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阶段性的思考
查看话题 >时与变——写在将迎十九岁之际的絮语
去年的十二月,我看了金观涛所开设的中国思想史课程,颇有感触。尽管仅仅止于一开始的导论部分。据他所说,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而人类的活动则出于动机。思想史研究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动机——人类历史产生与发展的源头;而思想史学者所要做的便是将这一点尽可能呈现出来,来看人类的活动,使之成为探寻历史发展的叙述前提。虽然,现当代大部分的政治史叙述,为了方便起见,对政治活动的动机予以忽视,或假设“众所周知,兹不复赘”,从而采取“悬置”的态度,但人类活动的动机在历史叙述当中的特点还是随处可见。
罗志田在《风雨鸡鸣》一书中便说:“历史的主体是人,这一点当永不忘记。”那么,历史的发展自然是非规律性的,它皆由人类活动而组成,而人类活动的动力,即来自个体的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历史事件或现象便不能简单地以“必然”称之,它的起因、经过及后续影响实则是由一个个偶然因素构成的。例如,武则天如在公元690年之前、或直接先于高宗而死,那么关于她的历史评价就一定不是野心勃勃的篡位者,则必然是一位精明强干的皇太后、皇后而存于史册。再如,倘若公元755年上半年哥舒翰没有中风,在后来的安史之乱中不致潼关失守,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安史之乱”而只有“安禄山的叛乱”的称谓?哥舒翰也能保持大唐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使“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神话继续延续?答案应是不言而喻的。可惜,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后来安、史相继为乱,与唐廷打了整整八年,并给从中央到地方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后遗症”,哥舒翰也由大唐的英雄成为万人唾骂的对象。这正如白居易在一首《放言》诗中所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浙大孙英刚也在自己的唐史音频课当中列举以上之例,反复强调了存在于历史当中的偶然性。
自然与历史不同,它的发展跟人类的主观意愿毫无联系。我想每个人心中的一切遗憾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自然包括时间。后者的流逝,其速度亦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记得应该是2019年(或2021年?),我的十四岁(十六岁?)生日当天,傍晚时分,曾经的热闹已然散去,我却惊喜地发现,之前在微博的一条留言居然得到了南师大郦波的回复,我自是极其兴奋,本想将这一信息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却随即等来了手机电量由3%到2%的转变。在自动关机的过程中,我只能静静地看着由30到1的数字变化,那时,可谓深切感受到了时光于无形当中的不断流逝。然而手机充一会电,我还是保证了那条微信朋友圈在临睡前的发布,30秒过去就过去了,手机关机也没有影响到后来的什么。时光却在之后依旧以一如既往的速度流逝。流逝得多了,人的生活必然要不知不觉发生点比较大的变动。几天前,好像是在正月十五下午,我偶然打开百度网盘,看到了首页的回忆重现,我无比伤感,因为照片当中的一位亲人已经在两年前离世。随着相关的记忆不断涌上心头,那一刻我甚至难以想象不过一千多天,怎么就使得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有到无,同往事一起成为再也不见的身影,只留在个体的记忆深处。这固然很无厘头,但真真切切、就是我当时一闪而过的念头。或许贺铸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并将其定格,写出了《鹧鸪天》,开头云:“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去年八月,我在添加一位在豆瓣互关已久的友邻为微信好友时,对方看到了我的微信头像,打趣说:昔日的男孩如今都成小伙啦!我则不无感慨地答曰:时光匆匆,非人力所能使。如今,十九岁的时光就在眼前,我感慨万千。
纳兰容若有一首《浣溪沙》,大多学者认为是他写给江南名妓沈宛的,首句为“十八年来堕世间”,无疑是化用了李商隐的成句和东方朔的典故。据《仙吏传·东方朔传》载,东方朔死后,“〔武〕帝问诸星皆具在否,曰:‘诸星俱在,独不见岁星十八年,今复见耳。’帝仰天叹曰:‘东方朔生在朕旁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哉。’惨然不乐。”李商隐便据此作有一篇《曼倩辞》(东方朔,字曼倩),开头即言:“十八年来堕世间,瑶池归梦碧桃闲。”不管怎样,当去年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总会闪出纳兰的《浣溪沙》,尤其是“十八年来堕世间”一句。无疑,不论是相关的原典,还是纳兰的化用,都意在突出、咏叹生命的美好。可惜,十八转瞬即逝,我居然将要迎接即将到来的十九岁生日——不管愿不愿迎接,它就在那里,并逐渐临近。据夫子所谓“志学之年”更是越来越远了。
在农历十八岁生日的当天,我写下了《平淡的正日子·忆童年二三事》一文,当时的感情状况至今记忆犹新,当然我对那段文字的内容也是比较满意的,至少以文字的形式,将儿时几幕美好的瞬间从无涯的回忆里抽出,成为不变的一种纪念。那么当近一年过去,又至此时,我依旧是有一些感慨,且思绪万千。鉴于十八对过去已有回忆,那就不能只沉浸在昔日美好的、无忧的时光当中,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人生即当下,我固非鲁迅笔下的“猛士”,作为普通人,亦须直面人生。下面,不妨且以当下谈起吧。
愁自绿波暗伤神
上周末,天空中又现飞雪,纷纷而下,甚至到了正月十五那天的一早还在持续,实为一场数年不遇的大雪。仿佛天地顷刻间便只有一种主色调,空气也随之变得清新。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来形容当时的景象,可谓恰如其分!之后的数天里,阳光固然明媚,但积雪量大,不可能一时半会融化殆尽,当阳光通过白雪的折射,重新回到人间,使目之所及变得更为熠熠生辉,融化的雪水也“不约而同”地从高处落下,滴滴答答,随处可听,身处其间,自是别有一般滋味。记得春节前我即在文字中对白雪的不再表示了深深的留恋,飞雪重来,虽在意料之外,但从阳光透过层层乌云而回到大地,滴水声再次响起的一刻,类似的感情从心底复燃,成为了思绪的主导。周一上午,我一人在小区当中,见路旁的积雪尚存,依旧洁白,便克服一些阻碍而至其上,听咯吱咯吱的踩雪声。就这样,我在上面待了很久,可以说是流连忘返。
积雪的逐渐融化,突出了时光的始终流逝,并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因为就在当天的傍晚,家人与一位到来的亲人说起我的事情,先从那十八九年过去却令人印象无比深刻的开始说起,后来逐渐放开,在呜咽之后,居然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兴冲冲地为我的未来作规划。两人的聊天固然在卧室内进行,且关着门,但我在书柜前的垫子上,却对其聊天内容听得一清二楚,此情此景,不仅影响到我当时手头下面的事情,接着还有一种苦痛,从心底陡然而生,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扼住了咽喉使我无法呼吸,心肺俱裂。当妈妈接妹妹上学回来,我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或不快,只觉此时的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晚饭过后,同妈妈出去散步,除聊了一些日常的事情,我对自己的情绪波动依旧只口不提。记得刚出单元门,便重见路旁的一堆堆残雪,从而淡淡地向妈妈说了一句:“看天气预报,以后全天的气温都在0℃以上,由是这些雪可谓无时无刻不在融化。”
次日一早,通过偶然的机会,那位亲人看到了我正在浏览的手机页面,于是提议:飞驰2可以不看,因为看过,而热辣如果想看找来。可以听出,归根到底还是她有想看的愿望,我只好将相关资源再次投到电视,陪着她又看了一遍。为此,早饭后我没有按照习惯而出去。毕竟,再怎么样,还是要有一个人在,万一中途她关掉电视,从而不吭不响地离开,总归是不好的。好在,她并没有离开,看到了电影结束,并同我出去,说是要转转。而我见她看得很是入迷,亦是兴奋;这次的q版不同于上次,要清晰得多,结合着前一天的感受,自己也从情节当中得到了一些点,也算不错。但是,正所谓“风波不信菱枝弱”,就在将要走出小区时,她兴冲冲提及“昨天跟你…探讨了一下…”怎么怎么样的。在那样的情况下,我虽对她所说的啼笑皆非,却终究是不置可否,静静地听着。有一点还是明确的,就是对方作这些虚头巴脑、不切实际的臆想,其出发点还是好的,我心知肚明,何况稍后她又在街边东跑西转,买了好多东西,数量之多,种类之杂,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使之感动。
以上让我感到惆怅、苦痛、啼笑皆非的自是源于一些身边人的想法,这与我自己对未来的期望极其不合。
李商隐有一首《暮秋独游曲江》,全诗如下:“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我不想要这样一种被无尽悔恨所贯穿的人生,人生的开端既命中注定,与生俱来,亦无法改变,那么后来关乎人生走向的事情当由自己选择。对此,我态度坚决。自然也借着一切可乘之机同身边人说明这个道理。例如,还是在周一,早饭时家人说除夕的饺子没吃够,反被此前称就吃一点的我们而消灭了,听罢,我不无感慨地说,“正月十五的那天,娃哈哈的创始人离世,他可有的是钱吧?却一生节俭,只活到七十九。所有,人只要活在当下就好,趁你现在身体好,想吃什么就做啊……”
五代十国中,南唐曾灭掉了南闽、南楚,国力一度达到鼎盛,在当时江南诸国可谓是无出其右者,可当国君之名降为“国主”后,也卒为北宋所亡。中主李璟长于文学,尤以善作《摊破浣溪沙》为著,“西风愁起绿波间”便是当中的名句。此句构思之巧妙,千载而下实少有来者可企及,也就是说,动地而来、尽扫落叶的西风,恰恰酝酿或诞生在春意盎然的时候。这有点像前面所说的《暮秋独游曲江》当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之意象,皆暗示了自然(包括生命)的无尽循环。然而,若将此句对应到李璟本人的人生及南唐后来的国运,则可领略出另一种意味。即,曾经的欢歌燕舞,也无法阻挡最终的仓皇谢幕。后主李煜的文学造诣较乃父更有过之,他不该是后主,事实上这个位置他也不想去坐,他有梦想,却那样简单,不过如《渔父》词所说的:“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可是,历史却如此吊诡,偏偏选了他作为亡国之君,为时人(如韩熙载)早有预估、已然死气沉沉的南唐收场。李煜,也在几年后迎来了终极的解脱。由此观之,任何人的人生都必然随着时代的动荡而变化,亦摆脱不掉那“无法琢磨”的命运。虽然,未来却依旧是一片未知,当中亦有很多地方在于人为。
转眼间,十八已过,十九将至。未来,我只希望继续过着如当下一般的生活。然而身边人的某种催促定然将纷至沓来,事实上在很早以前便有了,我固心肺俱裂,但多半是不置可否,通过转移话题,将其搪塞过去便万事大吉。然而一直下去却也不是事,在此有必要将上面的想法加以总结,姑且用我去年八月的一段文字来形容吧,为四言的格式,从这一点说,略似《诗经》,且属“赋”的运用,即朱熹《诗集传》所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人生匆匆,不过百年;之前所为,皆记过眼。
唯有爱好,当下可揽;是昔是今,多有遗憾。
此种生活,愿以无限;书与至亲,久阅长伴。
悠悠万事,幸在心间;茫茫前路,悲在脑全。
人几可贵,勿得戏言;未来之择,岂能随便。
梦与现实,罕有两全;自知而动,便可一满。
雨声淅沥,混融所感;今夕何夕,此刻是安!
欲将心事付文知
心中想说的话,或许多半都已被去年年底费十天之力所完成的年度报告给写尽,共一万四千字左右,实为我所完成最长的一篇,因此,进入2024,我的思绪无非是表现为感想随着阅读而产生,成几篇读后文字。既然思绪又随着将要到来的生日而变得活跃,那不妨再多说一些。
首先,应当承认人是复杂的。自己亦不例外。无论是身旁的家人,还是只看过我文字的朋友,都必然认为我积极向上、是一个乐观的人。可是,就如一位邻居奶奶之前写诗说我“从无烦恼与惆怅”那样,对此,我想说非如此又能怎样呢?现实既然如此,人生也不能像某些科幻电影那样重来,总不能逃避现实吧,再说,现实是逃避不来的,因为生命还在。于此,总要充实生活,使其变得略有意义。通过上面所说的表现,可知我大致并不是如邻居奶奶所谓“从无烦恼与惆怅”的人。事实上,从个人日记当中的思想展现,亦可知大体我在内心深处还是悲观的。无疑,我在网络上也看到了太多的黑暗,而这些事情,无一不曾拨动我的心弦,从而产生一种共鸣。
其次,应当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自己也应接受这种差距。例如,我喜欢诗,因为它承载着作者思想的凝结,不论过去了多久,文字总能与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而来者也可以靠前人所留下的诗句借题发挥,来言自身的情感;我也时不时有感而发式地会写上几句,但论构思之巧妙,我是远远不如一位豆瓣的友邻。再如,我喜欢历史,常常沉浸其中,但从中所得却总为一星半点、不成片段的,远没林嘉文那样有天赋。然而最基本的思想,却归根结底与个体生命相始终,每个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据杨泽波所说,战国末期荀子一再强调的“伪”,历来的解释都是善在于人为,而根据出土的竹简所示,“伪”字还有另一种写法,即上头一个“为”、下头一个“心”,如此字面意思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荀子的思想与孟子并无二致,他一再强调的后天之“伪”,就是一种内心的活动。如此一来,胡适、冯友兰的说法有被推翻的可能性,因为他与孔孟的思想形式都是一种内观的。
几天前,我趁空擦了一遍终日所待的垫子。较之那位史学天才林嘉文,我是热爱生活的,亦尽力贴近它。例如,记得我在2021年上半年每天一早都会开读《史记》,一读就是一上午,从而一口气拿下当中的“本纪”、“表”、“书”部分。而现在却不会了,既将《史记》搁置,我也在无雨的情况下,每天都会同家人出去散步。这固然明显缩短了读书的时间,却无疑是更为完整的人生。此外,我对历史的痴迷也是真的,它极大地充实了当下的生活,使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截至目前,人生中有三件事让我感到欣慰,足以抵消内心深处的悲观色彩。至亲健健康康,常伴左右,此其一;有那么多的好书,可沉浸其中,此其二;有二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不时畅聊,此其三也。
我当然不想再由别的什么事而打破这样的生活。若没有了这些,我想人生也将无意义可寻,那样的话,真如早期道家所说的“迫生不若死”(语出《吕氏春秋·贵生》)了。然而便如《水调歌头》所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事,生活又是那么美好!
正如上面的那段四言文字所示,人生匆匆,不过百年,而我不论是写日记,还是作读后文字,其实都旨在记录那转瞬即逝的时光与思绪。既然人生不过百年,那么为什么不能怎样高兴怎样来呢?故曰“唯有兴趣,当下可揽”。所以周二晚上,当奶奶提及:“只剩下迷(大抵同盼,有执迷、期盼之意)你能够娶妻生子。”我再次有汗毛倒竖之感,随口道:“你还是迷别人去吧!”
总之,以上便是我相关的想法,除开头那一段偏理论性文字,之后的我本拟等到有机会再当面同身边人交流、申明,却终究恐说着说着而致失态,且留在这里吧。我既是这样,实在不希望由旁人的意愿加于己,从而使这样的生活受到影响。
然而未来是未知与多变的。例如我在遇到几位志同之友的同时,去年也有一场糟糕至极的遇见,因而在家庭当中引起了不少的波澜。好在,除了这样的开端,人生在之后所遇到的事,大抵经过时间总会磨平的。
除了上面所举至亲、阅读、友人我所欣慰的三件辛事,自今年一月下旬以来,我又开始着手整理我之前写的文字,现完成了一半篇目的选取,并进行了少量的排班与编辑工作,约占总进度的10%,大抵可在下半年中自费梓付。这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此举或成为进入今年阅读速度再次下降的主要根源,但我还是以为这是一件值得做且有意义的事。相关的想法已在心底酝酿已久,而所以要在一月下旬正式实施,我想还是与去年年度报告中提到的那位老者有很大关系。因为就在我在着手整理所写之文不久前,甚至可以说是当天上午,我在小区散步时再次遇到了那位老者及他的妻子,稍后的聊天中,他提出想看我思绪的呈现——那些文字,却终因不会操作手机而作罢,他之前称我为历史专家,我便在那一次向他说明我只是历史爱好者,并非什么“专家”。于是,我们愈加熟悉。然而稍后由来自旁人的无意询问,使两位老人想起了远在广东、常年不回来、打电话也总是以有事而挂断的儿子,从而黯然神伤。夫妇俩共育有一儿一女,他们在这里,自然是住的女儿家,而另一个孩子却有了工作而常年不和他们来往。固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当中的一些事情本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但看着暗自叹息的两位老人,还是不免心痛。从此,我决定要将我的文字集结成册,送他们一本,并非常想送他们一首词,便是蒋捷的《虞美人》,人生不论有再怎么不好的事情,也要努力地过下去。
正所谓,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便是如此。据杨照在中国史课程开始所说,他收到来自一名中学生的困惑,问:学到的那些历史知识,到底有什么用?或许历史本就是那一个个逝去的人生,本无意义,要之在后来人赋予,如此也使历史变得啰嗦。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一版序言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不重视历史的文明,它的未来也将堪忧,定然难以长久持续。明显地,在这里樊树志是将历史之作用放到文明发展的这个大背景下来说了。那么倘若一种文明消失,历史也将荡然无存,之前留下来的也只能变成一座空中楼阁,为当今学者探寻古代生活状况提供一种途径。具体到个体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它本无意义,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将化为乌有,无影无踪。所谓意义,都是自身所赋予的。惟其如此,才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例如,对于过去,李白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莎士比亚也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两位时代、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文豪,对此居然发出相似的感叹,可见人类感知的共通性。这是将人生赋予意义的一个方面。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了南京大学的程千帆教授。或许是人如其名,他果然是像刘禹锡在酬答白居易时所说的那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十年动荡过去,已予然一人的他被匡亚明请到了南京大学任教。程千帆便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二十多年,成果丰硕,为文学史领域留下了精彩之至的多部典范之作,并培养出了如莫砺锋等当今在相关领域的硕学鸿儒,也使南京大学成为了当今开展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学术重镇。值得一提的是,程千帆的夫人沈祖棻(读如芬),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记得叶嘉莹先生的讲稿《风景旧曾谙》一书并对其几首隐喻中日关系的诗作进行解读,指出一样的因,有可能结出不同的果,故曰“兰因絮果”。我想,金庸在《神雕侠侣》回溯王重阳、林朝英之间的纠葛时也有类似的意味,那就是,他们无缘是果,却非因。果不一定就是那个因。沈祖棻与程千帆伉俪情深,却抛下程老而在1978年离世。
仔细想想,我的时间多半真的不宽裕,这是好事,它代表充实。我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不作太多无谓的回想,待我开始关注,那件事却早已过去,成为往事,变得不怎么重要。然而实事求是,我还是会不时沉浸在那种消极当中,变得低沉,比如由周一傍晚的那件事。

回看这张照片,身影与背后的书柜变得模糊,是否表示了现实与未来的也将必然茫茫未知?我心怀忧虑,却只能走着看着。
我喜欢大自然,也喜欢放风筝,两者构成了自由的背景与对象,尽管后者始终系着一根细细的尼龙线。我至今犹记,在2019年的一个夏夜,我到湖边放风筝,中途家人沿湖越走越远,我这边的情况却有点不妙,因为不知怎么回事,风筝线的下端就缠着我所坐的椅子。当此之时,身旁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见状,便俯下身来为我去解。这一幕记忆想来,依旧令我感动。由此观之,除了去年遇到的那名不肖之徒,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农历正月廿三与3月3日重合,使即将到来的十九岁生日只有一个,这是多么的难得。借用十八岁生日时收到的一段祝福,希望在十九岁及以后的时光里,少一点烦恼,多一点欢喜。
如今,目之所及,残雪已然尽融,而产生当中的思绪却依旧存在。此刻的思绪表现为文字,也将长时间地留在这里。
或许当千帆过尽,万木争春,人生或许就如东坡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般,将一切不平淡化,从而欣然地迎接之后的人生。再回头看之前的种种,已然有恍如隔世之感,似乎这一切跟自己毫无瓜葛。然而它在此刻产生、经过。
前面有言,历史的发展多为一个个偶然因素所推动,而此“偶然因素”又多表现为个体的遭遇。那么相应标题当中的“时与变”,“时”便有遭遇之意,因为阮籍便在他的《咏怀》诗说:“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这里的“时”即是此义。当然,“时与变”更能表明由时光的流逝而带来的变化之情,即两者的互动。
一蓑烟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第五次参加423电商活动的购书报告/成果一览 (3人喜欢)
- 被访小记——关于读书、写作、人生的漫聊 (2人喜欢)
- 湖边的回想 (1人喜欢)
- 由一种触动而导致的自我叙事 (1人喜欢)
- 莫名的感动与失落——写在又一个正月廿三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