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视角看待关系:如何设计“容器“以容纳情感流动?

在读武志红的《深度关系》,书中讲到好的父母,好的人际关系,是像“容器”一样。它的大致意思是:1.你把事情做好的时候我认可你;2.你遇到挫败的时候我支持你;3.你的攻击性可以在这个容器内流动,这不会导致容器被破坏。
容器这个词,非常有画面感。想起在建筑历史课堂上,这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精辟诠释了建筑空间的要义。
这段文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探讨了“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了“无”的重要性。想象一下,一把空的陶壶,它之所以有用,正是因为它有空的部分,才能容纳水流;一间空的房间,它之所以有用,正是因为它有空的部分,才能供人居住。在这里,“无”指的是空间、空白或者潜能,而“有”则指的是实体、形式或者已实现的状态。容器的“虚与实”构成了容器的整体,实体构建了安全的屏障,虚空提供了容纳事物的空间。
在关系交往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空”,需要理解、尊重和接纳对方的存在,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交流和成长。
理解。这就像是在关系中留出一片“空”的地方,放下自我,去倾听、去感受、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在关系中找到共鸣。
尊重。在关系中保持一份“无”,不试图改变对方,不试图控制对方,尊重各自独立的个体。只是接纳对方的存在,这样我们才能在关系中建立起真正的信任。
接纳。在关系中保持一份“空”,不试图美化对方,也不试图丑化对方,只是真实地看待对方。既可接纳对方的优点,也能接纳对方的缺点,无论亲子关系,还是生活伴侣、工作搭档,都可以在最不堪的时候,可以接得住对方的情绪,像容器一般的安全。这样,我们才能在关系中实现真正的亲密。
就像《道德经》所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关系交往中的心灵成长,需要在“有”与“无”之间找到平衡,需要在理解、尊重和接纳中,有足够的空间让关系流动,不轻易损坏容器的实体,从而促进深度关系的成长。
-
栗橘🌰🍊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16 19: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