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女神节,上海聚珍的女神们在干啥?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我们迎来了第114个国际妇女节。
在这个充满温馨和爱的节日里,中华书局上海聚珍的所有女老师为大家介绍近期值得期待和阅读的新书好书,带来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
愿大家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
让我们先来看看编辑部的老师们都有哪些推荐吧~

2024年的春天过得格外地快,快到一不留神好像就要到了春深处。
开工两周,审读完六部书稿后,抬眼望着飞逝而去的时光,心里满是即将丰收的喜悦——“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四书〉通识》《〈孙子兵法〉通识》《〈山海经〉通识》《〈黄帝内经〉通识》《〈水浒传〉通识》)即将全部面世,傅杰教授著《论语百句》增订版旋即隆重登场,章宏伟教授著《故宫掌门人1925—1949》、高晞教授著《何鲁之死——1831年轰动全球的医疗事故》是值得期待的重磅佳作,王振复教授的《周易精讲》《周易百句》、樊树志教授的《重写晚明史(五卷本)》也会伴着书香与期待已久的读者朋友见面。
另外,一本非常适合春天赏花怡情的图书——郑逸梅《花果小品》图文增订本也会在近日送到读者手边。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虽此“海上”非彼“海上”,但春风浩荡下的快意繁忙异曲同工。
又是“女神节”剧透编辑工作时间,我在此正式介绍樊树志教授《重写晚明史(五卷本)》,并努力让它尽快面世,以答谢读者朋友的支持和厚爱!
樊树志著《重写晚明史(五卷本)》

樊树志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研究领域包括明史、明清经济史和晚明史,著有《国史十六讲》《图文中国史》《明史十二讲》《晚明大变局》《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万历传》《崇祯传》及“重写晚明史”系列等在学术和大众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佳作。
樊树志教授淡泊名利,一心向学,退休后进入著作高产期,几乎年均一本新著,八十余仍脑力强健、笔耕不辍,相继推出《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重写晚明史:内忧与外患》《重写晚明史:王朝的末路》等,被学界视为楷模,被《中华读书报》评选为2018年的“年度学者”。
《重写晚明史》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次出版,主要增加了如下几项内容:
一是增加配图,如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像、图书典籍、历史场景图等;
二是增加了部分重要人物的生平及与正文相关事迹的简介,以及重要典籍、历史事件等的背景知识;
三是书末增加晚明大事年表。






增加帮助读者理解正文的人物简介,比如《新政与盛世》第二章“张居正与万历新政”中提到: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在写给南京太仆寺卿李世达(字子成,号渐庵,陕西泾阳人)的信中谈及改革,发了一通议论,从中可以看到此时此际他的内心思考……
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与出任山东巡抚的李世达再次谈到整顿吏治,对考成法充满信心,概括为一句话:“考成一事,行之数年,自可不加赋而上用足。”……
从正文中可见,张居正与李世达关系颇密切。为了让读者更多了解李世达其人,此处增加了李世达简介:
李世达,陕西泾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吏部文选司、考功司郎中,为吏部尚书严讷倚重,隆庆二年三年大计,当事者拱手听裁。隆庆五年任南京太仆卿。万历二年任右佥都御史、山东巡抚,后历任浙江巡抚、南京吏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等职。万历二十一年因赵南星、赵永贤事被牵连,告老还乡。
可见,增加了简介后,读者获得了李世达这个不算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清晰、简要的画像,对全面了解晚明历史做了有益的知识补充。

乍暖还寒的三月,我们迎来了如今充满温馨与关爱、“面包和玫瑰”兼收的国际劳动妇女节。对于编辑这个职业来说,很多时候什么节日都能给它过成结结实实的劳动节。当然,劳动是充实而且快乐的!
春日宜读书,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手上有两本在编书,很值得读者们期待。
一是《论语百句》(增订本)。我们从原典出发,跟随著名学者、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傅杰教授在百句之内领略中国人一生必读的经典《论语》,领略它简约而不简单的精妙。《论语百句》(增订本),精选百句,浓缩精华,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到治国、君臣,到仕隐、贫富、义利等,多角度、多层面为读者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精心贯串的旁征博引,中外古今的思想在这里融汇,时时引发对当下的深思。较诸初版,篇目有增加,引语有改换,文字有修正,紧跟研究动态,亦有山水配图点缀其间,总而言之,精益求精。


二是《花果小品》(增订本)。郑逸梅为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著述宏富。一九三四年,将其所撰关于花果掌故的随笔结集出版,是为《花果小品》。周瘦鹃说“每一把诵,似赏名花而啖珍果,醰醰有余味”,朱天目赞其“文字隽永,考证精详”,一时巨公名贤推崇备至,传为经典。该书概而言之,前为花,自梅花至松,春萱秋蕙、夏蕖冬茶;后为果,自甘蔗至葫芦,沉李浮瓜、交梨火枣;末附《香国附庸》,共计一百多篇。举凡花果的掌故,前贤吟咏的诗文多有记述,灿灿群芳,离离嘉果,丰富非常。初版面世以来,一版再版,广为流传。但也有很多花果文章失收,郑逸梅后来多次撰文引为憾事。今版广搜博采,精审细校,比勘诸版,改订讹误,同时增补四十余篇,增配近百幅花果图。

“春天花会开,鸟儿自由自在,我还是在等待”,期待我责编的图书能够早日到达你的书架,成为你的爱。

盼望着,盼望着,让人生寒的冬天终于过去了。在可爱的春天里,一切变得欣欣然,创造让世界充满无限生机。
我们每天都在创造自己的生活。阅读是一件与智者对话、与自我交流的好事。而做书则是为阅读提供可资选择的精神食粮。在春光烂漫中,聚珍的编辑们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出版工作,忙碌而振奋,图书产品呼之欲出。借着“女神节”的东风,我在此分享三种在编书稿和一种已出书。
章宏伟著《故宫掌门人1925—1949》

提起故宫,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但说起它的历史,则不免语焉不详了。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它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当时“紫禁城”作为革命的对象,是“帝制”的象征,是被打倒的对象。李煜瀛在法国多年,熟知卢浮宫在法国大革命后改为卢浮宫博物院的历史,成为促进故宫博物院创建的头号功臣。在政界、军界、学界名流力挽狂澜下,故宫博物院开启了新纪元。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有诸多变数和风险。1928年,国府委员经亨颐甚至提出了“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的荒唐提案。所幸,正义事业合乎在曲折中前进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清点文物、古物南迁等重大事件,为保存国宝立下汗马功劳,千锤百炼后,而今故宫博物院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概言之,本稿是对故宫博物院创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1925—1949年故宫历史的钩沉,以李煜瀛、庄蕴宽、赵尔巽、江瀚、王士珍、易培基、马衡等七位故宫“掌门人”的生平事迹、历史地位及后人评价等为主线,通过梳理故宫档案、民国报刊等史料,配以大量珍贵历史影像,客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保护与保存故宫之不易的全过程。从个人史角度切入,以小见大,是研究故宫历史与文化之佳作。
“故宫博物院在中国近代文化舞台上充当着一个主要角色,在中国近代化全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中国的文化舞台充当着一个主要角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构建了中国现代博物馆的雏形,展示了中国博物馆未来的图景,开辟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作者章宏伟说。
章老师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著有《故宫问学》《故宫学的视野》《作为学问的故宫学》,为电视纪录片《故宫》的总策划、制片人,对故宫往事如数家珍。在他笔下,当年旧事如电影般上映。今天我们徜徉于集文化、艺术、建筑功能于一身的故宫博物院时,想起并不久远的那些人和事,心中充满感念。“打卡”各大博物馆,了解璀璨的国宝,或许是对他们最好的礼敬。
高晞著《何鲁之死——1831年轰动全球的医疗事故》

1831年4月9日下午1点30分,伦敦盖伊(Guy)医院三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中国病人何鲁切除一个重达56磅、接近一个人三分之一体重的巨瘤,在长达1个小时44分钟无麻醉的手术过程中,何鲁多次昏厥,最终死在手术台上,时年32岁。
这是发生于近二百年前的跨国医疗事故。患者是一个不知名姓的中国人——何鲁只是学者根据英文报道倒推的中文名——在国弱民弱背景下远渡重洋,手术以失败告终。英国媒体报道:他是活活疼死的。
他生活在哪里?在什么契机下由东印度公司出资远赴英伦?怀着怎样的期待和恐惧走上手术台?他的手术在英国引起了怎样的市民狂欢?他的手术失败又引发了英国政坛怎样的震荡?他的故事在今天有何“遗产”?……
在浏览书稿时,这一连串不由自主的发问,让我意识到这是个激动人心的好选题。不仅因为内容精彩,也因为同理心产生的共情。对何鲁事件,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只是感到同情和悲愤,作为今日的患者,我们更感到医学进步下的庆幸——谁能想象没有麻醉的手术呢。何鲁离开快200年了,为何鲁做手术的英国盖伊医院没有忘记他,各国学者没有忘记他。这一事件的全球热度和它在中国的“默默无闻”形成了强烈反差。作为他的同胞,我们更不能忘记他。
本稿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晞。高老师为医疗史研究一流学者,著有《德贞传——一个英国传教士与晚清医学近代化》,主编有《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等书。本稿以小切口讲大历史,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英关系,英国人对东方人的想象,近代外科手术的技术进步和伦理问题等话题在她的笔下深度延展。其他的暂不“剧透”了。敬请期待。
彭元鹤著《唐诗一百零一夜》

唐诗是每个中国人咿呀学语时的伙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怎样才能激活我们对老朋友的新鲜感呢?讲故事。没有谁会拒绝精彩的故事!连生性残暴的古阿拉伯国王都被女孩精彩纷呈的故事所吸引,一直听了一千零一夜,大受感动,最终放下屠刀,与女孩白头偕老。
“唐诗一百零一夜”,顾名思义,仿拟阿拉伯“一千零一夜”,以故事结撰101首唐诗,融诗人生平际遇、交游唱和、诗歌意境于一体,回到历史现场,让唐诗在鲜活的故事场景中,像电影画面一样,重现唐代深厚的文化土壤和诗人幽微的内心世界。另一层意味则是,每天睡前读一篇,像小时候读睡前童话一样,开心又充实。
这101首唐诗是怎么编排的呢?大致以诗人生年为序,根据唐诗发展脉络,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顺序归为四辑。遴选各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及代表作,寻绎四个分期的不同特点,以唐诗近三百年的故事照见大唐气象。
除了这101首唐诗,作者还旁征博引了其他诗歌,众诗人各胜擅场,我们则一饱眼福。
在版式上,每篇呈对开面排布。首页突出诗歌文本,注释疑难字词。白页点缀山水意境图或花鸟博物图,引导读者进入唐诗意境。
本稿为予路人文阅读系列丛书的一种,以唐诗为媒,体悟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美。与诗相伴的日子,心是澄澈的。
陈引驰著《庄子百句》

末了推荐一下2023年11月出版的陈引驰著《庄子百句》。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庄子是个大幻想家,跟天地及存在其间的草木鱼虫对话,跟虚构的上古贤人隐士对话,甚至跟梦中出现的骷髅头对话,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寓言故事是中国文化童年时代的瑰宝。
谈到庄子,不止是庄周梦蝶、鲲化为鹏、东施效颦,我们应该懂得更多,并据此反视自己的生活。《庄子百句》不仅是关于庄子的知识,更是大智慧。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以《庄子》文本为依托,带你认识更多面、更立体、更丰盈的庄子,启发你思考如何更自洽地生活。
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会被名人名言或名人传记吸引,《庄子百句》让我回望了那段青涩的时光,相信它也会带给你同样的体验,获得成长的力量。

节日快乐!能在国际劳动妇女节向各位书友介绍手头正在编辑的书稿,确是一件幸福的事。这里向大家重点推介的是《宋词一百零一夜》和《〈黄帝内经〉通识》。这两本书分别在不同的编校阶段,不出意外的话,《宋词一百零一夜》应该很快就能与大家见面。
彭元鹤著《宋词一百零一夜》

《宋词一百零一夜》是《唐诗一百零一夜》的姐妹篇,也是参照《一千零一夜》的形式。刚接触到书稿时,我就被这一奇妙的连结吸引了,读唐诗、知宋词是中华儿女必备的文学修养,但我从未想过还能像小时候读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那样,阅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宋词。 本书选取101首词,讲述101个宋词故事,通过细讲词人及其时代背景,引出词的前因后果与文化意趣,试图将词放回到鲜活的历史现场中,让读者能够用心直贯古人,感受宋词之美。
《宋词一百零一夜》“从由南唐入宋的李煜,到作为宋词殿军的张炎,基本上以词人生卒年为序,较为忠实地描述了这些词人的传奇人生”。其中共涉及词人56位,有李煜、柳永、晏殊、张先、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等耳熟能详的词人,也有名气略逊但词作佳的词人;有男性词人,当然也有女性词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所收录宋词,不仅包括北宋、南宋,还囊括了辽与金,因此读者还能在其中读到辽代女词人萧观音和金代词人元好问的作品。
此外,本书在编排时还考虑到青少年读者的记诵需求,每首词独立排版,以突出词本身,并为词中个别生僻字做了简要注音、注释。一个故事读罢,心中便可存下一首词人及其作品,喜欢宋词的读者朋友一定不能错过。
刘鹏著《〈黄帝内经〉通识》

另一本正在编辑的书稿《〈黄帝内经〉通识》是“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中一种。不知道大家对《黄帝内经》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会不会已经被它的高深给吓跑了?且慢且慢,先列一些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问题,提提大家的兴趣:《黄帝内经》是黄帝所著吗?何谓“内经”?今天所见的《黄帝内经》靠谱吗?如何看待《黄帝内经》被“封神”?对于这些问题,本书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鹏老师都给出了详细且有趣的回应,其实《黄帝内经》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内容庞杂,本书选择其中一些易被今人误读的、能引发共鸣的、与传统文化关联密切的内容,帮助读者从经典入门,指引读者阅读原典。作者行文流畅,其间虽不免涉及医理,但读来却不觉晦涩,令人深刻感受到中医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智慧。

作为一名编辑而言,似乎天然地联动着社会中的各种角色,我想在物质流动、符号传递中,书籍也是这样的载体之一吧,只不过与我们碳基生物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密码罢了。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我参与编辑的一种新书和一种在编书。
汪涌豪著《老子百句》

书是生活必需,书是内心答案的寻找。最近我参与编辑出版的古典思想著作《老子百句》就是这样一部给予生活启发的书。这本书由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精选《老子》中的经典文句并加以阐述而成,有志于古典文化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本书详细的注解和精妙的引申、阐发,掌握《老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同时《老子百句》以短小的“句”为核心,以小篇幅白话解说为架构,在读书这种支配闲暇的方式中,让我们体会到独具先秦古朴气质的幽境。
苏精著《美华书馆》

最近在编的《美华书馆:档案如是说》也即将与大家见面了。本书是中国近现代印刷出版史论名家苏精教授继《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之后的又一力作。在《铸》书中,苏精教授集中介绍了诸如英国伦敦会组织的上海墨海书馆、香港英华书院等印刷出版机构,也涉及了美国长老会组织的美华书馆,但该书所论只涵盖了美华书馆近88年曲折发展中的前二十年;在《美华书馆:档案如是说》中,苏教授围绕美华书馆这一个案,以大量的新近档案为基础,首次向读者梳理并论述了这一堪称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西式印刷机构的兴衰历程,为理解近代中国中文印刷变局提供了诸多新面向。

尹世尤著《〈孙子兵法〉通识》

很快,我和贾雪飞老师共同责编的《〈孙子兵法〉通识》就要跟大家见面了。这本书是湖南大学尹世尤教授近二十年人气课程的授课结晶,每期选课人数都爆满。尹老师在线上推出“孙子兵法”慕课后,不仅广受好评,该课程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打实的厉害,有木有?再说一点我责编这本书的感受吧。真正走近《孙子兵法》,我才发现,原来它不仅仅是一部兵书,还被誉为“人类智慧之源”“出色的哲学著作”等等。它并非只讲战争,也并非只适合男性阅读。从中,军事家可以收获谋略战略、用兵之道,企业家可以收获智慧商道、制胜良方,而芸芸大众可以收获的是日常处世之诀窍。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阅读原典仍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孙子兵法〉通识》对读者就特别“友好”:作者打破了按篇章授课的传统模式,把《孙子兵法》不同篇章的相关内容整合提炼成一个一个知识点,并进行有机串联、生动讲解,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孙子兵法》的思想内核。
吴兆路、高红豪著《〈水浒传〉通识》

还有一本在编书稿《〈水浒传〉通识》也很值得一说。这部书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兆路及其学生高红豪博士共同撰写,是“中华经典通识”关于四大名著的最后一本。这部书不仅详细介绍了《水浒传》的历史原型、成书的来龙去脉,解读了《水浒传》中的重要情节,还针对大众疑问作了专门的回应,如: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为什么有些读者不喜欢宋江?为什么读者都喜欢鲁莽的李逵?可以说,《〈水浒传〉通识》兼顾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大众尤其是中学生,轻松了解《水浒传》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在这浓厚的阅读氛围中,中华书局上海聚珍的行政老师们,除了认真做好日常工作,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

说起虫子,不少人特别是女性都避之若浼。但是地球上比人类历史更悠久、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确又是昆虫。人类周遭时时刻刻都在和虫子发生着关系。和小朋友在曾经的亲子时光里共读过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激发了小朋友对虫子的兴趣,如今听说我们出了本《人间小虫》,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
《人间小虫》

《人间小虫》是一本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书籍,作者王宏超以独特的视角,通过探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三种微虫——虱子、蚊子和萤火虫,深入剖析了昆虫与人类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这些微虫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有人说这是本中国版的《昆虫记》。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昆虫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美学之作。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趣味和启示的昆虫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如何与虱子、蚊子共存,了解欧洲人是如何对付虱子的,以及萤火虫在古代读书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昆虫记》相比,《人间小虫》更加注重昆虫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昆虫在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具有更高的人文价值。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让读者更加轻松地了解昆虫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通俗易懂。
在女神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大家推荐《人间小虫》这本书,因为该书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可以作为闲暇时光、亲子时光阅读的充满趣味和启示的书籍。

三月,乍暖还寒,点点的绿草、暗暗的花香、温暖又恼人的细雨,院子后面有两棵早樱和桃树也已绽放朵朵粉嫩,这一切,无不昭示着春天的到来。
记得看到过一个段子,有人问:我们上学读了这么多年的唐诗宋词,有什么用?除夕贴春联、春晚零点报时的时候,我脑海中闪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回忆起幼时在家过年的场景;细雨蒙蒙上班途中匆匆瞥了眼小区的桃树柳树,我想起“二月春风似剪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感慨看不到花瓣纷纷而下的美景;抬头望望天边,想起以前喜欢的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不由地送自己一个笑容,而不是一脚踩进水坑,嘀咕一句“我真服了这雨,好讨厌”……我想,给自己一个微笑,让自己从容一些、温情一些、开心一些,大概这就是学诗词的意义吧。
《〈唐诗三百首〉通识》

最近手边放着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的《〈唐诗三百首〉通识》,工作之余翻一翻,发现了很多以前读书时没有领略到的意境。这本体量适中的小书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唐诗三百首》为中心,为读者讲解从唐诗看到的唐代精神风貌和艺术世界,让人静心体会诗的美景。书内也讲解了唐诗体裁与近体诗格律的特点,唐诗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力。周兴陆教授精选《唐诗三百首》中50位诗人的130余首诗进行画龙点睛式鉴赏,在“唐诗的艺术世界”这一章,以八个题材进行归类,帮助读者理解和记忆;以大众熟知的唐诗切入,讲解时代背景、诗人际遇及情感。这本精彩清新的好书,不论是亲子阅读、中小学生读诗还是似我这样的大众读者闲时翻阅,都是一个愉快的选择。
借用《唐诗三百首》最后一首诗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希望我家的高中生、我这个职场人、我们大家都珍惜时光,认真做事,莫要辜负这大好年华,大好春光。已到春暖花开时,共读诗一首。

“春日正是读书天”,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自己正在读的一本书——《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
《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

这本书严格来说是一本学术论文集,由复旦大学的高晞教授和欧洲科学院院士何安娜(Anne Gerritsen)主编,汇集了全球医疗史领域18位优秀学者和学术新秀的前沿学术成果,讲述本草在过去1600年里在全球范围流动和贸易的故事,其学术视野、学术方法及学术价值自不必多说,尤为难得的是,其中涉及的话题,是非医学及医学史专业的大众读者看到也会好奇心爆棚,急切地想一窥究竟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根”这种草药如何成为欧洲科学革命的引药,将西方医学从古典领进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从泻药到水果派,大黄是如何从药材成为食材;宋元以来的香药文化变迁与晚明改变世界格局的香料战争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18世纪中叶北美人参在中国如何营销;“虎标万金油”是如何从东南亚发展至风靡中国市场;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和数据库作为工具去进行传统文本中的本草研究……
在全球视域里探讨本草和医学,我们会发现,各文明之间在医学领域的交流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频繁得多,也深入得多;从他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传统本草文化,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
这本书的文字叙事性极强,开篇即以BBC镜头下的一张重庆中药店的照片为引子讲故事,介绍全球史方法和物质文化史方法。我非常喜欢的作家马伯庸读完后大力推荐,称其中的考据过程“如同《达芬奇密码》一般跌宕起伏,读起来十分过瘾”,虽然文字较其他通俗读物略显严肃,“但只要怀有一颗八……不对,只要怀有一颗好奇求知之心,就能从中看出别样的乐趣”。
上海中华书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今天我们如何读《资治通鉴》丨通识名家讲座 (4人喜欢)
- 2025女神节,上海聚珍的女神(和男神)们在干啥? (1人喜欢)
- 活动回顾 | DeepSeek 还是 DeepRead?且听中文系教授分解 (1人喜欢)
- 2024大盘点丨我们的年度冠军书 (5人喜欢)
- 2024大盘点丨我们做的那些事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