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骗人的回忆
上周六的傍晚时分,我刚关掉电视上播放的杨照中国史课程,准备同家人一起到门口订次日的生日蛋糕,当时我正兴冲冲接着课程内容,跟他将考古学上那有趣的师承,即张光直是李济的弟子,而杨照又是张光直的学生。就在这时,却突然听到一旁的爷爷奶奶在窃窃私语,并随即向爸爸提出,待有时间需要将爷爷的户口本等一套证件从二伯那里取过来,因为他这几天有些不舒服,有去医院的打算,而户口本等一套证件则在春节前被二伯拿着去办爷爷过八十岁的相关事宜了。
爸爸感到很奇怪。爷爷始终称他从没有自二伯手里拿回,尽管他之前也翻了翻自己的卧室;而接着通过打电话,二伯却在那头一口咬定他已经将户口本、身份证、医保卡一并还给爷爷了,就在大年初一见面时。事情就僵在这里了。本来,我对此并没有太在意,经过催促同家人将生日蛋糕订下,回到小区便开始散步,当中我仍然继续刚刚的话题,举出了高去寻,并说他二十多岁就跟随李济参与殷墟发掘,深埋地底三千多年的甲骨,有很多他都是首先相遇的,这是何其浪漫。可后来他却只能囿于台湾兜兜转转,无非是挖几块死人骨头,可谓是曾经沧海!由此观之,李济他们的落寞渊源有自。
然而当我们回家后,爸爸已将爷爷屋翻了几遍,依旧没找到相关的东西,只有训斥还在继续,也使奶奶多次离家。她在这个环境下,感到头蒙。大体上,当时所有的线索如下:第一,一套证件在这里死活找不到;第二,爷爷称二伯就没给他,故而他在开始时才让爸爸向二伯那里去取;第三,二伯一口咬定户口本等证件都在大年初一时一并还给爷爷了;第四,我和家人也模糊地记得那天下午爷爷称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要带来;第五,可是二伯稍后又称他给爷爷这些东西是在自己没有喝酒前,当时没有旁人在场,爸爸给堂姐打电话,她也称不知情;第六,通过对二娘的询问,又得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即在后来的一次见面时,二伯将这些东西交给爸爸了。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可见也使当事人都心中打鼓。二伯从一口咬定到似是而非,从而有以上第三、第六的线索。无奈,爸爸气急败坏,他曾多次暴跳如雷,最终在次日午饭刚过,并气冲冲地带着爷爷回老家进行补办事宜。
结果是,户口本等证件在周一晚上被妹妹一并从爷爷的被褥下翻出,她只找了大约三分钟左右。原因是当时将要接爷爷从火车站后来,晚饭中我们又开始对大年初一的记忆进行梳理,我说,“返程途中,我见他将一被塑料袋装着并缠着的东西放到头后,这还是我让他这样做的,我不清楚里面是什么,但不时发出的沙沙声,却让我有些印象。”妞妞便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才在后来认真寻找,进而找到的。虽然,爷爷还是跑了一趟,我们依旧要去火车站接,但此举毕竟平息了之后的风波。故而,我和妹妹也成了家人口中立有头功之人。
自然地,个体记忆如果缺失,就会推脱;那么历史的书写会怎样呢?历史的书写者定然不会将自身经过的那一切真实写进去,有必要的话,还会以编造填补空白。当然,这一整个过程,作为进行历史书写的个体,大约是不会想到的。客观上说,又偏偏就是如此。想想看,不过不到一月的这件事情,之前经由众人的记忆编织,即变得扑朔迷离、似是而非,何况人们从史料中看到的历史现场呢?由此可以断定,由史料所见之历史,也定然将充斥着无数的缺失及臆造。
还是回到杨照的中国史课程。第一讲便举如下之例:假如说,按照向下传的模式,学校的一位老师将“我们一起去郊游”说与同学,让他通知其他的同学,在交头接耳之中,“我们一起去郊游”这句话至第十六个同学、第六十个同学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永远不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第十六个听到的就一定比第六十个听到的更接近原意,说不定传着传着又回来了呢。所以只能一个个排除,尤其在历史研究当中。故曰,考古发现可证传世文献,而传世文献不能证考古发现。
一蓑烟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第五次参加423电商活动的购书报告/成果一览 (4人喜欢)
- 被访小记——关于读书、写作、人生的漫聊 (2人喜欢)
- 湖边的回想 (1人喜欢)
- 由一种触动而导致的自我叙事 (1人喜欢)
- 莫名的感动与失落——写在又一个正月廿三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