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与婚姻降级”的思考
上周《三联周刊》关于爱情降级的话题很有意思。现象大家都看得见,很多男人快40岁了也没讨到老婆,很多女人过了35岁也不想嫁人。 我也曾无数次后悔,为什么要走进婚姻的坟墓。每次跟老婆争执,我都在心里想:如果有来生,我绝对不结婚。一个人生活多自在?为什么得把两个价值观、兴趣爱好、处事方式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绑在一起呢? 甚至我也在想,如果我的女儿长大了不结婚,我举双手赞成。为什么生命中又要增加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呢?这个男人会对她好吗?这个男人会跟我一样,觉得婚姻是监牢、是坟墓吗? 可是,每当我想到女儿时,我就觉得应该对老婆更好一点。因为她也是别人的女儿,她的父母把她交给我的时候,肯定也想过跟我一样的问题。养育了几十年的宝贝拱手送人了,做父母的又如何舍得呢?我应该珍惜、爱护,好好地把这份爱延续。我们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其实养儿更知珍惜眼前人。 三联周刊里谈的“爱情降级”,其实是把“对爱情的憧憬”与“婚姻中的鸡毛蒜皮”挂钩了,这是快节奏生活带来的问题。我们没有耐心读一部长篇小说,去沉浸在小说建构的世界中。而是渴望通过几篇读书笔记、几张思维导图佐证自己自己读过。 我们也没有耐心去认真看完一部电视剧,而是渴望通过视频讲解,迅速了解一部电视的情节和结局。我们甚至没有耐心去做一顿饭,好好睡一个觉,那我们怎么也可能好好地谈一场恋爱,好好地经营一场婚姻呢? 因为爱情和婚姻就是一场超长马拉松,需要我们有耐心,能感知这过程,能在其中发现美,感知美。这其中不仅有甜蜜,更多的是折磨、是痛苦。但是折磨和痛苦又是通向幸福必经之路,他们让我们更像一个完整的人。这几年我也做了很多反思,写了很多家庭琐事,越发让我觉得“爱情不是毒药,是解药。爱情不是索取,而是一种奉献”。 我们之所以害怕爱情,害怕婚姻,是过于理性,都在权衡利弊。而爱情本来是幻想的产物,是浪漫的代言词,跟理性是相悖的。我们现在理解爱情和婚姻,就跟萃取一部长篇小说的剧情一样。总觉得爱情和婚姻不过是解决了生理需求,同时辅助了情绪价值。但是多少丧偶式婚姻让这两项基本需求都成了泡影。那恋爱和婚姻的意义何在呢?何况,现在诱惑这么多,生理需求和情绪价值也很容易被解决,何必让自己难受呢? 就如,100万字的小说都有5分钟讲解了,为什么还要花这么久去读这么厚的书呢?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看似理性的选择,其实是我们缺少美育知识。不懂如何去欣赏美,不知道快餐和家里做饭的乐趣,不懂读书的愉悦,不懂破茧脱壳而出的乐趣。这又回归到因为节奏太快,没办法慢下来。 学会爱,先得学会慢,学会闲。 爱情要升级,生活得降速。

意似浮云心如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教育分歧的背后:我们都在学着成长 (2人喜欢)
- 隐忍的力量 (1人喜欢)
- 方寸之间见天地 (2人喜欢)
- 在城乡奔跑的中年思绪 (1人喜欢)
- 当下的幸福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