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5中华传统文化之----和谐
中华传统文化之----和谐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给鲁国乐官讲奏乐过程:“奏乐过程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声音宏亮而优美,听众随着乐声响起而为之振奋;乐曲展开后美好而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如流水绵绵流淌,直至演奏结束。”
音乐现在是人们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内在感受的真实流露,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情在音乐上都具有不同的表现。音乐在中国的古代是“乐与政通”的,是与礼制共同被视为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礼崩乐坏”就被视为社会动荡的象征。古人云:“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也就是说,由于音乐有着情感化的特征,所以可以间接地反映民风民情。可见,音乐对于社会是否和谐会产生很大的作用,统治者会通过民间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来调整相关政策。反过来,音乐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具有教化人民的作用,所以,统治者应该积极运用或倡导某种礼乐,引导民风民俗。
音乐原本在中国是很发达,但是五经之一的《乐经》却已经失传了,历史上很多著名的乐曲也只剩下了曲名,没有人能够还原“霓裳”的 旋律。反而是西方的音乐在现代占据了主流,钢琴、小提琴、管乐等等都是西方的乐器,中国的古琴也只能是在音乐研究范畴内能够听到了。当然,中国的音乐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对社会和谐的期望却一直延续着,不仅努力地实现中国的社会和谐,而且还一直保留着世界大同的梦想,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