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yn Horner《上帝的体验:启示的现象学》
The Experience of God: A Phenomenology of Revelation by Robyn Horn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x + 226 pp.
University of Zurich
https://doi.org/10.1111/moth.12933
(机翻微调,仅供介绍交流学习之用,未经原作者及刊物同意。)
罗宾-霍纳(Robyn Horner)在《上帝的体验:启示的现象学》(The Experience of God: A Phenomenology of Revelation)一书中认为,在对待神的启示时,人类的体验要优先于信仰。该书的哲学贡献在于它运用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将启示说成是超越命题主张的变革性事件。相反,该书对信仰与经验的区分却值得商榷,这也是本评论提出批评的基础。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背景中的问题 "介绍了全书(第 1 章),随后是 "生活在世俗时代 "一章。第二部分题为 "当代哲学和神学中的启示",包括三章:第 3 章 "作为哲学问题的启示",随后两章探讨作为神学问题的启示:第 4 章 "神学与形而上学 "和第 5 章 "启示的分叉"。本书的第三部分用三章探讨了启示作为事件的观点:第六章 "神学的诠释学-现象学方法"、第七章 "启示超越经验 "和第八章 "启示影响经验"。本书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主要讨论 "启示的事件本身":第九章 "启示塑造经验 "和第十章 "启示改变经验"。
本书开头几章重述了神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变得越来越不可信和不可理解,因为人们往往把它当作信仰问题而不是经验问题来对待。第一章后半部分对这些术语进行了澄清,这很有帮助。霍纳从现象学出发,对 "经验 "一词的一般用法进行了阐释,认为它反映了一种主动的、有意的意识(Erfahrung/expérience)或一种被动的、非有意的意识(Erlebnis/vécu),在这种意识中,人们经历而非指导经验。霍纳阐述了经验在文化和社群中的发生,强调了经验的个体性和社群性的不可分割性。
"信仰 "意味着一种需要验证的观点。霍纳正确地指出,验证的标准因信仰的性质而异(如科学与启示宗教)。在个人权威取代机构权威的过程中,人们对信仰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导致信仰被理解为纯主观的。第二章 "生活在世俗的时代 "进一步从更广阔的历史趋势中审视信仰,讨论了个人化、非传统化和世俗化如何挑战可信仰性的条件,并导致信仰从嵌入传统机构到现在的分散性和主观性的重构。
第 1 章和第 2 章对信念的表述不同于对经验概念的哲学化处理。经验有多种意义,而信念的表述却是单一的。然而,难道信念不也有多种意义吗?从词源学上讲,"信念 "源于古英语单词 "belyfan",反映了历史上与信任、信仰以及对某物的深切关怀或热爱有关。前者是一种命题式的态度,后者则是一种对真理的体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其词源有更紧密的联系。
当然,神学家和宗教权威可能不会在这种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 "信仰"。在谈到信仰时,他们可能是在 "相信那个"(believing-that)的意义上使用信仰,即信仰是以命题的形式对神圣真理的理智认同。然而,教会的官方宣言指出,信仰是上帝通过恩典感动人的意志而达成的。这表明,信仰需要一种特殊的前预言经验作为信仰可能性的条件,这与霍纳的比喻相吻合,即相信爱需要首先在爱中发现自己并被爱所关注。
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是,命题信念("相信--那" believing-that)不仅是对经验的制约,是对超越经验的知识的强加,而且可以通过抵制其他会歪曲和削弱经验的命题主张来保护经验。例如,基督教信仰最普遍的表述是《尼西亚信经》,其措辞是 "信入"(Credo in)而非 "信那"(Credo quod),经常被理解为一组命题。暂且假设这种解释,这些命题在历史上的出现可以被理解为对以还原论方式看待神和人的对立信仰(教会称之为 "异端")的回应和拒绝。这种对教会教条更为宽泛的解释无疑是值得商榷的。然而,如果能对这种理解进行更全面的探讨,本书的论证效果可能会更好。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读者可能会质疑是否可以像霍纳所说的那样区分信仰与经验。
第二部分 "当代哲学和神学中的启示 "的三章(3-5)探讨了当代社会、哲学和神学背景下的启示问题。首先,由于将启示排除在学术话语之外的内在框架,信仰与哲学之间出现了 "大分裂"(第 3 章,"作为哲学问题的启示")。内在框架指的是理性的一种积极限制,它排除了启示,但当把这种限制作为我们有限性的一种特征来处理时,它也为回到宗教思想的修正概念提供了新的途径,即在内在性中与超越性相遇。其次,神学辩论是对近期宗教哲学批判的回应(第四章,"启示作为神学问题一:神学与形而上学")。在简要地考虑了激进东正教和托马斯主义的反应之后,我们得出了让-吕克-马里昂的思想,他接受了其中的许多批判,但将其焦点从信仰和启示转移到了受制于形而上学的偶像崇拜的上帝概念上,将其视为神学。
第五章 "启示作为神学问题之二:启示的分叉 "更准确地探讨了梵二会议后天主教神学背景下的启示概念。霍纳批判了教会权威似乎倡导的对启示的僵化、命题式理解,转而提倡一种更具体验性的方法。信仰与经验之间的区别在此被进一步框定为教义与个人、命题与关系,以及两种知识之间的区别,反映在法语中的le savoir和la connaissance。以爱为根基的与上帝的个人关系先于对上帝的认识,并使这种认识成为可能,爱的品质而非命题标志着启示的本质。霍纳指出,这种说法并不是说命题知识是无效的,而是说命题知识本质上是不完整的。
第三部分 "启示的事件 "发展了事件的概念,标志着本书最深刻的哲学见解。第六章 "神学的诠释学-现象学方法 "巧妙地介绍了马里恩的现象学,从他对呼唤或给定性的 "第三次还原 "开始,开启了一个饱和的现象领域及其四个类别(事件、偶像、肉体和图标)。马里恩将第五个范畴 "启示 "概念化为通过汇聚其他四个范畴而使这一饱和度加倍。马里恩后来的思想强调了事件对于包括启示在内的所有饱和现象的中心地位。第 7 章 "启示超越经验 "追溯了这一事件概念在哲学中的历史发展,并在马里恩和德里达的分析中达到顶峰。然后,霍纳转向其他当代事件思想家,包括让-吕克-南希、利文-博夫和克劳德-罗马诺。这一独特的思想家综合体有效地建立了启示的概念,即启示是通过其接受者的反应,即惊讶、中断和转变而被认识和表现出来的事件,而不是首先涉及其所呈现的任何内容的真实性/现实性。
第 8 章 "启示影响经验 "进一步阐述了通过其影响而获知的事件,这一章借鉴了让-伊夫-拉科斯特(Jean-Yves Lacoste)关于情感经验的著作,使霍纳对启示有了一种理解,即 "在获知启示之前先感受到启示"(173)。拉科斯特似乎为前一章所讨论的事件的处理方法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尤其是在神学和忏悔的背景下考虑这一问题时,上帝的体验是通过一种非故意的、意料之外的喜悦的情绪而与之相遇的。霍纳注意到拉科斯特在经历情感体验时 "在考虑自证时使用了信仰的语言"(173),并将他选择的 "信仰 "一词重新表述为 "爱的体验"。然而,此举凸显了本书对 "信念 "这一概念的狭隘诠释存在问题,毫无必要地将 "信念 "与 "体验 "割裂开来,而将它们视为彼此共存似乎更为妥当。
第九章 "启示塑造体验 "是第四部分的开篇,它通过伊格纳图式的练习具体化并检验了本书的启示方法。作者之所以选择伊格内特灵修,是因为这一传统重视与上帝相遇的体验,并强调分辨感觉和情绪作为灵修生活一部分的重要性。霍纳认为,伊格内特的方法将启示描绘成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上帝在情感中的意外运动被体验为过度的爱。对爱的强调导致了最后一章,霍纳在这一章中提出,个人体验和情感反应可以为神的启示提供更有意义的方法,尤其是在传统宗教信仰越来越被视为无关紧要的情况下。霍纳在本书的最后(第 10 章,"启示改变经验")提出了一种 "来自别处 "的非故意的、无限制的爱,作为上帝在预言前经验中存在的可能指标。
对伊格纳修灵修的应用很有启发性,很好地说明了这部著作在哲学方面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尚未坚持伊格内特灵修的信仰和预设体系的当代人来说,如何 "在世俗化、多元化、个性化、去条件化和失忆化的背景下有意义地谈论启示"(85)是一个挑战。
重温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神秘主义与神学之间的紧张关系,神秘主义者被指控为异端邪说。然而今天,有几位神秘主义者却受到了最高的推崇,甚至被封为教会博士。前两任教皇都被广泛认为是 "正确信仰 "的正统堡垒,同时对神秘主义传统及其对某种神圣体验的提升给予了深刻的肯定。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两种情况:要么是教会权威的核心存在着未被承认的内在矛盾,要么是在官方教会神学中,信仰与经验之间存在着更为深刻的悖论性结合,而这种结合无疑总是在走向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的悬崖边上。
在某些原教旨主义流派中可以观察到这种偏离,在这些流派中,对圣经进行字面解释,强调圣经无误,拒绝考虑教义的历史发展以及与其字面理解相矛盾的任何科学观点。与此类似,天主教中也有一些保守和传统的教义,可以被正确地认定为基要主义。基要主义对启示的立场被认为是一个命题信仰的问题,那么这种立场是否应由一种更注重经验的方法来反驳呢?或者说,尽管基要主义明确声称信仰与经验是统一的,但它并没有认识到信仰与经验的内在统一性,而这种内在统一性已经构成了基要主义的启示方法,那么,这种立场是否可以通过明确其未能认识到信仰与经验的内在统一性而得到更充分的解决呢?无论人们如何回答上述问题,教会权威拒绝促进当代生活的新趋势,以及社会对启示宗教的否定,是否应被视为信仰与经验的问题,而不是相互冲突的信仰与经验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本书中关于如何定义和区分信仰与经验的同一个根本问题。
将启示作为一个事件的研究方法展示了这一独特的概念如何成为宗教哲学未来的关键。正因如此,霍纳的这部新作对于那些在这一领域内或其边缘徘徊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读物。从前面的质疑和批评来看,对该书的赞誉并不矛盾。将事件现象学作为接近启示的基础,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加以肯定,并不能充分应对该书提出的特定社会文化和神学挑战。这种现象学本可以用来澄清信仰与经验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在每一次对启示的反思中都起着作用,这种有区别的统一性可以追溯到原始的事件,而不是为命题式的启示提供另一种选择。因此,对启示方法的批判性研究将试图找出那些掩盖信仰与经验之间这种密切联系的意识形态,以及那些掩盖其起源于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