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戈尔的一生——以死明志
我国历史上不乏死谏之士,往往难以得到百姓共情。但2003年上映的《大卫·戈尔一生》颠覆了我的世界观,原来以死明志还可以这样。

大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学哲学教授,也是一位死刑的坚定反对者,但他被控奸杀罪面临死刑。行刑的前3天,大卫要求电视台记者贝蒂采访自己,并要求对方提供50万的采访费。

贝蒂如约来到监狱采访大卫,两人开始还原这起奸杀案的真相。大卫·戈尔的前半生光鲜亮丽,他是哈佛大学才子,双料第一, 毕业后一路晋升至奥斯丁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主任,可谓是少年得志。大卫授课生动有趣,连枯燥难懂的拉康哲学都能被他轻松解读,他成为了众多学子眼中的“魅力教授”。

大卫有一个坚定的信仰,那便是拥护人权,反对死刑。他成为了民众拥护的“死囚守护者”,并参加与得州州长辩论的直播嘉宾,上半场大卫口若悬河压制州长,还引用希特勒的名言下套,把州长带进沟里,赢得了优势。下半场,在大卫和州长唇枪舌战达到高潮时,州长突然停住拿出了一张纸和笔,他告知大卫只要能够列出一个清白的死刑犯,那么就立刻废除死刑。大卫顿时语塞,盯着得意的州长,他愣是说不出一个名字,最终大卫输给了州长,大道理输给了“现实”。

大卫人生的转折点是被自己的女学生波林指控强奸,他的动机是与自己妻子不和,对貌美的、刚退学的女学生下手。 强奸的证据是女学生的控告、身体上的抓痕、下体内的精液。
事实上,大卫被污蔑了,波林要求大卫让她及格,承诺愿意为了分数做任何事,大卫严厉且讽刺地拒绝了她,波林退学之后展开了报复,她在酒会上诱引大卫,主动发生关系,控告后又撤诉。
经历了这次污蔑事件之后,这位光彩夺目的“哈佛才子”“魅力教授”“死囚守护者”失去了工作、家庭、救济,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

原本先出轨的妻子卖掉了房子,带走了大卫最爱的儿子。抵抗死刑运动组织拒绝让他参加活动,痛斥他是个酒鬼、强奸犯。之前的女同事见到他如同看到了鬼。

如此反转的人生,让大卫明白了真正守护的东西是什么。他一生的终点是决定“主动”去成为一个强奸犯、谋杀犯、死刑犯。他和白血病女性友人、牛仔精心策划了这场“先奸后杀”案。

等到贝蒂弄清大卫是被冤枉的死刑犯时,她已经无力阻止了。当贝蒂拿到最后那把“自由钥匙”,看到大卫·戈尔离开尸体,转身看向镜头的那个坚定而决绝的眼神,她被深深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