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与创业者
(原文发表于2014年-30岁时的新浪博客;在创业过程中尤其是初次创业的年轻人,通常都是极度自信的,尽管过程艰难、但摆脱了恶心的官僚体系,这种掌控全局的感觉容易上瘾;最后创业失败,但个人能力全方位提升,也更了解自己的界限在哪里。) 这篇文章,是源自我与一名猎头MM的网聊。 她问我会不会考虑重返职场,我婉转地回答“只要有团队(人)、有投资(钱),让创业者重返职场的概率不高吧...” 之后还耍帅地回了一句“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打工者与创业者就是完全两类人,可能生来就不同吧。” 她对这句话愿闻其详,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我如此回答: 这个想法,首先是从一些书如《穷爸爸富爸爸》中了解到的。 上学学到的是什么,是打工的能力,学得越高、只是相应的打工地位收入越高。在打工者与创业者(老板)的维度比较之下,打工者永远达不到创业者的高度,李开复一定很认同这个观点。 而创业者的能力是从上学中无法获得的,所以要么是与生俱来,要么是早日步入社会后逐渐领悟。 对大多数人而言,身边全都是打工者,求稳定、不愿冒风险,所以接触久了自然会被同化。而能从中脱离出来的,是对自我能力绝对自信、有抱负、希望做一番事业、人生过得与众不同的一些人。 创业者真正想明白了,与其平凡地过一生,不如快速提升自己、不断尝试积累、直到有一次可以把握住机会、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然后传递良好的价值观、让别人也过得更好。 我觉得创业者在首次落实创业之前,他的思维模式、执行力、对成功的渴望等等,都已经与身边人不同了,即使他刚毕业不成熟、没有资历,但当时机成熟的时候他照样还是会出来闯一闯。 另外,在创业公司也并非每个人都是创业者。有不领工资却做所有大小事情的人(这类人看重的是公司的未来),也有拿全工资福利却只做分内事情的人(这类人对在创业公司与大公司一个样)。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在思维上,包括价值观、行动力、拼搏精神等方面,而不是外在的东西。 创业精神放大点说,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如果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个个都打算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求稳等等,那么未来的中国人都会为外国人打工。总不可能指望中老年人去拼搏。 再扩散到创新这一块-其实已经有一些趋势了。如果现在中国人不去创新,那么未来中国每生产出一件产品、可能过半的利润都会用来填补给外国人的知识产权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