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设计服务
正如刚才发了一条说说里面提到的,拒绝了一个工作要求。
这个要求定义为:
非合约范围规定内容,但在约定俗成中的默认就你做了的内容。
要是以前的话我就做了,可能说明天发你,或者说临时加的我安排一下什么什么时候给你。反正总是会卡个时间进去我就给他做了。
今天拒绝了肯定有今天拒绝的原因,不过回头看看这个现象,觉得挺病态的。双方合作立场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合同约束的甲乙双方,共同对合同限定的内容达成一致并抵达双发共同认定的目标。而现在是怎么了呢?现在就是目标在合作周期中不断变化,有些因素是不可抗因素,大部分因素是可抗因素。例如:内部协作不流畅导致周期变长、前置条件确认不充分导致过程偏离、甚至于最核心的来自于:甲乙双方永恒的猜疑链的问题(这个来自于一个网络博主的观点,我偏向赞同),基本上很少遇到天灾人祸那种不可抗因素。
然而因为客观因素,却导致了非常多额外的工作产生,再加上刚才说的约定俗成的“默契“,我实在不知道一个项目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结束。
乙方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的被动。
我当然赞成乙方进行专业的引导、科学分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可是试问:一代一代的设计师有几个成功了?可以说这件事情并不是设计师不想做,而是无法叫醒装睡的人。
至于是刚才说到的猜疑链也很有趣,那个博主是分享他的观点:ai和sora的产生会不会提高生产效率?猜疑链摆在前面是无法做到的,比如说按照以前的生产工具,一个星期做两个方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sora来了,可能一个星期需要做5个。因为甲方也觉得人工智能挺屌的,这个信息他们也知道。
不过设计服务到今天为止,在卷“效率”和“性价比”就挺好笑的。你做10天,我就做8天,你做8天我就做3天,你做八天我也做八天我比你便宜一点,咱两价格一样我们再提供一个附加服务。咱们在 Negotiate些啥啊?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
甲方最大的先天优势是你们是“出题人”,产品是你们生产的,这个是注定的。这个先天优势决定了很多权利。乙方根据甲方提供服务,乙方的权利可以根据目标加以专业的判断制定最合适的服务。这个服务内容我认为协商个3、5轮花个半个月左右时间来反复磋商都不为过。定好了咱们就走进这个一起创造的游戏里面走完这段路。
你真的觉得现在还是只要快人一步就可以抢占先机的时代吗?我现在对这个观点已经有些犹豫了。
而对于猜疑链这个观点,太有意思了。
© 本文版权归 温特耳wente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