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悟出了什么道理?
查看话题 >女儿与母亲的别离

大年初四的晚上,当我和小Z坐上弟弟的车准备回武汉的那一刻,我的心有一种莫名的伤感,姑且叫伤感吧,只那么一下。我发现自己有种莫名的冲动想要去抱一抱我的父母,但是潜意识里,似乎又觉得有点矫情,想着传统的父母也许并不需要这一套,于是带着没有及时拥抱他们的遗憾和不舍,离开了家里。
我和母亲在这么多年里,有过很多大大小小的离别,但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带小Z回家,父母的反应似乎有些不知所措。他们一辈子都在期盼着我能够找个好人嫁了,但是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出现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似乎并不是欢天喜地,甚至有些疏离。
我想,一方面他们希望我能在合适的年纪离开他们,甚至隐隐觉得我一直单身未婚,村里的同龄人孩子都好几个了,他们觉得面上无光,担心村里人七嘴八舌,另外一方面,似乎他们并没有做好准备来应对那个可能把我从他们身边彻底带走的男人,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这让我想到了一生里,和母亲经历过的很多离别的场面。
人生第一次和母亲的别离,是在上初一的时候。记忆里,母亲穿着粉色的套裙,白色高跟鞋站在初一的教室背后张望我。我坐在教室前排的位置,然后听到同学叫我,说我妈妈在后门,我扭头看过去,已经不记得她是什么神情,但是她就是那么站在教室后面看了我一眼就走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住校,从此开始了20多年的离家生活,以后的日子就都只是在节假日短暂回家小住。
第二次是高中开学,母亲送我去学校。那是我第一次离开镇里去市里上学,那不是一个重点高中,但是幸运的是,我的父母还是支持我读了高中。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很多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都已经出去打工养活家里了,我是少数的幸运儿。那时母亲对我的期许就是,考上一个二本学校,因为三本学费太贵了家里供不起,专科在他们的眼里还不如不读。为此,我带着这种对于可能无法读书的恐惧和对我来说有一点高的期许,在学校里拧巴的过着我的高中生活。
第三次是母亲送我去武汉读大学,陌生的城市里,姑父陪着母亲一起送我去学校。我隐约还记得那时候,我多么希望我的父母是姑父和姑姑。在这个繁华而陌生的大城市里,我的内心底有些嫌弃我的母亲,因为她如此普通,甚至不会说普通话。我们没有太多交流,送我去完学校,给我交完报名费,母亲就再也没有来学校看过我。
最近一次对母亲的记忆是,从弟弟家里出来的早晨。母亲变成了奶奶,侄子的降生,让家里终于多了一些喜悦的氛围。自从母亲在弟弟家里带侄子之后,我放假回家就呆在弟弟家里,几乎不怎么回老家了。假期结束回深圳的时候,无论多早,母亲都会起来送我。每每这个时候,她都会带着另外一种不舍。弟弟终于过上了她认知里的幸福生活,而我成了她唯一的牵挂。这些年她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老一个人在外面玩(旅游),找个人陪着你,你不找个人陪着你,以后我们不在了,谁陪着你?!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眼眶湿润,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离开。
而这一次的分离,我以为我们彼此都会满意。我终于说服小Z来家里拜年,想让自己和他们安心。现在回想起来,我只道这种更深刻的别离,似乎预示着,在物理上我真的要离开她了。而此时,我也更深刻的理解到了为什么每次回老家,见到最多的都是回娘家来看妈妈的女儿们。隔壁小学同学家里三个女儿,二女儿、三女儿从年前到大年三十早上才回自己婆家,大年初二又马不停蹄的赶过来,早上过来,晚上回去,连续好几天都如此。老家的姑姑们,因为心疼年迈还在靠种田补贴孙子的父母们,得空就来帮老母亲做饭,洗衣服,腌咸菜,做这些可能以前他们在家也不会帮父母做的事情。
表姐表妹们,更是早早带着自己的老公、孩子和姨妈姨夫他们在老家团圆。尽管湖北今年一场冻雨,老家多有不便,停电、路滑、交通不便,住宿环境堪忧。但是作为女儿,可以心安理得的晚睡晚起,把孩子短暂的交给母亲,吃母亲做的饭,还能偷闲去看个电影,这心安理得背后是一种对母亲的深深依恋,也是对操劳一年的自己的慰藉和治愈,因为只有在妈妈身边,她们就还是一个小孩。毕竟妈妈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年过完,她们就又要抱着孩子、拖着丈夫,开始新一年的别离。很多时候,这种别离,不一定能马上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