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参加过的读书会
查看话题 >有书共读01《为了活下去的思想》:穿越父权迷雾,理解女性,看见女性
编辑:愿逐月华流照君(豆瓣ID)
读书,是世界上为数不多我们能够掌控且具有确定性的事情,读书,思考,表达,进步,进而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就此得以高扬。
得益于草木的组织,我和几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在年初组成了读书会,我们共同读书,一起思考,以读书为中心,讨论社会问题,文化现象,也关注平凡温暖的生活琐细,就这样我们一起创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表达空间。
本期是我们年前的第一次线上共读分享会的文字记录稿,希望能够在将我们的个人思想形成文字的同时,积极进行女性表达,也希望我们的表达能够对世界上哪怕一个灵魂有所启发。
本期共读书目是上野千鹤子的《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推荐人:草木。
我想,在社会信心普遍缺失的当下,我们阅读这样一本书是非常恰当的。活下去,是每个个体最小的英雄主义实践,或许这个表达也许并不足够恰当,因为活着本身并非英雄主义叙事,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像罗曼罗兰所说,认清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不论是对于社会的未来,还是对于女性的未来,我们秉持最朴素的思想,即希望每一个女性都能尽可能地觉醒并好好生活,照顾好自己,事事以自己的而非他人的幸福快乐及个人发展为标准,或许这就是最佳的女性主义实践。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上野千鹤子,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她从本世纪的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在这些暴力事件中,思考性别这一不确定因素在国家和暴力体系的新构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她发出了“逃出去,活下去!”的呼号,进一步确认与阐释了“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


以下是各位书友的文字分享稿,按照读书会发言顺序呈现,留供纪念。
(内容纯原创,搬运需要经过我们每个人的同意,如需搬运,请后台私信。)
一、 草木:女性应发展自我并推动女性掌权
本书以全新视角探讨女性主义。从本世纪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阐释了“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女性主义的思想是‘活下去的思想’”这一经典论断。这本书其实是偏学术研究的,作为普通读者,对于学术方面的问题就不做谈论,就谈谈作为普通读者的感受。
首先,书名《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也是作者的研究结论。读完这本书,解决了我一个思考已久的困惑,就是女性主义到底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有这个困惑,因为在网络上我看到了太多女性对其他与其选择不同女性的辱骂、诋毁、冷嘲热讽,如辱女词汇“婚 lv”等,以及表现出来的高高在上的态度,为什么“女性主义”,会让女性以此之名伤害其他女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她们称不上合格的女性主义,她们只是性别为女,自恃为“女性主义”,但同样是施暴者,同样在压迫女性,她们的观点站在她们自己的位置上是正确的,但却是个人的、想当然的、傲慢的、自得其乐的、自我安慰的,对社会女性的进步毫无益处,她们的行为是对弱者的一种暴力,她们一叶障目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她人的处境(大山里走不出来的女性、已经被绑架束缚了一辈子的女性、农村出来没有家底的年轻女性、原生家庭不幸福还在成长中的女性等等),以自己的标准判定他人的选择,还自认为“正确”地评论别人。我再次引用书里的话:“弱者的解放绝不是‘模仿压迫者'。倘若女性主义不过是主张女人像男人一样也成为强者的思想,那我只能说对这样的思想我完全没有兴趣。”
“我所主张的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因此,女性主义不要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些曾被他人强迫接受某些观点、做某些事而拼命抵抗的人,当你们用同样的方法强迫他人对你言听计从的时候,这难道不矛盾吗?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女性主义。”弱者的解放绝不是‘模仿压迫者’。上野老师在东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里就曾经说过:“.....请你们不要把所有的努力都用在追逐个人的胜利上,你们被优越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能力优势,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而是应该发挥这些能力去帮助她们。不要逞强,承认自己的脆弱,与他人互帮互助......”所以,女性主义思想就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的受到尊重。”
而同样作为女性,我一直以来的主张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女性,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自尊自爱的女性,同时以榜样一样的存在影响年轻一辈的女性,避免沉溺在网络上与人争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关注自己,推动个人成长,借助已有的优势强大起来(比如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有阅读书写的自由和时间、有经济能力发展爱好、继续教育等),让话语权掌控者中有更多的女性,改变社会制度、法律条款、福利待遇等,为女性争取更好更大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可能性。这不是空话和口号,我知道这很难,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也可能无法做到,但我会努力做一个基石,我想未来总会有这样的女性诞生、存在、强大。
第二,我意识到语言中的陷阱和语言中的性别缺位。通过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日常的语言中有许多无意识的陷阱,背后是思想中的不察觉,上野作为研究者,对于个人所持观点非常明确,因此表达精准,对不同语言的解读也是鞭辟入里。每次看到上野的分析我才恍然大悟,意识到只有不断地提醒自己和思考,才能做到不被他人言语带偏。许多话表面上听起来是对的,但却经不起推敲,而这种辨别能力我是缺乏的。同时“女性学其实就是要将女性的经验化作语言、归纳成理论。只要你是女性,那么你就拥有可以向外界传达的内容。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信念所在。希望大家不要把学问这件事想得太过复杂,学问的起点其实就是‘我是谁’。”对弱者而言,智慧和语言就是力量。因此思辨形成智慧,表达代表自身的语言,就是作为女性拥有的力量。
我提醒自己,作为女性,首先,要敢于表达,抛弃传统要求的文静少言、不争不抢的所谓“美德”,不掩饰野心,但也不必为了表现而张扬,要要冷静客观地表达观点,减少含糊其辞,比如“嗯嗯啊啊”之类的连接词,不必因为发言与他人不同而羞愧,因为女性视角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只是被忽略太久了,这是姿态。认真思考、明确清晰、有理有据、据理力争,这是内容。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刻板印象造成的性别加固,比如说到“小三”首先想到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女性,因此才会有“男小三”“老小三”这样的词语,通常“小三”是女性都伴有批评指责,银幕形象塑造已经固定模板化了,但是最近孙怡和张晚意的剧集中,张作为孙的感情介入者,却被嗑糖,抛开艺术创作的成分,这是一种异化和双重标准,大家的态度的不同也确实挺耐人寻味的。(比如某些脏话总是带有“妈”字)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只是提醒大家,注意语言背后是无意识的思维,而这种无意识正是需要有意识去辨别的。
最后,其实是第一点的延伸,就是作为女性存在,不去追求“表面上的”男女平等,那本身就是一个骗局。书中提到,不是让男女共同参赛就是公平,不公平是赛制和起点不同。我曾经也陷入过男性能做的我也能做的,是一种赌气和愤怒,但是生理上的不同、力量上的差异等注定了女性和男性是无法完全同等的。因此我们要深刻地了解作为女性,任何的贡献和付出,要被尊重和看见,而不是被视为理所当然,做任何种类的工作,都不分高低贵贱,不是应当屈从于人,依附于人。
书中写到:“我并不认为女性主义是一种“平等分配与男性同等权利义务的思想”。女性主义思想常被误解为“男性可以做到的事情,女性也同样可以做到”,但绝非如此。认为,女性主义就是一种少数群体的思想。少数群体指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吃亏、受到歧视、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女性主义并不是一种要求“女性也要和男性一样变为强者”的思想,而应该是“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我的臂力可能无法胜过男性,也可能无法仅凭一己之力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即便如此,为什么我就不得不屈从于其他人呢?女性主义一直以来倡导的都是尊重弱者的精神。”
我们要追求的从来不是和男性的等同,而是作为女性,不用任何假设,都骄傲地认可自己的价值,尊重其他女性的价值,当被忽略被打压的时候,表现自己的愤怒,远离任何试图打压我们的人。这背后,社会发展当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女性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
我想告诉自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做决定,生活是自己的,不是他人口中的。

二、 秋落:潜在的歧视与女性主义的当代价值
这是我读的上野千鹤子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厌女》,相较第一本比较完整论述了社会上普遍且隐藏在深处“厌女”现象、背后的逻辑和女性主义,这本《为了活下去的思想》则更聚焦于解读女性和战争、暴力以及女性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内容。
也许看之前会觉得战争离当代的我们很遥远,但是读完之后会惊觉国家公领域层面的“战争”逻辑和私领域的家暴之间的关系密切,其逻辑一脉相承,后者则是我们常常能够在新闻甚至生活中碰到的事情。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很多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实际上都隐隐有着性别歧视的内容。比如上野首先论述的从人权、公民权和《人权宣言》,长久以来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都是作为民主平等思想里程碑式的标志而存在,但实际最初的《人权宣言》实质上维护的是白人男性的权益,这种“公民权”本身不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
再比如,关于暴力和战争,我之前对于战争的认识可能更大程度偏向从生命和个体的角度来反思战争的发生,但是从来没有思考过性别在战争和暴力中的影响以及从女性这一视角来认识,作者整本书论述的基础在于“目的不会将暴力正当化”,正是因为视暴力为“犯罪”(公私领域均是如此),才会有对于公私领域暴力相连接的共同逻辑。
在上野看来,女性不等于和平主义者,女性也可以成为士兵,高效且冷酷地杀人,“像男人一样”,但更严肃的问题在于“暴力必然会产生牺牲者”,在令行禁止的军队中,服从是天职,成为暴力的牺牲品,“杀人的一方”总会变成“被杀的一方”,为了不变成“被杀害的一方”,他们必须成为“杀人的一方”,受害者和加害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且是互相转化的。
延伸到私领域来讲,女性遭遇的暴力更是数不胜数,“逃出去,活下去”成为最基本的诉求,解决家庭暴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将私领域的暴力视为一种犯罪行为,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宣传的“家暴并不是家务事”,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一点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上野关于女性主义和民族主义关系的认识,上野认为女性主义和民族主义是是无法兼容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制性的命运共有而形成的自我正当化,对跨国境的各种集体概念起到了压迫作用,而女性主义应该是一种联合的力量,本应是跨越国籍、种族、性别、地域的超越民族主义的存在。
但是在当下的环境里,无论是国内或者是世界,感觉更保守、更偏向民族化,来区隔强调“你”和“我”的不同,全球化、地球村等词汇概念现在也很少被提及。
想到22年冬奥会的时候,我发过一条微博,大概意思是“近代奥运会存在的本身是为了更团结和平,但现在又最容易成为民族情绪高涨、撕裂对立的时刻,希望超越民族国界政治限制的不仅是对不可能的挑战精神,还有对共同规则的遵守和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善意和感动”。
如何在民族主义高歌猛进的当下去发挥女性主义的价值其实是一个更长远的问题,这种女性主义不是争取各种维度上的完全平等,而是争取“活着”的权利,和包括老弱残等所有的弱势群体一样。

三、瓜子:活下去的思想及建立女性语言
整本书阅读下来,学术性还是挺强的,像是一本学术论文集,也不乏有些没读懂的地方,有待以后再次阅读。这本书里面讨论了很多话题,包括女性主义、民族主义、“平等参战权”、战争与核记忆、家庭暴力等,总体思想贯穿全文,即“没有什么是超过生命本身的价值,女性主义不是为了让女性全都去变成强者,而是让弱者能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
在开篇出现了一些名词和概念,如公民、人权、公民权等,道出了男人与女人的异同,让我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原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还有过这样的含义,原来女性主义所涉及的内容如此广泛,这是我从未有过的思考。
下面我选取书中的两个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
1、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有赴死的思想,却没有为了'活下去的思想'。因为赴死的思想光鲜亮丽,使人深陷其中,而反观'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丢人、毫不得体,还会被责难为'胆小鬼'、'懦夫'。”赴死的行为还被视为一种英雄主义,但是上野老师提到说“这种英雄主义带来的只有消极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对抗暴力(以牙还牙的想法)不过是具有行使暴力能力的人所拥有的一种手段罢了。倘若弱者想要试着对抗,只会遭到彻底的反击,并且遭遇比以前更为严苛的打压。”
联系到日常听到的家暴事件,人们常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受害者是没有反抗的能力的,或者反抗之后的结果只是受到更加暴力的对待,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逃离那个环境,所以会反复受到虐待。
所以上野呼吁我们,要“逃出去,活下去,所有的死亡都是没有意义的,纵使你沦落为难民,也请活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提到了在北海道有一个专门为人们提供精神医疗支援的福利组织,叫做“伯特利之家”,他们呼吁“无论多么痛苦,无论受了多重的伤,都请来伯特利之家”,我觉得这个机构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创建者非常了不起。
2、女性没有母语
“在思想的语言中,女性是没有母语的。当然,作为日常用语的女性语言是存在的,但它并不存在于思想的语言之中。无论在哪里谈论什么,都只能用借来的语言、用他人的语言来讲述。”
联想到我听到一期关于语言的播客,里面提到我们日常的语言中暗含了很多的性别不平等,偏见,比如说“雄心壮志”,明显是一个褒义词,但为什么是“雄心”而不是 “雌心”呢,相反很多词,在女生身上就是贬义词比如说怨妇,嫉妒是女字旁的,还有很多人日常会说的“妈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脏话都是辱女词。
但是尽管意识到那些是辱女,还是会无意识地说出口,因为已经变成一种顺口溜了,在说的时候是意识不到的。虽然说很多人在说那些词汇的时候本意不是辱女,但是一直流传下来会让人忽视词汇本身是存在这样的倾向的。说明这在我们的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这很能体现出在社会结构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并且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形成了一种惯性的思维定势,这也是很恐怖的。
回到书中所说的,女性主义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女性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建立女性的语言。
最后我想以书中的两段话作为我分享的结尾:
也许当女性仅仅只是女性的时候并不是弱者。但只要生了孩子,她们就会变成弱者,只要她们要照料老人、病人,她们就会变成弱者。我们是不可能一个人出生、一个人活着、一个人老去的。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那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为了活下去的思想”。因此我们需要结伴而行。


四、 苗苗:在多元女性主义下勇攀人类高峰
作为上野老师的老读者,她的每一本著作都能给我带来相当多的启发,而比启发更重要的是,我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这些力量不断推动我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勇敢地向前走。
我的分享如下:
1、尊重多元的女性主义思想
女性主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它尊重个体经验,高度个体化,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女性主义内部分歧众多的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打破宏大叙事,它和宏大叙事之间呈现了一种背反关系,这种背反不是一种故意的,故作姿态的背反,而是一种根本立场价值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于,宏大叙事往往倾向于抹除个体困境,强调集体困境与集体努力,但是女性主义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实践的,但并没有一种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行法则。所以它是一种活下去的思想,是一种高度尊重个体经验,个体境遇的,一种名为“活下去”的思想。逃出去,活下去,就是女性主义教给我们的最朴素的反抗。
eg相比民族主义,女性主义这一概念的前提为:①多元性、②部分性、③相对性。
eg拒绝英雄主义:所谓英雄主义的核心。所谓自我牺牲,说是为了家人、为了恋人而死,实际上才不是为了别人呢,只不过是为了自己所信奉的理念和思想而选择赴死罢了,它是一种终极动机。
小林善纪的《战争论》(1998)的腰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你是选择参加战争,还是选择放弃日本人的身份?”,这句话可以被解读成一种威胁。有人深信不疑国家、民族这些价值是赌上性命也要维护的。为了捏造的价值而选择自我毁灭,我想说你们男性干脆自相残杀吧,但是当女性的命运也被卷入其中,那就不再仅仅是男性的问题了。我(上野女士)反倒想说:“让我放弃日本人身份?放弃了,我照样生活得很好。”
eg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于父母和身边的人在大阪大空袭中接连死去的人来说,不存在什么有意义的死亡。没有什么能给死亡赋予价值,也不存在什么“尊严死”。
2、我们有一天都会变成弱者
女性主义是一种尊重弱者的思想。在父权社会,铁拳大于男人,男人大于女人,在这样的等级森严的制度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每一个人都在受压迫,本质上就是因为这种思想遵循了一种“封建等级制度”思想。而只要有等级,就会有压迫。
女性主义的思想是一种消除强者的思想,而消除强者不是说绝对意义上消除身体强壮的人,也不是消除有钱人,而是让大家每个人都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弱者,即便你今天不是弱者,你明天也有可能变成弱者。
人总会老,人的肌肉总会萎缩,钱财也不可能永远丰盈,我们总有一天会成为体系中的弱者,定义下的弱者,所以我们尊重弱者,本质上就是尊重自己。所以我们不追求大家都变成强者,也不追求女性要“像男性一样”,因为像男性一样,就意味着我们还是陷入了一方统治另一方的逻辑中,而这个逻辑不被打破,人类永远不可能得到解放。
eg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关于超老龄社会,这也是上野的研究领域之一。超老龄化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所有人都能懂得,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不依赖任何人就可以一直活下去的作为强者的时间只不过是漫漫人生路中的一段而已。所以我们呼吁大家都积极地去体认自己也会成为弱者这一事实。只有经过长期的忍耐历练,我们才终能成人。我们是照顾年幼孩子和年迈父母的看护者,而这样的我们不可避免地终将成为“被看护的人”。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是不可能一个人出生、一个人活着、一个人老去的。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那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女性主义并不是让弱者变成强者的思想。它是创造一个让弱者能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社会的思想。
3、女性的表达与言说至关重要
女性主义呼吁大家把个体的经验通过个体言说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一定有意义,我们要夺回自己的定义权,所以我们不能绝对放弃表达。女性学就是将女性的经验化作语言的努力过程。我们将自己那份独一无二的经验,不是用悲鸣或哭喊的方式,而是通过展示证据,有条理地用语言向一个可以让我们安心的倾听者讲述出来。只有这样,可以被他人理解的语言、可以传达我们想法的语言才会出现。上野说:女性主义所做的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哪,就是让女性获得语言的一个过程。”
4、自我选择缘
女性应当相互联结,相互扶持,逃出去,活下去。上野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选择缘”,这种选择缘不同于性缘关系,就我个人理解更倾向于友缘关系,这种关系基于大家的自主选择,可以尽力规避外力的干扰,而自行选择。追求人与人之间的选择缘,是一种应对风险的手段,人是社会性动物,但是当市场、国家都失效的时候,我们去哪里寻找安慰,选择缘做的就是这件事。
上野女士的相关著作:《女缘改变世界》(1988},《生活在女缘之中的女人》(2008)。
5、行动与行动的迫切性
少一点主义,多一点行动,才是信仰某种主义的最佳实践。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行动,上野举了这样的例子:
一位德国牧师所写的回忆录中的一篇文章。这位牧师是“二战”的幸存者,当时他未能阻止那场战争。他这样写道:
起初纳粹追杀共产主义者,我虽然感到稍许不安,但毕竟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接着,纳粹开始追杀社会主义者,我感到更加不安了,但毕竟我不是社会主义者,所以我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之后,纳粹开始攻击学校、报纸、犹太人等等,每一次出现新的攻击目标,我的不安就增加一分,但我还是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那之后,纳粹开始攻击教堂。我是一名牧师,因此我采取了行动,但为时已晚。(吉田,2005)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拳头没砸到自己身上就悻悻然,我们应当担心,如果我们不行动,如果我们不觉醒,下一次拳头砸到自己身上便为时已晚。就像狂人日记里写:今天他们吃别人,明天就未必不会吃我。道理是一样的。
而我们最好的行动,就是不断地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上走,攀登人类高峰。行动,是发展主义的最佳途径。

五、小张:家国叙事的反思与弱者的去污名化
曾经听过东京大学的演讲,里面曾提到过弱者思想,当时并没有太大感触,看这本书才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上野老师说在读战争记录(中井)时,总会不由得想:原来如此啊,果真如此吗?果然如此啊!他直接把那件每个人都能隐隐察觉到的事摆在我们面前,告诉我们其中不容置疑的真相。这也是我读上野老师书的感受。
读书过程中会有连结,优秀的观点始终会被提及。作为弱者,不能接受自己是弱者,承认自己是弱者就像是失败了一样,受害者也总是拒绝受害者这个标签(《同意》)。
除了不能接受,也难以言说。很多受害女性一直默默忍受着,比如以为了孩子为借口忍受家暴的妈妈们,遭受过各种伤害的女性,总把伤害当成私事,不会拿到明面上讲,隐私是难以跨越的高墙,所以me too运动会轰轰烈烈,因为大家彼此没想到都曾经历过,都是受害者。绝不能期待家暴者会变好,也不能期待在这个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会健康。为此要瓦解隐私。
关于家国主义,越长大越会多一些思考,热爱祖国是我们一直所接受的教育,但热爱的或许并不是那个权力本身(政权),而是热爱这块土地及其养育的人民。
关于活下去的思想更是和通俗意义上的英雄主义相悖,为了国家牺牲也是一种思想的洗脑,或许,我们被烙下了太多思想钢印。赴死与活下去两者相比总归是活下去,即使成为难民也要活下去,要抱有这样的决心啊。
上野老师从近代日本百年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学到这样一件事——不要去追求所谓“更好的民族国家”。除此之外许多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历史,总是胜利者写就的!一些想象不到的阴暗面,比平时更为恶毒的压榨、侵占、残暴、迫害,却全都被巧妙地掩藏起来了,而且失败者都是非正义的负面形象。
我们生活在一个墙里,在墙里看世界,就总会想出去看看,永远存在信息茧房。除此之外,你只要作为国家的一方,你的行为就是正义合法的,即使做出难以接受的事情,如杀人和暴力,只要你代表所谓正义,你就有一副安全牌。女性也是战争的共犯,母亲一词在战争中也成为了一把利器,送母亲的孩子光荣赴死。警惕语言的陷阱,尝试辨别,学会思考。
另外,难以想象全是强者的世界,人各有所志,目标不同。女性并不需要一味寻求男性地位,因为在此之后始终会有弱者存在,替代原有的弱者。在一个弱者也会妥善对待的社会,方可放心成为弱者,毕竟,我们是不可能一个人出生、一个人活着、一个人老去。

六、Jan琢词:接受弱者身份,构建理想社会
上野千鹤子所主张的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自己以前总觉得男女平等就在于男性所能做的事情女性也可以去做,这样子才可以让男性看到女性的力量。可是男女天生在力量上就是不平等的,性别差异天生就会存在,女性的力量天生就得被男性压制,这是不可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获得男性的尊重和平等至关重要。
所以上野千鹤子的女性主义也点明了最关键的一点,女性不需要成为男性,也可以拥有尊重。女性天生在力量感上比男性弱,当女性经历生育时,更会成为弱者,这时候又该如何保证女性的权利?女性主义在于从未要求女性要像男性一样拥有男性的权力,从未考虑过让女性“像男性一样”。
上野千鹤子的女性主义不只关乎女性,还关乎社会上每个个体,因为每个个体最终都会成为弱者。由女性主义延伸至整个社会,每个人都会老去,这时候每个人都成为了弱者,如何保证弱者的权利就是最重要的课题了。所以上野千鹤子不仅只阐述了女性主义,也阐明了弱者生存的姿态。当弱者想要活下去的时候,只有一个选择——“逃出去,活下去”。社会上的权力关系总是处于绝对不对等的情况下,掌握权力的人可以选择不去使用权力,需要更大的定力去保证自己禁得住诱惑。
女性主义思想是“活下去的思想”。女性主义并不是让弱者变成强者的思想,它是创造一个让弱者能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社会的思想。在整个社会上来说,每个人都不是个体,是不可能一个人出生、一个人活着、一个人老去的。每个人都会从强者变成弱者,每个人都逃不开需要他人的时候,“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每个个体都需要的,去创造一个谁都能平静地接受自己变成弱者的社会。
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尊重弱者的社会,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公领域和私领域的暴力都会消失。可是这样的社会,是否有些理想主义,要达成这个结果,需要做出多少努力,我们离这样的社会还有多远,我们要做出什么样的措施,是我们要一直要思考的问题。
上野千鹤子所主张的女性主义,就是让女性获得语言的一个过程。所以,女性要先勇于表达,只有表达出来才会有所改变。

七、寒鸦:真实的女性经验与决绝的反抗
1、不可逆的女性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不可逆的,从那一刻起我变得敏锐,发现那些默认的事情背后隐含的男权意识,我不止在男性上看到了,我还在女性和自己身上发现了太多被规训好的东西,太多没有经历过思考就被灌输的东西我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厌男又厌恶自己。
没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我要我自己的表达我迫切的寻求改变,包括最近看了很多女性相关作品,它们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揭示父权制社会客体化的女性现状,对女性独立性和主体性的探索,对我都很有启发些性别歧视等。
不管什么主义我希望落到实地来,我真的想知道,作为一个女性我该怎么做?我可以改变什么?
2、新视角。
通过对“人权”词汇本身的起源探究其隐含的认知和定义,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语言就是学文化。
女性主义: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一种能让人在悲惨的世界中“活下去”的思想。女性自己决定自己是谁。还有关于暴力、战争、民族主义等研究,让我对女性主义在国家社会制度等层面有了更多认识。
3.关注女性主体本身。
就像达洛维夫人书中布鲁顿女士依赖男性进行文书写作,不是因为女性能力不够,只是在男权社会,规则都是以男性为主体书写的。所以我现在,对于一些事件,男性怎么看?男性怎么想?他们也太习惯于被关注了,who cares 。
厌女是一种文化,而厌男是一种情绪。女权必须要“矫枉过正”,这点韩女走在了前面。被遏制表达,被划到男女“平等”,根本上无法改变现状。就是要反抗,就是要发声。


原文链接有书共读01《为了活下去的思想》:穿越父权迷雾,理解女性,看见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