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女性可以通过留学重启人生吗?
30岁以上的女性想通过留学重启人生,要么是幸存者偏差,要么只是正好变现了人生之前的积累。By 教学GMAT二十二年阅人无数的大仙
一、 念起
30+女性萌生留学念想的比例看起来要比同龄男性高得多。基于我接触的有限样本,其一是女性在这个年龄阶段遇到职业瓶颈的概率更高;其二是女性普遍对留学及其关联的海外生活容易寄予脱离当下的“别处”的角色;其三是男生动了念头更倾向于算投入产出,大部分人一算就会发现划不来,自然就没有后续了。女生……只能说决策脑回路充分体现了人类多样性……
每年咨询我留学与备考的该类女生,一直稳定在三位数上下,然最后成行且能按初始愿望达成者,寥寥。因此,将经验和一些见解分享出来,让当局者少点纠结。
二 、羁绊
了解透彻那些让前人们按下“放弃”按钮的主要因素,你可能已经可以判断自己能不能走下去。
对于已婚已育者,家庭因素占了放弃的最大比例。有了动念,初步唠过而后续再无声气的,绝大部分是家庭内意见或自身放不下家眷。
低估代价,尤其是准备过程的艰辛,容易导致启动后迅速放弃。尤其是教育背景本身就不够强的,准备语言考试+GMAT/GRE,无异于时隔多年去克服未曾攻克的弱项,而且此时的她们,手握的时间资源更少,受到的干扰却更多。即便是良好教育背景的申请人,捡起英语,加上应对高强度高密度的标化考试模式,也要付出比精力处于最高值的大学生们更高的努力去走出舒适圈。无数个放弃的念头,往往就出现在和考试死磕的时候发出的灵魂叩问:我这么干图啥?
留学目标不清晰,要得太多,分不清主次,甚至没看明白自己的目标之间互相冲突者,我见得也不少。一会儿想给孩子更高的平台,一会儿想自己突破瓶颈,一会儿想换换心情。这种脑子拎不清的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会消弭动力,尤其是遇到留学申请路上预计之外的种种不舒服的时候。容易放弃者往往在生出念头的时候,并非被系统性的规划和具体的目标驱动,更多地被一些瞬间、想象的场景而激发,更谈不上评估为了自己想象出来的场景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一旦兴趣转移或发现通往幻想中的场景的道路原来需要克服这么多麻烦,热情自然迅速退却。
三、 重回理性
留学和其它人生重大决策,在底层逻辑上并无两样。终极逻辑无非是投入产出比,只不过对部分人而言,可以把情绪价值也加入其中。把损益账一开始算明白,撇去各种叠加了幻觉的期望,执行到底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实现目标的路径也会更清晰。
四 、教你更好地做决策
(1)想让梦久一点,就先去找留学顾问规划;因为留学顾问会顾及你的感受,起码不会马上否定你的梦想;想早点止损梦碎,或者确认梦想,就去做一套托福或者GMAT题:题目是客观的,答案是唯一的,分分钟教你做人认清自己匮乏的文化和迟钝的的大脑。顶得住这迎头猛击还能继续推进,这事儿就有谱了。
(2)越具体越深刻,想回答留学值不值,找专家问顾问没有答案:效用函数是主观的,答案在你自己脑中。
具象化你做出这个决策的各个前因后果,你应该怎么选就会变得清晰起来。送你灵魂N连问,回答不上,建议你的留学梦可以先自浇一盆冷水:
你想要什么?
为啥你现在的状态和资源给不了你这个?
你凭什么相信留学为什么能给你?
留学获得的资源通往你的目标的路径是什么?
你准备为你的留学目标付出什么?
除了留学有什么替代方案可以实现你的目标?
替代方案成本如何,为什么你不选替代方案?
(3)扩大选择范围,丰富方案组合。正如决策框架中所指出的,也许留学只是满足你诉求的其中一个方案,也许留学也不需要只盯着一去就是一两年的学位项目,排除万能考标化也不是留学的必要条件;也许国内的项目也能实现目标;学业进修,也不是获得海外经历和资源的唯一选项。思路打开,也许方案实施就没那么艰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