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社会的结婚的动力
之前看过内心动力之类的书,里面把动机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激励,内心驱动。每个部分也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喜欢和害怕。
以前人们结婚的动力大概可以归纳为:外部:追求良好生活,恐惧被社会排斥。内部:喜欢亲密生活,害怕孤独。因为资源的稀缺和分配方式的不平衡,恐惧与害怕或许占据更多些,养儿防老;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从这些俗语中可以看出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此派生出来的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也与之匹配,形成一套理论。
到了现代,由于物质文明飞速发展,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如今更是已经全面脱贫,步入小康社会。虽然各方面仍有不足,但是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原先的社会意识失去了物质基础,已在变革过程中。粗略的推测,恐惧与害怕的动力来源会逐渐减弱(但也有可能出现新的变化,比如从害怕饥饿转为害怕阶层跌落,从害怕物质稀缺到害怕风言风语,他人评价。而对孤独的恐惧也并未消失,只是被发达的娱乐项目掩盖麻醉了)。
动力中渴望和喜欢的部分会逐渐上升。对恐惧的绝对依赖需求逐渐消退,对爱的相对需求逐渐占据主导。也就是说结婚虽然仍然是人类社会存续的大势,已经不再是个人人生之旅中的必然经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