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全大局”的高管老板最喜欢,怎么留住他们也最考验老板
2024-3-5 思维观察员 第461篇 【观察思维 | 记录思考】

01.
在公司里,是销售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都重要!缺一不可。
这是老板思维,能从整体上思考,顾全大局。
必须是销售重要!酒香还怕巷子深呢,没有我们销售部门,你的产品再好也卖不出去,换不来钱,大家都得喝西北风……
这是销售部门老大的思维,或者说这得作为他的信念,有了这种价值感,销售团队才能带的好。
不见得,‘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老理儿,没有产品你们卖什么,纯忽悠、画大饼嘛?用户之所以买了又买,我们有那些回头客,还不都是我们产品好……
这是产品部门老大的思维,他得坚信是这样的,才能更加的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公司的二把手的位置应该谁来坐?
是销售的老大,还是产品的老大?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安排谁?当然了,你安排谁你都有自己的道理。
其实我更想问的是:如果你是他俩中的一位,你会怎么认为?
——自己坐,会觉得“理应如此”;对方坐,会问个“凭什么?”。
若真是这样,那确实有必要看看廉颇与蔺相如。
02.
2200多年前,赵王与秦王渑池会盟后回到了赵国,因为蔺相如助赵王完璧归赵,功劳很大,升他做了上卿(最高的执政大臣),相当于赵国二把手,官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气,他凭什么?
只有为国家建立了大功,才配得上高位。我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战功。------------身居高位的是我才对。他蔺相如只不过动了动嘴皮子(并未有什么显赫功绩)。------------所以,他不配这个高位。更准确地说是:他的官位不应该在我之上。
于是就放话出去:
我如果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了这些话,就不肯和廉颇碰头,即便称病不上朝。有一次外出,远远望见廉颇,就绕道避开了他。门客都来见蔺相如,觉得窝囊,要告辞离开,蔺相如再三挽留。
蔺相如问他们:你们认为廉颇和秦王比起来哪个更厉害?门客回答说:自然是秦王更厉害。蔺相如接着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敢当面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难道我会怕廉颇将军吗?
就这么一问一答,蔺相如就让大家重新审视了这个事:
秦王比廉颇将军更厉害。我连秦王都敢当面斥责,不怕他。------------自然没有理由怕廉颇将军。
不怕他为什么时时刻刻要躲着他呢?
蔺相如讲了他的心里话:
我是这样考虑的,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我们用兵,是因为赵国文臣有我,武将有廉将军。如果我们自己两虎相斗,必然不能两人都存留下来。将相不和,一定会给外敌留下入侵的机会。我之所以对廉将军处处谦让,是先顾虑国家的危急,抛开私仇啊!
这些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他袒开上衣,背负荆条,请宾客领他到蔺相如家谢罪,于是两人成为了刎颈之交。
以大局为重,搁置私仇恩怨,文臣和武将就能处好关系,产品和销售也能协作共赢。
这个道理就被东汉初期的颍川太守寇恂给学到了。
03.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被传颂到了200多年后的东汉初期。
当时的颍川郡(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是名门望族聚集之地,之后活跃于三国权利中心的人物大多都出自这个地方。当时的太守寇恂为了维护地方治安,逮捕并处死了贾复将军的一员部将——因他在颍川杀了人,犯了法。
贾复认为这件事让自己很没有面子:
如果动我的人,那么就是打我的脸。你寇恂竟然处死了我的部将。------------你摆明了就是在打我的脸。
贾复很生气,一次经过颍川时仗着自己武将出身、兵勇强健,就对其他部将说:
只要我看见寇恂,我一定亲手杀死他。
寇恂知道贾复的脾性,就有意躲着不见他。寇恂的外甥谷崇请求带着佩剑在他身边保护,以备万一。寇恂也拒绝了:
不行,这样只会增加矛盾情绪。从前蔺相如不怕秦王,却宁愿受屈于廉颇,是为了国家着想;现今我躲着贾将军也是如此。
寇恂有他的“偶像”,他知道什么是私人恩怨,什么是国家利益,更何况这个“私人恩怨”也因公共利益引起,并非真正的私怨。
或者我和贾复将军斗,外患未平倒起了内乱。或者我退让回避贾将军,让他集中心力去打仗。我不愿和贾将军斗、不想造成内乱。------------所以我选择“低三下四”的回避、忍让。
等贾复带着军队来到了寇恂的地盘上,寇恂命人双倍的准备好酒菜,亲自带人出城迎接,等接待了先头部队,还没等贾复过来,寇恂就托病撤回了城中。
贾复赶上前来,让将士去追,但将士们都喝醉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没想到这件事居然传到了大老板那边,大老板很欣慰,就把寇恂和贾复拉到一起喝了场大酒,化解了因公生出的私人恩怨,两人因此也结成了好友。
------
自古心怀天下,心有“大局观”的人,私人恩怨都比较少。
不是说他不结仇,他反而可能因为某些公共利益得罪少数既得利益群体,招致很多仇怨;而是说,他不怎么记人私仇,也不怎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仇恨。
因为他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以大局为重”,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内心是坦荡的:
- 如果你说的、做的更符合这个目的,那么否定我的,让我退让,我接受;
- 如果我说的、做的更符合这个目的,那么否定你的,你受“委屈”,也是必然。
并非什么你针对我,或者我要故意挤兑你,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只是方式方法有优劣差异罢了。
如果企业里的高管都能这样想、这样做,老板可就省心多了。
当然了,“顾全大局”并不意味着不关心自己的利益,不意味着愿意放弃自己的收益,在这一方面就得考验老板的气度和格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