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备忘录(2月的余华推荐与3月的成分复杂)
最近一段时间把余华在巴黎评论推荐的书全部通读了一遍,有些是以前读过的,有些是没有接触过作品,那些过往的记忆在经过这些年的起起伏伏之后如今重读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在这里为它们做个小结,也许再过了几年之后,在一个闲暇的下午我再去翻阅时,就能会心一笑了。
首先阅读的是卡夫卡《在流放地》,作为自称老陀是自己精神之父的卡夫卡也是我在上学时翻阅比较多的作家,在教材上面喜欢用“异化”来概括他的小说主题,异不异化啥的我不知道,但看他的小说,是很不舒服的,就好像一个人处在莽荒的旷野里,夜晚则像渔网,慢慢将我们这些阅读者给收缩起来。在老陀的笔下,世界的不正常是由那些精神过于发达的人给揭示的,如《罪与罚》里面的拉式,《卡》中的伊凡,而在卡夫卡的笔下,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世界,无论是从人变成虫子的格里高利,还是在《流放地》中的军官。军官对于这样一个残忍的机器竟然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与对情人的爱恋,他最后以自己殉道般的精神献身给了他的机器,到底什么才是人什么才是物呢?人与物的属性竟在此刻密不可分。也许不是人驯化了科技,而是科技驯化了人,当现代的大数据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的消费习惯,我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被其改变,我上学的时候看那些大部头小说从来是精神贯注,而现在看一些几千字的文章时也沉不下来心了,这跟我爱看B站的短视频有关,我已经慢慢习惯从他人的口中去“读”去“看”这些书影了,几分钟的阅读取代了几个日日夜夜才能读完几百万字的小说,几分钟的视频取代了电影一个多小时的长度,当然现代社会太快了,也太累了,我们的生活效率在不断地提高,我们需要一些泛娱乐的东西,我也很喜欢看一些有趣的小视频,但我们的一生不应该从他人的口中视频中去过活,我们的心是独特的,我们的灵是唯一的,上帝造人千万,会有千样,而物只有一样,我想我们不应该给物给塑造成唯一的样,而是在接受科学带来的便利时,保持好自己的模样。
魔幻现实主义,它既不魔幻也不现实,它是一种生活在现实世界又存在与幻想世界的魔幻,也许也有点咬文嚼字,但事实确实如此。那些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写的故事是扎根在他们所生活的现实中的,但其作品的魅力又在于它创造了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学世界,就拿前段时间很火的“黑人抬棺”来说吧,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下,死亡是一件悲伤的事,而在加纳人看来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他们用这种“喜丧”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而在《河的第三岸》中,那些令人费解的地方,也许正是他们的文化环境所导致的。当我们看聊斋的时候,那些鬼怪精灵们,这些被儒家所抛弃的文化,是不是就能接触到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鬼魅幻影了呢?毕竟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那飞翔在莫斯科上空的女鬼玛格丽特,也是俄国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和樋口一叶,很抱歉我之前对这两个名字完全没有印象,毕竟我读女作家的作品很少,在女性作家群体中,国外勃朗特姐妹和国内的萧红、张爱玲已经占据了我绝大多数的阅读量了,但女性作家的笔触是男性作家难以写下的,只有在她们的笔下,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才会显得那么动人而又真实,也只有她们笔下,那些被生活忽略的我们无意识错开的细节才会被重新提起。尤瑟纳尔的小说喜欢化用一些东方经典故事,不管是《王佛脱险记》还是《源氏亲王的最后一次爱情》我们都不难看出这是借用了中国马良和日本光源氏的故事,其审美价值很高,但审美观念总体是偏向日本和西方的,其介于死亡和绝望之间,藏在万物阴影的背后,跻身于法则与幻想之中,断绝内外的美丑,那种独特而又唯一的美,当我们观照自己心灵时看到那个存在于理式世界的美,世俗有世俗的帝王,而艺术家自有他的上帝。樋口一叶则和尤瑟奈尔完全不一样,她的小说是扎根现实生活的,她将少男少女懵懂的初心与敏感的自尊描写地太好了,十五六岁是一个怎样奇妙的年纪啊,那是个一去不再回来的年纪,但如果只是如此,只不过是个青春爱情小说罢了,难得是她将信如和美登利的遗憾打上了时代悲剧底色,本该心意相合的两个人却因身份的差距渐行渐远,卑贱的人将更加卑贱,沉默寡言的人将不再言语,那个下雨的天,带着一片真心的红绸带被无声搁浅,飘零到了不知何处,正如他们两个人一般,如君不信,请看《青梅竹马》。
那些与海与岛屿有关的故事。哈尔多尔·基尔扬·拉克斯内斯 的《青鱼》是一个独特而又有趣的作品,独特就独特在他展现了一个深邃的故事,而有趣就有趣在我展开了想象,如果这是在中国,我们当权者会如何可持续建设发展这个小渔村呢?斯蒂芬·克莱恩 《海上扁舟》则为展现了海洋的残忍,他用一种纪实文学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在灾难面前人们应该有的勇气和担当,这才是文明社会应该写的东西,看以往“海难”题材的作品,动不动就喊打喊杀,吃血拔肉之类的,太夸张了,在文明社会生活的人,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变成了野兽呢?
约翰·契弗 《再见了,我的兄弟》则讲述了一种隔阂和孤独,劳伦斯像个教徒学生一样,苛责地对待他人,追求完美的生活方式,为此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家人,生活没有改变他,他一直一意孤行。但人面具的美丑更多是让自己去发现的,爱人首先要爱自己。
把人搞晕了的叙事迷宫。博尔赫斯和纳博科夫在西方被称为文体家,他们在小说的形式和结构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当然我不关心。这些小说作为文本分析是很可以的。
那些发现不了便搁浅的小说与短评。布鲁诺·舒尔茨 《鸟》不是传统小说的形式带着读不下去的心声硬读完了,威廉·特雷弗 《出轨》拜托我还没结过婚,拉塞尔·班克斯 《摩尔人》与菲茨杰拉德的《明智之举》相似,但更成熟,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傻瓜吉姆佩尔》一部讨论善恶的小说,对宗教有所了解人应该更有体会。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挺喜欢的小故事。
接下来要阅读的书,重读老陀的《罪与罚》或《卡》或《涅朵奇卡》,阅读樋口一叶或者尤瑟奈尔的《东方故事集》,关注女性主义《性权利:21世纪的女性主义》,以及我最爱的游戏LOL中佛耶戈的故事《破败之咒》,尽可能三月都看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