际飞升的开端,其实是李沧东的《燃烧》。 他帮韩国整体的艺术创造锚定了一个源源不断的灵感库:贫富差距。五年之后,整个韩国作品也确实不再谈情说爱,都在讲阶级对立、贫富差距,并且衍生出很多更深入更精彩的分支。
18年原来已经是6年前了呀,这6年我会感觉社会氛围似乎有着很大的转变。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作为电影本身的艺术意向很丰富,不存在的橘子、烧空仓房、威廉福克纳……非常耐人寻味;社会意义上来说,李沧东作为创作者也在积极回应时代的变化。
但我短期之内不会重温,6年前的电影逐渐照入了现实了,我感觉我们好像生活在《燃烧》这部电影中。
4. 《蜘蛛侠:纵横宇宙》
第一部已经让我大为震撼,第二部牛逼到完全“得道”阶段了,文字的描述很难讲出来,感觉用电影在做哲学。老实说7月份看的,现在24年2月已经忘记电影讲的什么了,只剩下两个字:
牛逼!万象归一!在突破今敏的动画电影表现三次元没办法做出的视觉表现极限了。
3. 《芭比》
《芭比》最牛逼的地方,是点出了饶是像我这样,觉得自己还算理论和实践观察比较完善的女性主义者,也还没有注意到的父权制可笑场景:
啊!原来这也是父权制对我们无形的建构啊!
啊?原来这些规矩背后这么可笑哈哈哈哈哈?
像个笑话一样,一些莫名其妙的场景、束缚和规矩,在哄堂大笑中,一瞬间就消解了。因为这部电影,我会成为更自洽的女性主义者。女性主义不是女人压过男人的主义,女性主义是关于人的主义。这世界并不完美,但是至少我们尝试过改变,愿所有芭比和肯生活在阳光下,生活在更好的世界里!
Greta Gerwig牛逼!Margot Robbie牛逼!
FUCK THE PARTRIACHY!
2. 《偶然与想象》
一直说我50岁要拍电影,这部!完全!就是我想象中要拍的电影的样子!看完之后真的汗流浃背,感慨自己好不容易攒点人生故事素材,白干了。
创作还是要趁早啊,如果有人好奇我以后想拍什么电影,可以看一下这部。
TMD拍得真好,郁闷。尤其是最后一个故事,有点乌龙,但是陌生女人之间相互治愈的故事真的太妙了,妙到我在电影院里拍脑瓜!
1. 《涉过愤怒的海》
这部电影就完全踩在我喜欢的风格,人物非常desperate,在极端状态下暴露出的疯狂,I LOVE IT!!! 但是这是我个人的阴暗取向,爱的人会很爱,不爱的人会觉得莫名其妙,理解。
真的好牛逼!仿佛在大荧幕上,看了一次朴赞郁式的酣畅淋漓没有回头路的复仇,人性纯恶,黄渤和周迅演那种人物在desperate状态下的博弈太牛逼了!!! 最后还完成了一次哪吒剔骨式子女对父母的复仇!!!太牛了~我以为是我对青春矫情伤痛麻木反感的时候,导演狠狠给了东亚父母一刀:爱,不存在。好猛的一刀!血腥暴力都不是18禁的原因,这才是! 爱不存在,父是女的天罚,子是母的天罚。
过年和父母吵了一架,突然我也能sense到一些了。
被淘汰的:
1. 《奥本海默》
这部就是典型的,我觉得电影本身很好,但是男性气质实在是太强,看到有些地方,我竟然觉得很好笑,看一群男的差点把这地球玩脱的那种……无语到发笑。
唯一的亮点是艾米丽布朗特饰演的奥本海默妻子,也可能是《芭比》给我的启发,我觉得她的“泼妇力”,敢于对傻逼
总之,《芭比》和《奥本海默》带来的电影之外的建构与结构,还在继续,挺有意思的。
2. 《流浪地球2》
其实这部电影,“男人量”这么重,我倒没有感觉“好笑”:这确实不是一部男人惹事,男人瞎解决,最后又莫名其妙赞美男人的电影。
但是我可能对宏大叙事有点失去兴趣;换句话说,我希望地球快点毁灭。
刘德华这条“数字人生”线太有意思了,后续究竟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还是ai是地球的主宰?究竟谁是虫子?你愿意成为不死的电子宠物吗?很期待。
3. 《碟中谍7》
将近30年的大IP居然还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反派也不降智,因为是AI。很期待下篇,究竟怎么样才能逃过AI大数据对人行为和性格的预测呢?
这一部的女性角色都很出彩,很有看头。
4. 《pearl》:
很神奇,在美国电影里看到了封建主义对于女性的压迫,就……很神奇。
这部电影也贡献了很多名场面,比如“I’m a star. I’m a fxxking star.”但是可能主创有一点过剩的自恋意识,把电影的重点放在展示表演了,有一点头重脚轻的感觉,节奏一般,所以我暂时没有放到上面去。
往往最后总结我会写一下,新年的观影目标呀、数量啊、类型等的一些对我自己的“期望”:
基本上都没有实现呢哈哈。
今年对自己没有要求,但是观影量1000应该是没问题的,按照往年的最低数量都可以,就看今年早晚。终于,这个最简单的目标也已经搞了几年了。我觉得那些莫名其妙破千的非电影专业从业者,真的,你们都不用上学上班的吗?
高中的时候,我其实看电影比看书多,那个时候我们语文老师说,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所以那个时候看名著就投机取巧,不看书,看电影改编);10年后,我会觉得,确实,阅读是一种文本(context),电影也是一种文本,游戏也是文本,音乐也是文本,追星也是文本……文本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是我的生命养分。
我希望把自己暴露在更多的文本之下。形形色色的文本塑造我,我也在塑造形形色色的文本;毕竟人一生唯一在塑造的作品,就是“自己”。
在我这样的艺术家生涯末期的年龄,依然会觉得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等着我去看,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人:啊,世界在我的眼前展开。
最后,保持表达欲吧。失去表达欲,才真正意味着艺术生涯的终结。今年会做些有趣的事情,感觉积累到了一定厚度的语料了,虽然不知道做什么,但是应该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