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8亿粉,她的爆红,不是偶然!

有人说,《沙丘》里的女主角契妮应该和陈桂林组成CP,因为他俩都“不信邪”。
这可能是维伦纽瓦对《沙丘》最大的贡献——把****原著中的契妮从一个甘愿给保罗做情妇的女性,改成了一个坚强勇敢的独立女性。
在看《沙丘1》的时候,很多人都纳闷儿,保罗的梦中情人怎么会是赞达亚?
的确,如果保罗的梦中情人还是原著中的契妮,赞达亚不合适。
但如果是电影《沙丘2》中的契妮,那就只能是赞达亚,必须是赞达亚。
怎么是她?只能是她!
POST WAVE FILM
在导演维伦纽瓦对于原著的改编中,有两个人物得到了强化,一个是契妮,另一个是保罗的母亲杰西卡夫人。

用维伦纽瓦的话说:“我认为这两个人物的改编更接近弗兰克·阿尔伯特写《沙丘》时的初衷,她们让观众随时保持对于‘救世主’式英雄的警惕状态,同时更快明白这是一个反英雄主义的警世寓言。”
这两个人物,代表了黑暗与光明。而保罗则在她们俩的拉扯下,挣扎于灰色地带。
杰西卡夫人通过姐妹会的力量,一步步引导着保罗走上了“救世主”的神坛。
她又利用了弗雷曼人的宗教狂热,让他们成为了保罗复仇的炮灰。

关于对宗教狂热的表达,哈维尔·巴登扮演的斯第尔格是一个典型代表。
这哥们儿坚信救世主传说,到后来已经不能正常交流。我真担心他掏出把吉他就开唱:曾经,我茫然前行,暗夜的路上~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名言:人们高举着“自由”的大旗,红光满面地走向毁灭。
与这样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契妮的冷静与疏离。
契妮深爱保罗,所以她明知保罗为了成为救世主而喝下生命之水,还是救他一命。
契妮极具反抗精神,所以她明知自己与保罗反抗帝国的目的不同,还是身先士卒。
但契妮也看清了保罗的真面目。贵族出身的保罗不可能理解真正的平等,就像他觉得爱情和婚姻可以分开处理。
所以他前脚跟契妮说只要一息尚存就会永远爱她,转过身就当众宣布和公主联姻。

这在保罗看来再正常不过,毕竟他的母亲杰西卡也是父亲的情妇。而公爵夫人的位置则是政治联姻的筹码。
但这是具有平等观念的契妮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她选择转身离去。
契妮同样不能接受保罗利用宗教狂热奴役自己。当所有人都拜服在保罗脚下时,她是唯一站着的那个。

契妮的善良、正直和勇敢,让她成了这个故事里的良心,成了让观众冷静下来的凛冽清泉。
这时候再看保罗和契妮,你觉得是谁配不上谁呢?
看着契妮跳上沙虫,决然而去,我不禁想要为她献上一曲赞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观众对契妮的观感,恐怕也从最初的“怎么会是她”到最后的“只能是她”。
而把这样的观感放到演员赞达亚身上,同样成立。因为她跟契妮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实话,保罗这也就是碰上了契妮,你碰上现实中的赞达亚试试?
红毯女王
POST WAVE FILM
维伦纽瓦评价赞达亚说:“她正在成为一个文化偶像。”
赞达亚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艾美奖视后,而且连拿两次。
她入选《时代周刊》“2022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大人物”,一同入选的还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她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的粉丝数是1.8亿。顺便说一句,泰勒·斯威夫特的粉丝数是1.2亿,而赞达亚男友荷兰弟的粉丝数是5900万。
这样恐怖的成就,仅靠出演《蜘蛛侠》和《沙丘》无法解释。必须把赞达亚另外两个身份放进来才能理解——红毯女王、美国头号青春偶像。
赞达亚的红毯女王之路,起始于2015年奥斯卡典礼。那个时候,赞达亚还是N线小明星,找朋友关系才弄到了入场券。
结果赞达亚穿着一袭白裙,顶着一脑袋脏辫就来了。这搭配多少有点儿咖啡就大蒜的既视感。

果不其然,有时尚人士指出,她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子大麻味儿。
赞达亚自然没惯着她,她在Ins写道:“评价一个留着脏辫头的18岁女性闻起来像大麻不仅是一种很深的刻板印象,更是极度无礼的。我在奥斯卡红毯上选择这个发型是为了释放积极的信号,告诉所有的有色人种,我们的头发是足够好的。对我来说,脏辫是力量与美的象征,就像狮子的鬃毛一样。”
这番言论不仅让赞达亚一战成名,也为她树立了人设:一个不被条条框框所约束、具有抗争精神的青春偶像。
这样的人设一立,服装就不再是束缚赞达亚的框架,而是她展现个性的战衣。她无需讨好任何人,只需要讨好自己。
再加上“时尚教母”Law Roach的点石成金,赞达亚开启了自己怎么穿怎么对怎么穿怎么美的封神之路。
赞达亚的服装往往特立独行却又十分契合她所参与的场合主题。比如在《沙丘2》的全球首映礼上,赞达亚一副机械姬打扮惊艳全世界。

在《蜘蛛侠》的首映礼上,赞达亚的穿着又总能透出一点儿蜘蛛的元素。

而同样一件衣服,换个人穿就是灾难,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赞达亚的美,不仅在外形,更在气质,那种野蛮生长的野性,那种力量感以及勃勃生机,为她带来了浓烈的感染力。
她又不仅仅是一个“毯星”,而是不断用作品去做自我表达。至少,红毯不是她征服美国青少年的主战场。
美国头号青春偶像
POST WAVE FILM
从拍摄《蜘蛛侠》开始,赞达亚就已经开启了自己反主流之路。同样是MJ,却不再是金发碧眼的玛丽·珍,而是学霸米歇尔·琼斯(典型的黑人名字)。
MJ与蜘蛛侠的关系也不再是拯救与被拯救,而是互相拯救。她也不需要把自己变成超级英雄,便与蜘蛛侠平等地站在一起。

有趣的是,赞达亚与荷兰弟的关系从银幕延伸到现实。两个人的身份从最初的“荷兰弟女友”变成了现在的“赞达亚男友”。
看看荷兰弟小鸟依人的“人夫感”,谁家庭地位高还不明确吗?

赞达亚无敌的魅力也让荷兰弟患得患失,他30次探班《亢奋》剧组。这个数字暴露了他的焦虑,毕竟剧组里还有赞达亚的前男友。

正是《亢奋》这部剧集,把赞达亚推上了美国头号青春偶像的宝座,或者用更文艺的说法——Z世代文化偶像。
用中国的说法,《亢奋》属于美国版青春疼痛文学,但是这部剧的尺度之大,痛感之强烈,把一众中国观众震得目瞪口呆。
一部剧集,把毒品、性、暴力、药物滥用、身材焦虑、精神疾病一网打尽。整部剧里就没有一个正常人。

主创想要表达的自然不是美国年轻人的无药可救,而是把他们变得无药可救的原因。
所以这部剧其实是拍给美国家长看的——既然你们已经无法走进孩子内心,那不如我们拍给你们看。看看你们所厌恶的表象背后,孩子们有着怎样的挣扎。
导演萨姆·莱文森说:“我只是感觉,年轻人正在经历的事情,和成年人以为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脱节。”

而赞达亚,把美国青少年的痛苦与挣扎演绎得细致入微,她俨然成了美国青少年的精神代言人。
和曾经的完美偶像小甜甜布兰妮将创伤紧紧包裹不同,赞达亚把伤口撕开给你看,还带着满不在乎的姿态。
用饶舌歌手LL Cool J 的话说:“你可以制造名声,你可以制造流量,你可以制造流行音乐,但你永远制造不出来‘酷’这玩意儿。而赞达亚就是‘酷’的化身。”

不可否认,赞达亚的成功与她的肤色密不可分,这让她获得了额外的关注和机会。但很多人都遇到了机遇,却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抓住它。
当我们最初在《沙丘》和《蜘蛛侠》中遇到赞达亚,吐槽怎么会选这么难看的女主角,这是赞达亚的机遇。
当我们最终扭转了观感,感叹这些角色非她莫属,赞叹她在红毯上神采飞扬,这是她的能力。

就像宫崎骏笔下的千寻,在刚出场时,像个丑小鸭,在结局时,蜕变成美丽女孩。这不是错觉,这是宫崎骏有意为之。
样貌的变化表达了一个女孩的成长。当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勇敢,她也就变得越来越美丽。
赞达亚,就是现实版的千寻。

作者丨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丨知识饼干
责任编辑丨Tony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近 期 好 课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益起映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适合做编剧的人,都有哪些特质? (1人喜欢)
- 《苦尽柑来》包揽大奖,但我心中的韩剧天花板是这三部 (1人喜欢)
- 《哪吒》的长尾效应,国产动画接得住吗? (1人喜欢)
- 五一档结束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下限到底在哪儿 (5人喜欢)
- 00后追更的纪录片?导演把“敦煌”拍活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