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经天:台偶一哥,又回来了

当下最火的国产片,非《周处除三害》莫属。
而#人总是会反复爱上阮经天#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引发热议。很多人都认为,阮经天在电影里祭出了他从影以来的“最佳演技”。
电影里,他饰演的陈桂林是个复杂又立体的角色。一方面,他是警方追捕的通缉犯,不但凶狠,而且疯癫;另一方面,他又认定自己是肺癌晚期患者,想在临死前“回馈社会”,让旁人记住自己,并为此踏上了一个从杀手到“义警”的转变历程。

诠释这个角色,阮经天表演得恰到好处,演出了普通人的生活化,也演出了杀手的张狂作派。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吃饭的重头戏,陈桂林漫不经心地与人闲聊,听路人讲述陈桂林的杀人事迹,然后稀松平常地自报家门,惹得路人一脸错愕。随后,陈桂林游进人群,击杀目标,落跑时遇上警察,他不仅不慌张,脸上还漾开了一种近于癫狂的邪笑。
只用短短几分钟,阮经天就将角色给立住了。
后来处理起陈桂林的情绪戏,阮经天也是得心应手,从得知奶奶去世时的抽泣,到被尊者洗礼时的大哭,从压抑走向释放,循序渐进,演出了不同层次的情绪。

《周处除三害》虽未像《艋舺》那样助阮经天拿下影帝大奖,但却让观众见识到了他转型的决心与努力。
遇见陈桂林,是命中注定
POST WAVE FILM
陈桂林这个角色,更像是阮经天沉淀后的产物。
阮经天曾在采访中表示,两年前遇见陈桂林时,他已走过了生命中的一些重要时刻,经历了亲人的离世,也在疫情期间,经历了大量的独处时光。痛苦与孤独这两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状态,都被他无声地品尝、消化。
这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与外界的相处,审视自己的表演方向。也就在这时,一些不同以往的本子与角色,陆续找到了他——《周处除三害》里的陈桂林、《追缉》里的林佑生和《怒潮》里的麦朗汶。
无独有偶,这三个角色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这共性首先是外形上的,三个角色的外形都不够精致,要么胡子拉碴,要么发际线后移,要么一头脏发,有种呼之欲出的沧桑感;其次,这三个角色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在人设上具有一定的灰度,要么是“改邪归正”的通缉犯,要么是背负情感创伤的非法人力中介,要么是卧底黑警的正义警察。

这些共性,对阮经天来说,意味着颠覆,更意味着转型——转入事业下半场。
三个角色之中,尤以“陈桂林”这个角色,与阮经天最为贴合。《周处除三害》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关于个人价值找寻的故事,电影里的陈桂林,一直试图让旁人记住自己,告诉别人自己“有名有姓”。所以临近结尾,陈桂林自首后,他才会高举双手,笑容灿烂地向大家高呼:“我是陈桂林!”
《周处除三害》的英文名名叫《猪,蛇和鸽子》,三种动物对应了佛教中的“痴、嗔、贪”。而陈桂林所对应的,正是代表了“痴念”的猪。他的言行举止都建立在“痴”之上,他只懂得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在行为里残留着动物性,打起架来会撕咬对方。

同时,这种“痴”也为陈桂林这个角色赋予了一种单纯的特性,为他后来的自我救赎埋下了种子。一如阮经天本人所说,“说他是愚昧也好,偏执也好,我觉得这个人骨子里是浪漫的,而且简单到不行,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与事那么多,可是他有一种单纯,从想到做不考虑那么多。”
如果说,陈桂林杀死追缉令上的榜二、榜一大哥,是源于一种单纯的“痴”,源于一种自我找寻的执念。那这种执念,反映在阮经天的演艺生涯上,他也经历过——以台湾偶像小生出道的他,出走半生,一直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弄清“阮经天是谁”。
2010年,阮经天靠《艋舺》中的“和尚”一角获封金马影帝。拿到奖杯后,他听到的不是恭喜,而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当年,和他一起入围的,还有内地的王学圻、倪大红和秦昊,似乎哪个看上去都比他有资格。“金马堕落”这个说法,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演技不受公众认可,注定了他今后演艺生涯的艰难坎坷。这也让阮经天一直攒着一股劲,试图在表演上证明自己。而陈桂林这个角色,就在此时找到了他,好似命中注定一般。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成也纪存希,败也纪存希
POST WAVE FILM
内地观众认识阮经天,普遍是从2008年的《命中注定我爱你》开始的。
这是一部打破中国台湾偶像剧收视纪录的现象级作品。剧中,阮经天凭借饰演幼稚、可爱的霸道总裁纪存希一夜爆红。而于次年问世的《败犬女王》,又让他人气飙升,奠定了全民偶像的地位。
虽然偶像剧给阮经天带来了高人气与高曝光,但他的演技却一直在原地打转。究其原因,是因为那时的台偶表演,已经有了一套流水线的表演模式,角色的行为举止、情绪起伏,都有一个大概的模板:演霸总,就得板着张面瘫脸,眼神里有三分睥睨七分不屑;霸总爱上女主,言行举止就要裹上一层蜜,为她痴狂。

若非后来主演了电影《艋舺》,阮经天可能永远都等不来他表演上的开窍,只是一个凭着姣好外形演戏谋生的小生。
《艋舺》是部群像电影,主要围绕1980年代台北少年的帮派恩怨所展开。阮经天饰演的和尚沉稳内敛、讲义气,在片中非常出彩。
回顾表演生涯,阮经天一度认为“和尚”这个角色是最不像他自己的一个角色。但观众却觉得这个角色“非常阮经天”,角色壮硕的身材、肆意喷发的荷尔蒙,甚至与阮经天后来的“种马”外号形成了某种互文。

按戏份来说,《艋舺》的一番应该是赵又廷,可阮经天在电影里的风头却更胜一筹。所以最后拿影帝的是阮经天,获得认可的也是阮经天,诚如金马评委颁奖时说的,“没有他,整部电影的焦点会变得模糊。”
《周处除三害》问世前,人们一直认为《艋舺》是阮经天的“表演天花板”。他在《艋舺》片尾祭出的那个回眸,被金马评委称为“不落俗套且极有深度的表情”。那场戏是兄弟反目,他被好友从身后偷袭,他回头,手里有枪但却没有开枪,最终死在好友的刀下。
但阮经天在《艋舺》的拍摄经历,却并不能用“愉快”来形容。这部电影带给他的,更多的是一种脱胎换骨的疼痛感。拍摄过程中,阮经天有场哭戏,始终酝酿不到正确的情绪。导演走过去激他,说“你出道八年,你想想你以前过的是什么狗日子?你以前被别人怎样对待?你想想你以前跟那些明星站在一起,粉丝都在尖叫,可是没有人看见你的存在……”

结果,导演刺激到位,阮经天的情绪也给到了位,哭得不能自已,鼻涕、口水糊一脸。直到导演喊“卡”,他都因为哭得太投入而没有走出来。拍完这场戏,阮经天问导演,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这么痛苦,扒开自己的旧伤口来完成一次表演?导演说,你把伤口割开了,而银幕前看到你的人却会被治愈,等到以后,他们也会来治愈你。
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阮经天真正思考起了“演员”的意义。
内地发展,处境尴尬
POST WAVE FILM
此时正值台偶没落,阮经天便也循着与赵又廷相似的轨迹,跑到内地发展。
但他在内地的尝试,却不尽如人意,主演的《血滴子》《暴走神探》《谋杀似水年华》三部电影,票房、口碑皆输,且后续境况迟迟得不到好转,参演的作品要么没水花,要么口碑扑街。
此时恰逢IP剧崛起,对高颜值小生有着旺盛的需求。而阮经天这时,就乘上了IP剧的快车道,主演了《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和《扶摇》这两部剧,前者和大导演管虎合作,后者和顶流杨幂合作。虽然这两部作品口碑不佳,但还是为他挽回了一定的热度,让他不至于落入“查无此人”的窘境。

可以说,进军内地之后,阮经天几乎没有拿出一部品质过硬的主演作品。由于作品本身质量堪忧,对他也产生了不小的伤害。于他而言,这期间出演的作品,无异于是一种演技上的倒退——又回到了台偶“卖弄颜值、吃青春饭”的位置。
演技平平,无出挑的作品傍身,且绯闻高于作品(与宋祖儿的“叔侄恋”),以至于疫情期间,阮经天接不到戏,只能灰溜溜地跑回了台湾。
台湾影视圈重新接纳了他,而他也在阵痛后重获新生。于是,这才有了这两年问世的一系列作品,以及他靠作品等来的“迟来的演技正名”。

跟明道、言承旭、郑元畅等同时期发迹的台偶男星比起来,阮经天无疑是幸运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要么早已消散在风中,要么仍停留在原地打转,要么吃怀旧红利、靠综艺打造滤镜和话题。
而阮经天却用演技证明,在这波人里,他或将成为走得更远的那一个。
导演曾英庭曾说过,“阮经天已经到了一个很完美的年紀”。他的直觉、野性与作为演员的技巧功夫,都到了一个融合得很好的状态。就像运动员,经验与体能都来到了职业的黄金交叉点。
如今,阮经天已经做好了的随时奔跑的准备。他的人生“下半场”,正鸣锣开场。而摆在他面前的,依然是那个平实的目标——做一个真诚的好演员。

作者丨夏尔
光影见习生,寻找爱与治愈
排版丨知识饼干
责任编辑丨Tony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近 期 好 课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
大雄 转发了这篇日记
《周处除三害》看了,阮经天的表演很好,近距离格斗拍的很紧张刺激,点射邪教成员的时候也是豪不手软,最后枪毙时也不打麻醉,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样的人物很坦然,无惧生死。
2024-03-09 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