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论的思想武器读《资治通鉴》
用矛盾论的思想读《资治通鉴》
—我对《资治通鉴》的个人体会(7)
近几个月又零零散散的读了一遍通鉴,四十岁的时候读和三十岁有所不同,毕竟看问题的角度也有所区别。通鉴总共三百多万字,说实话要是认真读一遍确实不容易,也没有必要每个细节都搞清楚,那估计这辈子就别干别的事了,比如胡三省,就给通鉴注释了一遍,然后就成了著名历史学家。
作为普通人,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按需取用。我开始的时候也是对于各种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到很苦恼,直到想起来同样读了17遍的毛泽东主席,以及毛泽东思想中的矛盾论。这本书本来就是写给执政者的,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看应该怎么治理国家,肯定不是事必躬亲,面面俱到,只能是抓重点,抓主要矛盾,了解主要事件的脉络。至于其他的细节或者传说,可以根据兴趣了解。
历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矛盾,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情形,(1)在分裂时期,如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主要是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矛盾,(2)在统一时期,如汉唐等,主要是对外扩张和对内管理的矛盾,(3)在统治阶层的内部,有不同派系斗争的矛盾,(4)当然,还有一个没有被司马光明显提及的矛盾,就是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矛盾,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农民起义。下面就试着对于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进行一下总结,
1从三家分晋到秦朝灭亡,这段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各国都出现了一些改革家,都试图进行扩张吞并,当然最终是秦朝统一了六国。这个时候北方的匈奴距离很遥远,基本不用考虑。
2 从秦末到汉初期,主要是各地起义军中如何最终形成刘项争霸的局面,以及刘邦是如何打败项羽的。
3 汉朝初期,虽然建立的统一的国家,但是对于统治阶层内部也发生了分化,诛杀彭越、韩信和英布都是标志性事件,终于建立了刘姓的天下。
4 汉文帝、景帝时期主要矛盾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标志性事件七国之乱。
5 汉武帝时期的矛盾变成了匈奴与汉朝的矛盾,当然着墨不多的是打仗的钱从哪来,于是就有了盐铁税。
6 汉朝中后期,权臣开始崛起,霍光废掉昌邑王刘贺可以说是标志性事件。当然,也有人说是外戚崛起,不过这有点颠倒因果,并不是因为是外戚才导致家族势力强大,而是因为家族势力大所以皇帝不得不和他们联姻。一直到王莽篡位,王莽篡位并不是偶然,王家也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控制了朝政。
7 西汉末年,刘秀如何崛起并建立东汉肯定是要重点关注的。
8 东汉的士族势力一直很强大,几家轮流执掌朝政,所以才会出现袁绍的四世三公之家(这里自嘲一下,我开始以为他们家四代出了三个称“公”的大臣,后来才发现应该是四世之中每一代都有人当上三公)。
9 三国分裂和西晋统一三国,这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主要看点是通鉴和三国演义有多少区别。
10 西晋的八王之乱开始,中国就进入400年漫长的黑暗时代。这段历史真的是捏着鼻子看完的,仔细分析一下也并不复杂。先说北朝,五胡十六国看起来很多,但是主要记住几个人物就行,刘渊的后汉,石勒的后赵,苻坚的前秦,慕容家族多次覆灭和重建的大燕国(难怪金庸写慕容复的复燕大业),拓跋家族的北魏,以及后面北魏分裂的过程。南朝相对简单点,东晋和宋齐梁陈,东晋主要看几次权臣造反,还有一直在提的北伐大业,宋齐梁陈嘛主要看看创始人是如何崛起的,然后传给子孙后如何完蛋的。Oh,这里有个问题,梁武帝没有传给子孙就被侯景KO了。
11 隋朝时期,隋文帝主要看是如何取代北周,又如何统一南方。隋炀帝是如何大兴土木,如何三征高丽,然后如何完蛋。
12 唐朝初期关注是李渊父子如何在各路反王中占据长安,又如何统一天下的。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被篡改了太多,当历史故事看吧。
13 武则天时期,有个矛盾不能忽略,就是关陇贵族和寒族之间的矛盾。
14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了藩镇的尾大不掉,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而在安史之乱中又是如何错误百出,导致长安失守的。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割据的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加剧了,河北三镇长期独立上百年,一直到唐朝灭亡为止。
15 五代十国时期,有点和南北朝类似,北方打的不可开交,南方只是地方割据。重点看看南方各国的势力范围,北方梁唐晋汉周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很快灭亡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梳理和总结,个人经验就是抓住这些主要矛盾,看书走神的时候还能绕回来,要不然可真就不知道看到哪去了。此外,通鉴还有一些缺点也顺便提一下,可能古代人不关注经济和技术,所以这方面讲的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