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不及防目睹“抢救”
和朋友转来转去,等酒吧开门,想去尝一款新酒。围着几条路走了一大圈,在医院对面低矮的商户门口站定,门口被禁停的红色塑料箱围成圈,中间夹一两个石墩。再走百米就到酒吧了,还差半个小时,在这里站会。一边粉白,一边漫无目的张望,才发现对面三个红色大字“抢救室”,连着一条长斜坡,朋友说,为了救护车方便直接卸担架准备的。电影里白色直通终点的急救室,门外焦急等待、来回踱步的家属,这一切就这样猝不及防发生在眼前。中年老年的男男女女聚在斜坡顶端,里面就是抢救室,还是上下楼的电梯。医生出来了,家属涌进去,似乎是不幸的结果,穿着红色背心的老年女性趴在栏杆上哭泣,边哭边叹息,哀叹着不在场者短暂还未享福的一生,右边三位中年女性围成一团,被拱卫的中间人在掩面哭泣,左边的三四位男性,抽烟沉思,面色沉重。十几分钟,哭声渐息,再浓烈的情感都不能支撑持续高强度的哭泣。红衣老奶歇了声,立在一旁。远处又传来救护车穿透力十足的警报,上了坡的车,冲散了聚拢的一大家人,远处新开的白色新式火锅店,等位的人坐满门口,大声聊天,吵吵嚷嚷。
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喜欢喝酒,从一个人可以喝酒蹦迪,到拒绝饮酒,本来展现颓废中青年淡淡的寂寞,就靠一根烟、一顿猛干的酒打发。电影再也不能激起饮酒的乐趣,凌晨五点会醒来,高度数猛灌,清醒过来,会胃里难受,六点五十将要起床,上个厕所,还得在床上积累睡意,渐渐拉起亮度的辰光,让入睡变得格外困难。深夜思索人生难,凌晨五点卡在中间,带着阴郁思考更难。间奏的工作战歌已然响起,怀揣睡不好的恐惧,在半睡半醒间,必然梦见一副惨淡景象,梦到读书,找不着饭卡,同学都在悄咪咪读博士,饭堂里人山人海排队。铃声卡在梦卷刚展开之时,摇摇脑袋,控控水,下次再不喝了,成年人的一觉无梦,才是好梦。
出门后,把门开着,按下电梯的向下按钮,确认荷包里的钥匙,才会把门关上。哄响的门,希望有开门的钥匙,才在背后被关上。
有时候要回回父母家,吃顿饭。六点多的时候,放眼望去全是红灯,路都被堵死了,还是要回家。回父母家是一种情感补给,不用自己做饭,吃几样青菜小菜,中间一碗鸡汤,以前放山药,后来试过黄花,最近加菌菇,菌菇炖得不太烂,难得嚼。像小时候放学回家,叽叽喳喳,妈妈还在厨房里忙活,站在厨房门口,讲工作的事,家庭的事,遇到的事,奇怪的事。吃完饭,还在讲,和妈妈散步讲,或者坐在收拾一空的饭桌前,听爸爸讲他工作的事。到了要回去的时间,爸爸给爷爷奶奶打了个电话,他们被幺爹幺妈带去北京旅游。以前是自己玩好就行,妈妈挂在嘴边的话,“你们去了就等于我们去了”,现在它不能安慰,我们旅游的边际效用在递减,都看过了,玩过了,没有意思。带爷爷奶奶去北京,是念叨了好多次的事,终于成行,分享在群里的第一张照片,还不真实。爷爷奶奶和背后的天坛,像是假照片,说了好几年,总感觉有人没能下定决心去,或是担心钱,或是担心搞不好。凌晨观升旗,每一天都人山人海,升旗仪式是永恒的坐标。爷爷兴奋地分享,暖气和空调同开,房间热死个人。景区一碗二三十块钱的牛肉面温温热,吃不下去。还有他们接下来的计划,长城、颐和园、动物园里的熊猫。奶奶走不得远路,结果腿也不疼了。她们在照片里面无表情,话语里蕴含着喜气。听着爷爷在电话那头的叙述,他很满足,我们也很满足。
汪小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纪念逝去的AI角色 (1人喜欢)
- 路过幼儿园 (2人喜欢)
- 周五晚上忽然有几分松弛和感伤 (1人喜欢)
- 去吃烧鸟 (1人喜欢)
- 喙骨乌鸦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