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出版丨中国画基础 : 梅、兰、竹、菊画谱简明
SHU SHANG WEI

新书出版
PUBLISH
SHUSHANGWEI
本书是一本高等学校教材,专门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美术学学生编写。
本教材分六章,以传统“梅”“兰”“竹”“菊”画谱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为主题展开论述。本教材编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于将中国传统花鸟画理论与实际创作相结合,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作能力、创新思维。本教材也对从事美术的专业人士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宋]杨无咎《四梅花图卷》(局部),纸本水墨,纵37.2cm,横358.8cm。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书单推荐


·图为树上微出版新书
《中国画基础 : 梅、兰、竹、菊画谱简明》百度百科词条
PUBLISH
写意梅、兰、竹、菊略及
▷▷01
梅、兰、竹、菊在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梅、兰、竹、菊作为花鸟画“四君子”题材被历代文人骚客广泛赞誉。“四君子”是中国传统画科花鸟画的专业术语之一,此类题材的绘画技法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此处仅以写意论之。写意梅、兰、竹、菊始于宋、全于元、集大成于明清。写意梅、兰、竹、菊的笔墨程式作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入门基础,以简练概括、富于变化,深得历代画家的推崇,也备受人们喜爱。
古往今来,写意梅、兰、竹、菊一直象征着“高洁”“典雅”“气节”“隐逸”,历代画家在作品中将它们的品质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相互构建,用它们美好的自然属性象征着文人情怀与观照,以抒发胸臆。文人画家笔下的花、草、树木除形态外也多具象征含义,因松、竹、梅能耐寒,自南宋伊始得到更多的青睐与赞赏,将它们组成“三友”以比况身处乱世,不变其节的忠贞之士。
林景熙(1242—1310),温州平阳(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人,字德旸、一作德阳,号霁山,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著《白石樵唱》(计六卷)、《白石稿》(计十卷)被后人编为《霁山集》。林景熙著《王云梅舍记》云:“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松、竹、梅经冬不衰,故称“岁寒三友”,松象征长青不老,竹与梅象征傲骨迎风和挺霜而立。南宋文人画家好写松、竹、梅,多做《岁寒三友图》(图1-1、图1-2)。
赵孟坚(1199—1264),海盐广陈(今浙江省嘉兴市广陈镇)人,宋太祖十一世孙,字子固,号彝斋,南宋文学家、画家。他擅长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其画多用水墨,行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风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有《自书诗卷》《墨兰图》《水仙图》《岁寒三友图》等存世,另著《彝斋文编》(计四卷)。他经历北宋丧国之痛,常以水墨法画梅、兰、水仙等,借此传递清高、坚贞的画外品质。他用“折枝法”将松、竹、梅组合到一起,横斜在画面中央位置,以兼工带写的技法画了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代表了当时文人阶层的家国情怀、节操与美德。
王贵学(生卒年不详),临江(今江西省樟树市)人,字进叔,南宋文学家、画家,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撰有《王氏兰谱》存世。王贵学撰《兰谱·自序》载:“世称三友,竹有节而吝于花,梅有花而吝于叶,松有叶而吝于香,唯兰并有之。”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纸本水墨,纵32.2cm、横53.4cm。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吴镇(1280—1354),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他擅画山水、梅花、竹石,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并称“元四家”,生平事迹可详见《画史会要》《清河书画舫》《六研斋笔记》《容台集》《仓螺集》,有《双桧平远图》《渔父图》《长松图》《草书心经》等存世。吴镇在“三友”基础上加入兰花取名“四友”,并做《四友图》。
陈继儒(1558—1639),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明代文学家、画家、大儒。他是诸生出身,后隐居在小昆山、东佘山关门著述,屡次皇诏征仕皆以疾辞。他工诗、擅画,书法学习宋代苏轼和元代米芾,对明代董其昌“南北宗论”持肯定态度,倡导文人画重视自身文学修养,擅画墨梅、山水,自然随意、意态萧疏,有《梅花册》《云山卷》等存世,另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等。明代陈继儒撰《梅兰竹菊四谱·序言》曾记:“文房清供,独梅兰竹菊四君,他无所取。”自此便有了“四君子”说。
成书于清初的《芥子园画谱·二集·卷三》就辑有《梅谱》《兰谱》《竹谱》《菊谱》。清中叶,文人画家在梅、兰、竹、菊的基础上又加入松树、水仙、荷花,并称为“七友”或“七清”。清中叶以后,诸家《梅谱》《竹谱》将梅、竹画法称为“双清”程式。明、清两代以梅、兰、竹、菊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四君子”成了文人画家反复吟咏和绘制的对象。传统器具和传统服饰中的梅、兰、竹、菊纹饰皆是家喻户晓和人们喜闻乐见的。

[明]陆治《兰花册》,绢本设色,纵21.5cm,横17cm,文徵明题跋:“罗带无风翠自流,晚寒微亸玉搔头。九疑不见苍梧远,惜取湘江一片愁。”落“徵明”,钤白文印“文徵印”、钤朱文印“衡山”。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PUBLISH
梅、兰、竹、菊画谱体例
02◁◁
明清诸家画论与画谱皆以梅、兰、竹、菊作为入门基础。画梅有《论画梅》《梅花歌诀》《梅花画诀》和画梅花老干、嫩枝、圈花、点花、点蕊、花苞等谱列图式;画兰有《论画兰》《兰花歌诀》《兰花画诀》和画兰长叶、画兰短叶、兰花花头、点蕊、花苞等谱列图式;画竹有《论画竹》《画竹歌诀》《画竹画诀》和画竹干、竹节、小枝、竹叶、竹篁等谱列图式;画菊有《论画菊》《菊花歌诀》《菊花画诀》和画菊花头、菊叶、菊花干、花苞等谱列图式。学画写意梅、兰、竹、菊,除要了解它们的自然生长结构和通晓各家画论、画歌、画诀之外,最重要的是掌握明清诸家梅、兰、竹、菊画谱的谱列程式。
写意梅、兰、竹、菊的程式十分丰富,既饱含了中国传统文人花鸟画的写意旨趣,又充满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装饰趣味。艺术家从客体出发,既要写出眼中之梅、兰、竹、菊,也要写出胸中之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画论历来提倡“形神兼备”,写意梅、兰、竹、菊亦是如此,除了重视传统写意花鸟画的审美意志、审美旨趣之外,还需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哲学思想、美学思潮等。“形神兼备”是六朝以来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明清诸家所著画论及编绘的梅谱、兰谱、竹谱、菊谱也一直延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美学思辙。明清文人花鸟画历来反对“拘以体物”的院体花鸟画,认为只有“形神兼备”才能“气韵生动”达于上品,若退而求其次,只需“颇得神气”“虽略于形色”亦可。写意梅、兰、竹、菊难在不违反其生长规律的同时,又要把“写”与“意”用笔墨充分表现出来。这需要以明清两代的梅谱、兰谱、竹谱、菊谱所记载的程式作为入门基础,勤加练习之余还要开阔眼界,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从眼中的梅、兰、竹、菊,到胸中的梅、兰、竹、菊,再到笔下的梅、兰、竹、菊,这是艺术凝练的过程。学习者在具备熟练基本功的前提下,持之以恒地研习传统程式,才能达到预期的笔墨效果。



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审美观和审美旨趣在视觉艺术领域的体现,
也是古人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方式。
PUBLISH
写意梅、兰、竹、菊的新时代气息
▷▷03
写意梅、兰、竹、菊寓意的清雅淡泊、不作媚世,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折射下历代文人品格的象征。在新时代,学习传统写意梅、兰、竹、菊的笔墨程式需要将时代感召融入创作之中;在突出梅傲、兰幽、竹澹、菊逸的同时,还要将梅、兰、竹、菊的气节与时代环境相融合;在学习和实践中,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艺术创作的“根”。写意梅、兰、竹、菊的艺术创作不仅要体现出创作者的艺术心境,还须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要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画的艺术精神,砥砺品行,经受时代的考验。
画梅之余,艺术创作者须学梅的凌霜傲雪、无私奉献,培养梅花般的品行,不计较个人得失,如梅花般“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a画兰之余,艺术创作者须学兰的幽雅淡泊,常怀谦虚、谨慎之心,内心宁静,处世淡定,即便是生于幽谷、深山,生长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也要始终保持兰之本性,避诱惑,离世俗,恶谄媚、除取悦,时刻保持廉洁、清白、奉献的高尚情怀,当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要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画竹之余,艺术创作者须学竹的坚韧不拔、不怯懦、不漂浮。
画菊之余,艺术创作者须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幽静,喜宁静淡泊,恶追名逐利,摒心浮气躁,戒名缰利锁。
新时代,写意梅、兰、竹、菊的艺术创作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符合时代气息的艺术语言打造中国风尚,这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艺术工作者必须做到的自觉。艺术工作者在学习传统写意梅、兰、竹、菊笔墨程式之时,还要清晰地意识到传统文人画的不足。对传统进行回望之时,还须把握时代脉搏进行创新,要关注“新题材”“新样式”,勇于突破传统,跳出古人窠臼,既要体现人民的、高尚的美学追求,还要呈现出新时代艺术创作的“新气象”“新风尚”,以服务人民、服务国家和服务时代。

本书作者路遥为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现任教于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路遥老师多次与树上微出版合作,于2022年12月出版《明清“十八描”类画谱源流考》,由九州出版社出版,树上微出版精心设计而成!

202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明清‘十八描’类画谱流播日本的跨文化认同研究”(编号:2022B043)
2021年度哈尔滨学院青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明清‘十八描’类画谱源流考”(编号:HUDF2021105)
书作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为研究己任,将该课题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清晰地梳理与还原了此类画谱由“源”至“流”的传播进程,立足于“十八描”类画谱的发展史观,完整地呈现出此类画谱传承与发展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

[宋]苏轼《枯木怪石图》,
纸本水墨,
纵26.5cm、横50.5cm,
国内私人收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您有出书的梦想,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出书,如果您感觉孤军奋战,需要专业的团队支持,那么您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