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六七十年代音乐市场中媒介(广播、磁带)的影响
研究吉田拓郎的时候,突然对“磁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音乐市场”发生了兴趣。
捋一下历史,磁带是30年代左右量产,60年代出现大型卡式磁带,进入家庭成为可能,68年小型卡式磁带标准确立,并被日本小型化。70年代末出现随身听。也就是说,一直到70年代初,黑胶唱片都是音乐市场的绝对主流。 卡式磁带带来的一个特点是便携性,黑人(六十年代是白人大学生)抗着一个磁带收录一体机在广场跳迪斯科舞这个场景,是现代流行音乐的基础。黑胶唱片是没法这么玩的,也就是说,磁带才带来了青少年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可能性。试想,如果一个年轻人,买了黑胶唱片,要在家里选个爸妈不在乎的时间段听全家共享的唱片机,那他选取的唱片受到多大制约。
但是!我觉得仅仅从唱片/磁带/CD销售上看媒体,就忘记了另外两个渠道: 夜店/咖啡厅 和广播/电视。
电视对于偶像音乐浪潮的作用我想不用多讲。六十年代吉田的音乐,是如何传播到全国的呢?
首先,他会在学生运动的大学集会上表演。之后,会到酒吧俱乐部表演赚钱回血。然后,在录音室发行。最后,电台会播放磁带,把大阪的吉田歌曲传到东京。黑胶和录音带的差别在这里:录音本身用的就是多轨磁带,转黑胶母片需要的资源,比磁带母带翻录的成本要大得多(当然,母版大量翻印的时间成本低于磁带翻录,但是很多人都是直接收音机转录)。
中学生,在吃茶店打发放学后的时间,听着店里播放的黑胶或者广播,晚上大家一起在酒吧看棒球赛,听电台主播聊天……
在这样的宣传之后,才是大家在唱片或者书店的购买。对了,还有杂志。杂志也会附赠一盒磁带,玩具甚至香水之类的赠品。
八十年代随身听才流行,但是收音机在七十年代中就已经小型化到可以让中学生自己有一台在卧室了。
日本七十年代的电子音乐,也对应了当初的迪斯科浪潮。歌舞厅,台球室,电子游戏室(对日本来说包括小钢珠店)是中国人的回忆,日本人还要加上吃茶店(咖啡厅),俱乐部,酒吧。
美国的布鲁斯等黑人音乐,现场即兴演奏,因为有社交舞会这个场景。而吉田的民谣,和当时大量的演歌,也来自于酒吧驻唱,和"吃饭聚会了,我来唱一个"的需求。这和随身听普及之后,大量歌曲难度很高,歌迷很难跟着唱出来的新曲子有很大区别。 披头士越来越难演奏越来越非古典的作曲,也是因为摇滚乐减少了乐队规模,强调了主唱。 民谣就更简化了,一个人一只吉他(吉他还不用弹调子,只用弹和弦就行)最多还有个口琴就能唱了。
吉田本人也是一个对媒介做出贡献的人。他是日本的大型户外现场改革第一人。
如果说摇滚是现场极其重要的音乐形式,那么能把民谣的这部分改到白天的大型现场,在日本这点也是很难得的。别人也很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