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对《六国论》的一次文本解读
上语文课,教师对课文最好要有自己的理解。《六国论》是次尝试。
我现在只上到第三段(该教材第一段是从“六国破灭”到“故曰:‘弊在赂秦’”;第二段从“秦以攻取之外”到“固不在战矣”;第三段从“思厥先祖父”到“此言得之”),所以讲讲这三段我怎么上以及理解。
第一段在指点完学生朗读后,我又朗读了一遍,只是我删去了“非兵不利,战不善”和“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让学生思考加上有什么区别、好处。最后总结两点,一,作者有意点出“非兵不利,战不善”似乎是在说“别找借口”,二是“背景还原”。“别找借口”是“不是……而是”的逻辑,踩一捧一嘛;“背景还原”还有点惋惜的意思,“恨铁不成钢”(有学生说是讽刺)。
然后是“或曰”一句。设问可以引起读者思考,可以过渡。对“过渡”我说,作者可以写“然六国之中亦有不赂者”,有什么区别?区别也有两点,问号使得第一段不那么单调。但作者也可以写“然六国之中亦有不赂者,何也?”这就是该“问”问得好的地方。“或曰”是站在别人的观点上,有代入感,再进行反驳会更有力,这是第二点。
我告诉学生中心论点可以用“不是……而是”的逻辑;分论点1和2之间的衔接也可以用设问。这是指导写作。
第二段要分析的是在“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其实亦百倍”,关键是“对比”和“百倍”。换情境代入,学生会知道作者感情是惋惜。但是“痛心”就有点难,因为痛心是要关乎自己利益才会的。惋惜,有寄托会惋惜;痛心,不仅有寄托,还要亲密。六国指北宋,既有寄托也很亲密,所以会痛心。学生了解该背景才更能理解。同时,我告诉学生也可以用对比增强说服力。
第三段是“今日割五城……而秦兵又至矣”。每次我读到这里就很想笑。作者的笔法是夸张的,但很形象,因此在不实之中又很“真实”,是一种“还原”。作者选择用一种可笑、荒诞的情境去概括六国“赂秦”行为,借此写出了六国苟安的心态以及愚蠢。如果哪种现象非常愚蠢,也可以仿写,然后用引用论证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